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010-04-07 08:57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

易 如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7)

政治与法律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易 如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7)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社会上涌动的种种社会思潮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特征,即八十年代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对传统的批判和反思;九十年代实用和功利下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联姻以及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对改革的新反思。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一度被边缘化。马克思主义要获得更大的社会心理认同,实现大众化,就必须突破原有的话语传播模式,加强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与碰撞。

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 保守主义 大众化传播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30年。在这激荡的30年里,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有来自西方思潮涌入掀起的涟漪,也有回应社会变革而激发的争论和思考;有维护传统权威的声音,也有呼唤变革和进步的呐喊。这些社会思潮应社会变革的背景而产生,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每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左右必有强烈的社会思潮的回应和推动,甚至有些主流社会思潮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回顾30年来社会思潮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捕捉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心路历程。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在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遭受到了不断的解构和冲击,甚至被边缘化。反思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思潮,以及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回应,对我们思考如何在当代中国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潮的三个阶段

所谓社会思潮实质上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学术文化观点对社会实践的一种互动从而产生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得到大范围传播和关注的社会意识。社会思潮具有动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表达的是不同的阶层对社会和历史的不同认知。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这样的社会现实直接导致了中国这三十年来的社会思潮林林总总、潮起潮落的发展态势,从民族主义到历史虚无主义;从保守主义到自由主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等等。对于社会思潮的把握,我们既可以从社会的心理层面去捕捉,也可以在学术层面进行概括和探讨。从社会思潮所涉及的领域来看,有政治哲学思潮、文化思潮、经济思潮等;根据社会思潮的思想源头不同,又有国外社会思潮和本土社会思潮之分;还有的根据社会思潮的性质而框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种种社会思潮的演变和发展,基本呈现出明显的三个阶段性特征,即八十年代对中国的传统进行全面反思,九十年代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并行和新世纪的新反思和启蒙。

1.八十年代的批判和反思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先有了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铺垫才得以启动的。在解放思想的口号下,先是针对于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其次针对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模式,再到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八十年代的种种社会思潮对当下中国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和反思。文革结束后,人们发现经过近30年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非但没有体现出来,而且人们的生活依然还处在贫困之中,在思想文化上,人们的思想封闭而僵化,信息闭塞。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改革派,以思想解放为起点,决心打破思想僵化的状态,毅然实行改革,对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体制、政策和做法进行反思,以寻求超越传统,突破困境,找到一条真正能够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使社会主义真正焕发生命力和活力的途径。由此引发的在思想层面上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关于姓“资”和姓“社”的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计划的关系等等一系列的争论和探讨为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铺平了道路。此外,随着国门的打开,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发达物质文明涌入中国的还有在西方几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各种主义、理论和学说,给长期处于封闭僵化状态的中国人以强烈的思想冲击,在西方物质文明的映照下,对西方思潮的“向风慕化”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要心态,萨特、弗洛伊德等成为知识分子的时髦话题。在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潮中,对于个性和自由的关注成为了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由此展开对中国长期忽视个体、压抑人性的制度和文化的批判。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等等成为当时的理论热点。在这些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国人的个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追求个性和自由成为当时青年的时尚。由此对个人人生幸福的追求所激发出来的动力成为了八十年代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社会动力。八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整体呈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在继承了传统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的基础上,对中国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批判,由此激发出变革社会的强大动力。这种批判和反思在八十年代末期以电视系列片《河殇》的播出达到了高潮。电视片将中国文明称为黄色文明,代表着闭塞和保守,将西方文明称为蓝色文明,代表开放和进步,并暗指中国的出路在于西方。尽管这种批判和反思激发了变革社会的动力,但是一味的反思和批判而忽视思想的传承必将使思想如脱缰的野马而难以驾驭,甚至成为破坏性的力量。

