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

2010-04-06 05:13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地理教学 2010年15期
关键词:情景剧教研员教研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白 玲

我作为教研员曾策划组织过形式多样的地理教研活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说课评课、经验介绍、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集体备课式的常规教研形式,在我的记忆中大多或已淡忘、或已模糊、或尚留有少许记忆。但其中的一次却令我回味至今且感触颇多。究其原因,那是缘于教研活动的形式创新和教师热情的放大激活。

两年前圣诞节前夕,正值哈尔滨的隆冬时节,我策划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省初中地理校本行动研究展示活动”。说它别开生面是因为过去教研活动以展示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为主,这次活动主要展示教师团队集体智慧,活动要求教师采取角色扮演,以“情景剧”形式呈现教师团队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过程。

记得活动当天,天刚蒙蒙亮,当我特意提前一个小时来到会场时,这里却早已是人头攒动,一派繁忙景象了。我看到三百多个座位的会场竟然座无虚席,手持摄像机和照相机的教师早已占领了有利位置。不同的教师团队或身着整齐的校服,或胸前佩戴鲜花正在热身准备。有的教师在舞台上安排布景、走位,有的教师手持小黑板设计版图,有的教师在调试自己手中的摄像设备……

随着主持人富有感染力的“导入”,教研“情景剧”开演了。当佳木斯第十九中学地理教研组全体7名教师悉数登场,再现“地理活动课”二次备课情景时;当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教师团队在教研员带领下现场呈现其教研活动研讨学科整合时;当大庆教师团队展示他们通过教研活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时;当牡丹江农垦总局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展现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时;当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地理组展示通过校本教研开展教学基本功大练兵时;当阿城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在舞台上现场真实再现利用网络UC会议室与分散在各乡镇地理教师连线集体备课开展网络教研时,与会教师被眼前精彩纷呈、意料之外的景象深深吸引。舞台上参与“表演”的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解决问题的真实场景中,在再现校本行动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深切地体会着合作学习、同伴互助的快乐。舞台下观摩的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在不经意之间自然而然地感悟和内化了新的教学理念和行动策略,分享着来自同行的校本教研经验。他们时而神情专注、时而会意点头、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掌声四起,用心灵和设备共同记录下一个个生动难忘的场景。

当舞台上的帷幕刚刚拉上,与会教师和教研员就纷纷自发地评价本次教研活动:这是一次旨在体验创新教研方式的活动;这是一次为教师团队释放教育智慧而搭建平台的教研活动;这是一次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热情的教研活动;这更是一次引发教研工作者思考如何创新教研方式的教研活动。我作为组织者,在品尝教研活动成功喜悦之余,更多的还是在思考是什么激活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怎样才能使教研活动从枯燥无味变为让人如痴如醉呢?经过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总结和反思,我认为教研员策划组织教研活动时,除了遵循教研规律,还要不断探索与新课程背景相适应的教研工作方式,在与时俱进的为一线教师提供有效的服务和科学的引领的同时,还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多一些团队意识,少一些个人“表演”

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国家,团队精神是非常关键的。团队精神是一个集体内部上下同心,相互支持,协调一致的群体素养,是现代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校凝集力、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精神力量。在一个学校,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协作、水平均衡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由于此次教研“情景剧”要求教师团队呈现集体参加教研过程和教研成果,而每个团队都有5人以上同时登台展示,每人都承担着一定的任务,因此,“情景剧”能够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个体在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最终追求的是整体的合力、凝聚力和最佳整体效

益。它改变了以往的只有少数骨干教师个人有机会“表演”,大多数教师没有话语权,只能充当观众的被动局面。事实上依赖骨干教师的教研活动,不仅会增加少数教师的负担,多数教师得不到锻炼机会,而且还会影响大多数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而面向教师团队展示他们集体的智慧的教研方式,不仅能够增强教师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个人增强同伴互助和合作学习的体验。因此,要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仅仅靠少数优秀教师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只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是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设计的教研活动其关注点应该由关注少数典型个人向关注教师团队整体提高转变。

二、多一些“意料之外”,少一些“意料之中”