2.九十年代的自由和保守

在经过九十年代初对激进的“全盘西化”思潮的批判和反省之后,人们的思想开始由理想主义步入经验主义,以利益衡量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原则逐渐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尽管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要保存这些既得的利益,必须在社会保持良好秩序和稳定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已经成为共识。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这一现实主义的表现。从这种经验现实主义出发,九十年代的社会思潮整体呈现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并行的态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体制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一个现实平台。“发展是硬道理”、“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整个社会经济意识凸现、政治意识淡化,在市场经济的激发下,人们追求的目标一下子转向了经济价值和个人利益。在这种背景下,经济自由主义悄然登场,成为九十年代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潮。它主张大力发展自由市场,并不断推进私有化,主张以市场原则为基础来推动社会的变革,构建整个社会。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一些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书籍大量出版,哈耶克作为自由主义的旗手而被众多学者所追捧,国内众多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也成为经济学主流派。在这种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整个中国民众掀起了对资本的狂热追求,“股票”、“投资”等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热门话语。而与经济上的自由主义相并行的则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人们更加重视经验、秩序和稳定,在思想文化上选择了对于现有秩序和权威的认可。在这种背景下,新权威主义开始兴起,它肯定传统文化价值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强调对中国特殊国情的认识,重视加强国家的权威和中央政府的权威,主张在尊重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推进现代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还体现在新儒学的兴起,与八十年代对儒家保守和落后的批判不同,新儒家主张继承和发扬儒学中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人们开始注重民族本位文化,崇尚国学研究,并且希望能够通过儒学的复兴来补救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精神失落和道德失范,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重建未来中国精神价值的源泉。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通过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热播的各种宫廷王朝电视剧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不仅封建帝王一改过去的残暴、贪婪的封建地主头目的形象,而成为了忧国忧民、管理国家的首脑,甚至奴才们的一声应和也成为了街头巷尾的流行语。在对待历史和民族问题上,则体现为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被淡化,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就也随之化解,甚至认为革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文化上则反映为精英文化,人民被降格为了大众,甚至是暴民和贱民,完全失去了自己命运主宰者的形象。

3.新世纪的新反思

进入到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且已经全面加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同时市场经济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显露出来,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配不公、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权力和资本勾结引发的腐败滋生等等激发了对九十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进行反思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山西“黑窑”和民工欠薪等令人触目惊心的事件,使人们在真切地意识到资本原罪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的改革应该走往何方。十六大以来新的领导集体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调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希望社会改革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的正义与公平。医疗、教育和住房的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遭到了来自民间的广泛批评和质疑,2005年,国务院研究报告公然承认医疗改革失败,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由政府公开承认政策失败的第一次。兴起于九十年代的自由主义所宣称的市场万能论遭到了质疑和批判。在这个背景下,最近十年来社会思潮主要有经济领域中的所谓经济学主流派和非主流派之争。争论在2004年的“郎顾之争”中达到白热化。经济非主流学派指责经济学主流派以经济自由主义为幌子,主张夸大资本权力,实质上是在为维护一些特殊利益者摇旗呐喊,其政策是误导改革,危害国家利益,并提出了“新改革开放观”。在经济领域的激烈争论中,新左派思潮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理论背景开始悄然兴起,一方面他们认为自由主义不符合中国的现实,不可能有现存的制度模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今后的发展需要制度创新,同时,新左派思潮还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工具,将关注点放在权力资本、异化和生态恶化等方面,来反思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存在的问题,期望中国能找到一条有效地控制资本权力继续扩张的有效途径。其中,界于传统社会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之间的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第三条道路也曾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此外,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对资本的批判和世界市场的预测,由于我们对资本的近距离接触其现代意义也开始显露,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也随着改革政策“以人为本”的转向重新成为理论探讨的重点。在一度被边缘化和疏离的马克思主义显露出将焕发新活力的端倪,人们开始意识到在未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工具来让我们认识现实,同时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学说来为我们确定前进的方向。

纵观三十几年来种种社会思潮的潮起潮落,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这些社会思潮所引发的争论、批判和推崇反映了不同利益主体对社会实践的不同认知和期望,也印照出了社会变革的轨迹。

二、社会思潮传播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在场

与社会思潮传播中的热闹喧哗相比,尽管有国家政府一以贯之的倡导和宣传,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则显得冷清和单调,当各种社会思潮的话语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时,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却日益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被边缘化。分析三十年来社会思潮传播中,马克思主义所处的立场和对诸种社会思潮的回应,对我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传播所存在的困境应该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几乎是在完全封闭和一元的环境中传播的,其他的社会思潮基本进入不到人们的视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以舍我无它的地位占据了人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甚至是日常生活。

改革开放之后,在社会开始整体地对中国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八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仍然被高举,但是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以保守主义的形象在场。当时被称为“极左派”的保守主义一直以捍卫马克思主义为口号,维护传统社会主义,反对改革,认为改革放弃计划经济、鼓励私人经济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其走向最终会导致中国社会的变质。虽然有些改革派也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思想压力下针对计划与市场、公有和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革命和改革、社会发展阶段等问题谨小慎微地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突破和变革的依据,但是其力度和说服力与蜂拥而至的各种社会思潮相比则微弱了很多,八十年代批判和反思的思想工具主要是来自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以资本主义启蒙时期的关于人性的自由和解放等思想得到最为广泛的传播。而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高度的对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却没有得到挖掘,而成为批判传统的时代思想武器。最为尴尬的是马克思主义最有力度的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思想在当时整体社会强大的“向慕西化”潮流中,变成了诸多的难以自圆其说的“悖论”,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失去了思想的权威。而一直站在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批判立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虽然也进入到一些学者的视阈中,但是由于我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陌生而无法引起社会的共鸣。尽管由于受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本身并没有遭到公开的批判和反对,但是作为思想的权威和力量已经大大削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感性层面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的不一致。这时马克思主义不是被置于捍卫传统模式的保守主义者的立场,就是被认为是已经更换新酒的空瓶,在八十年代大众的心目中,马克思主义的形象就如《编辑部故事》中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牛大姐一样,不仅保守、封闭,而且空洞、说教。

九十年代初期,受到国际和国内政治局势的影响,在“反对和平演变”的政治氛围中,曾出现老“左”派回潮的趋势,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被高度地强调。但是老“左”派恢复传统的努力由于缺乏思想的反思,没能从精神实质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而是停留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层面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去否定改革,恢复传统模式,最终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宣告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已经势在必行,也宣告了传统意义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争的结束。而马克思主义在这之后兴起的各种社会思潮中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开始抛掉马克思主义的外衣,采取独立的话语系统占领社会各个传播领域,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代替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成为经济思想的主流。产权制度、交易成本、自由资本等话语消解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价值和剥削的批判,资本家的利润不仅是合乎效率原则的,而且在道德上也是合理的成为了社会的主流认知。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革命精神也与文化领域兴起的保守主义格格不入,人们更愿意接受一种渐进的社会变革方案,革命不再受到推崇,甚至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步意义也遭到了质疑。在国家意识形态层面,虽然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但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武器——资本主义批判和共产主义理想被淡化或搁置,而经验性和政策性浓厚的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宣传的重点,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的指导思想。因为有了社会实践的有力支撑,邓小平理论获得了极高的社会认同率,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锋芒也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遮蔽。总之,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并行的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没有了言说的空间,日益被边缘化,成为了蜗居在国家意识形态特殊政治话语体系中的自说自话者,成为了一个没有了现场比赛的足球讲解员。马克思主义一直是在批判和争论中澄明自身,当斗争性的思维逐渐淡化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形象也日益模糊,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标签。

在最近几年来对改革进行反思的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在学术思潮领域出现了强劲复活的态势。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所遭受的危机已经被充分地认识到,江泽民总书记世纪之初就连续发表三次重要讲话提出要振兴人文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地位被高调地强调,并专门开辟了一个一级学科给马克思主义,期望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国家意识形态提供有力的信仰和价值体系支持,学界也提出了“回到马克思”和“整体马克思”的口号,期望能够打破和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隔阂和误解。政策层面上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提出,已经开始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其次,悄然兴起的新“左派”思潮以追求马克思主义为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来分析现实问题,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如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批判和资本权力的批判,呼吁社会的公正和公平等引起了社会的共鸣。此外,马克思主义在更多元的背景中被提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马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生态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都纷纷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阈中。异化、人本、自由等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蔓延提供给我们反思自身生存状态以新的视角,也带来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认知。一些有重要影响的西方思想家如哈贝马斯、德里达等对马克思主义表示好感的评说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学术著作中。德里达“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①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的论说成为了阐发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有力支持。尽管如此,与日益泛滥的世俗化、娱乐化、物质化的大众文化相比,这些声音还是非常微弱的,带有一种曲高和寡的孤世英雄况味。对于大众来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名词,其内核已经日渐生疏和遥远。

应该来说,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再次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社会平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知、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将对未来中国发展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日益多元的社会环境中要想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地位还有赖于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性。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思路