尝试用别开生面的“情景剧”展现教师团队教研成果,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也正因为“意料之外”才使得教研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才更吸引教师挑战自我,才更让人身心投入,才能在活动现场看见久违的神情。反观我们很多时候组织的教研活动大多是按听课、评课等固定套路“出牌”,教师把参加教研活动往往看成“例行公事”、是“不得已”。 透过“情景剧”热闹的外表,可以引发我们教研工作者深刻的反思,在倡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候,我们的教研工作方式是否也应该有所创新。如果教研活动经常是听那种经过雕琢、失去原生态的公开课,再参与同水平反复的、“评功摆好”等感触式的评课。不仅容易造成所研究的课例缺少真实性和代表性,不容易将所研究的问题引向深入,长此以往还会抑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和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因为意料之中的教研活动往往提不起教师的兴趣,甚至与低效同名,而意料之外的收获却容易使教师印象深刻。各级教研员应该善于捕捉教师在常态状态下最感兴趣的、容易被忽视但又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解剖麻雀”,举一反三的方法,创造条件用教师最喜欢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

三、多一些形式创新,少一些单调呆板

我们目前实行的教研活动制度有些还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的,虽然很多精华今天仍可借鉴,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我们的教研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地有所创新。“情景剧”的教研活动形式之所以能够汇聚人气,令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它能够为教师搭建起展示团队集体智慧和个人魅力的舞台。教师们通过在一定情景中的角色扮演而呈现的行动研究,不仅展示了他们对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还使他们的表演才艺和教学基本功等其他方面的才能有机会得以展现。教师们在收获自信和成功的同时,其个人价值也得以满足。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教研活动,大多是形式单一,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在貌似严肃的教研环境中,教师的灵感、智慧和多方面才能难以得到充分的释放。而缺少新意的教研活动往往又容易使教师产生被动应付、言不由衷甚至厌倦情绪。由此还会造成教师听课不够投入,评课不够深入,教学与教研脱节等低效教研问题。因此,为适应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需要,要不断点燃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要不断寻找教师的“兴奋点”,在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下,教研活动方式方法中可以有一些趣味,有一些“出格”。

四、多一些追根溯源,少一些空穴来风

教研员组织的教研活动一般都要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而主题又往往产生于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我们发现“情景剧”可以再现的教师所处的真实教学境遇,可以还原问题产生的真实场景。如果将教研活动所要研究和说明的问题放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背景中,在熟悉的情境中帮助教师分析问题产生的来龙去脉,就十分容易唤醒教师沉睡的问题意识和激活教师的灵感。而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把脉问题产生的背景和特定环境,则有利于找准教学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使教师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在不经意之中找出问题的真谛,厘清问题的普遍性或特殊性,破解教学难题,接受和认同了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实践证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研活动更容易使教师感觉问题就在自己身边,产生似曾相识的亲近感,从而引起共鸣,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困惑。此外,由于我国现阶段缺少对教研员培训和评估机制,教研员的工作自由度较大。因此,在个别教研员身上存在坐在办公室凭空臆想而安排教研活动和为完成工作任务而被动安排教研活动的现象。由于缺少调查研究,容易导致组织的教研活动与教师的需求差距较大,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以及难以找准教学疑难而合理决的有效办法。

五、多一些行动研究,少一些“专家研究”

通常专家研究的主体是高校和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其成果主要表现为深奥的学术论文或著作;而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场所是学校和课堂,实践活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不成文的经验。教育专家主要是研究教学理论,探究教学的真相、性质和规律,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普通教师主要是研究教学实践,考虑或商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改进的措施,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由于二者研究各有侧重,因此,我们组织的教研活动就要试图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努力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搭建起一座桥梁。行动研究的起点是对教师自身实践的不满和反思,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践,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改变了现状。当然我们希望普通教师可以通过研究探索教学规律,把实践经验上升成为理论,但不应刻意追求发现教学规律和形成教育理论。

总之,教研员组织的教研活动要有利于帮助教师感悟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能力。优化思维方式,养成研究习惯,实现专业发展。唤醒教师的生命激情,让教师在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焕发出无限的教育智慧。

猜你喜欢
情景剧教研员教研
新媒体时代下情景剧的“新”呈现
——以情景剧《半条被子》为例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情景剧)一江之水
浅议农村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景剧创作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