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了一定受众的社会心理和认知,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流行性。马克思主义原本也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传入我国的,最终能够成为我国国家意识形态也是近代中国大众普遍社会认知的选择。从马克思主义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思潮中的历史在场来看,马克思主义传播尽管有着国家一以贯之的坚持,但是始终和社会心理保持一种距离,始终无法真正地参与到社会话语的讨论中,大有言者自说,和者甚寡的态势。马克思主义不是退缩为书斋式的学术研究,便是随处张贴的标签,大众在认知上和马克思主义总是保持一定的疏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时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对过去马克思主义传播缺乏大众社会心理认同的自知,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和政治话语体系,进入大众认知层面的传播要求。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突破原有封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体系,加强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与互动。随着马克思主义逐渐纳入到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领域,其传播也就与其他社会思潮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明确的界限和隔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有了组织、主体和渠道的特殊保障,而且还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话语体系和结构。面对种种社会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不是以正统和权威自居,对之进行批判,就是避而不谈,对各种社会思潮是警惕、戒备有余,而包容吸纳不足,整体表现出封闭、保守的特点。即便是对于由学术路径进入而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讨论,也很少做出回应。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这种封闭的传播体系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形式化和标签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决不能仅仅固守和依赖原有的传播体系,而应该充分地打破自我封闭的形象,借助于社会思潮传播的优势,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思潮的话语讨论中来,让更多的声音来言说马克思主义,也让马克思主义来言说社会热点,在论辩和讨论中走进大众。

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善于立足于社会心理抓住话语切入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宏大的理论体系,包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富有洞察力的人类社会思想,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述可谓浩繁庞杂,艰深难懂,这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模式又注重理论的系统化和知识化传播,加剧了普通大众与马克思主义的距离感,其丰富的思想和智慧被掩盖在生硬僵化的理论体系中。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抓住一些能够反映社会心理的关键词,以此作为切入点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和观点。社会思潮的传播也基本是依赖于对一些富有时代性的关键词的阐述而引起大众的关注。而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冷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其传播缺乏得以进入的关键词或者关键词脱离社会心理。比如,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和斗争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因此马克思主义中有关阶级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认同。而革命成功之后,阶级和阶级斗争长期以来仍然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关键词。而近几年来,随着大众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积极参与相关的讨论和阐述,使得人们更加多元地了解马克思主义。随着人民物质生活逐步丰富,人们的价值诉求会有所提升。生活品质和生命价值的提升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围绕着这个诉求,公平正义以及自由等话语又将频繁地被提及,而马克思主义能否以这些话语作为切入点,积极地提供一些有价值和有启发性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关键。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改变单纯依赖组织传播的形态,培育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意见领袖”。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模式来看,主要是组织传播,即传播的主体基本依赖的是政府,传播的推动力也是来自政府,传播的渠道也依靠政府来保障,即便像讲座、课堂等形式要由演讲者个人来完成,但演讲者背后也是有着浓厚的组织色彩,其传播行为也是一种组织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听众也是作为组织成员的角色来参加的。这种高度的组织化保障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但是缺乏个体间的自发参与和交流,人们往往听完报告后很少就内容交流体会和感受,这样的传播模式造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直线型,从起点到终点都是一样的话语系统和内容;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缺乏实效性,流于形式化。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走强化组织性的路径,而是要淡化传播主体的组织背景,注意培养一些来自民间非政府组织的“意见领袖”,由他们来引发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学习。实践证明,传播者个人色彩越浓厚,其传播效果就越好;“意见领袖”的社会权威越大,其影响力也就越大。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不仅缺乏这种个人色彩浓厚的“意见领袖”,相反社会上的一些“意见领袖”传播的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很大的消解性。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要转变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论证理路,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价值信仰体系。国家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仅是要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成为普遍的常识,而且带有鲜明的目的和动机性即用马克思主义来论证历史或者现实政策的合理性。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就是合理的,也就必须贯彻和坚持,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传统论证理路。用马克思主义论证政策和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制度和政策混淆在一起,当某种制度和政策发生问题时,马克思主义便成了替罪羊。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个检验具体政策和制度是否合理的标准和尺度,它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指向未来的社会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意义是要提供给大众一种立足现实社会、立足于人的信仰和价值目标体系。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引导者,而且还要为个人生命的丰盈提供有价值的启迪。

借助于改革务实的政策和开放学习的心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然崛起,而中国在未来发展的世界意义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巨大市场的开拓,而是如哈贝马斯所说: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来实现苏俄制度不可能实现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不轻易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类发展目标。中国未来发展的世界意义在于能否在马克思主义的启迪下,为人类社会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模式。因此,中国在未来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The Trends of Social Thought and Marxism Spreading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YI Ru

The trends of China’s social though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during the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which are the 80’s criticism and reassessment,the 90’s liberalism and conservatism and the new century’s review of reform.Facing the great variety of social thoughts,Marxism meets great challenge and even is marginalized.Marxism has to break through the old communicating mode and join into the talking and argument among social thoughts in order to gain more people’s approval.

trends of social thought,Marxism,liberalism,conservatism,mass communication

易如(1973-),女,江西人,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B27

A

1008-7672(2010)04-0060-07

肖舟)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美国金融改革思潮发生重大转变的启示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