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好女人,成就平民作家梁晓声

2010-04-07 03:12
家庭生活指南 2009年7期
关键词:梁晓声大哥妻子

刘 夏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梁晓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和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连续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梁晓声这个名字也为海内外众多读者所知晓。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种伟大的爱,让人心灵充满着温情与善良。梁晓声坦言:在几十年的写作生涯中,是妻子真诚的爱使我内心常常产生无限感动、感激和感怀,以致影响着我的写作、我的人生及一切。

相信人有缘,那个惟一没被吓退的女孩儿成了妻子

1977年,28岁的梁晓声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成为这里最年轻的编辑。作为一名电影制片厂的编辑,还有“复旦”这样的名牌大学文凭,再加上梁晓声看上去斯斯文文、书卷气很浓,同事中热心的师长和阿姨们就觉得把他“推荐”给自己周围的某一位好姑娘是义不容辞的事……

刚刚参加工作的梁晓声对爱情充满浪漫的幻想,认为将来成为他妻子的那个姑娘。必得是他自己在某种“缘”中结识的。他十分期待着奇迹的发生。然而,一直等到了32岁,奇迹也没出现。漫长的单身汉生活没有半点儿浪漫色彩。

1981年7月的一天,正埋头一部儿童电影剧本创作的梁晓声,被文学部的党支部副书记硬拉下了楼,原来,他想“推荐”给梁晓声一位叫焦丹的姑娘。

第一眼相见,梁晓声就对这个短发、大眼睛的女孩儿充满了好感。但是他十分坦诚地向对方告知了自己的家境: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穷孩子,如今仍是一个怎样的穷光蛋,以及身体多么不好,有胃病、肝病、早期心脏病等等。并且,家庭包袱实在很重,不但要赡养父母,还要给疯大哥治病,并要供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上学。

以往。没等听完梁晓声的这番说辞,许多姑娘就找个借口抽身而退了。没想到。这个女孩儿竞被感动得哭了。良久,她抬起满是泪花的大眼睛,望着梁晓声说:“我真的没想到,看起来瘦弱的你,肩上竟有这么重的担子,那你就更需要一个人爱护你了……”

梁晓声意识到,他一向期待的所谓“缘”,这一刻终于向他眨起了眼睛……

从那以后,梁晓声的单身宿舍里,隔三岔五的便可以见到焦丹的身影。她经常会在下班的时候绕个弯儿路过。一听到那清脆的脚步声。梁晓声就知道是她来了。有一次她又来,梁晓声去食堂打饭了。回到宿舍后,他发现压在书桌玻璃板下的几位女知青战友、大学女同学的照片一张也不见了。

梁晓声小声地问:“那些照片呢?”焦丹笑嘻嘻地回答:“已经替你处理了,下次我会带几张自己的照片来放在下面。”

“这我得跟你好好谈一谈了。”梁晓声认真地对焦丹说,“有一些姑娘认为我这样的男人有责任心,是可以将就着做丈夫的。但女孩子在婚姻这种大事上是绝对将就不得、凑合不得、马虎不得的。我们认识的时间还短,你还是再好好考虑一下吧。”

“正因为这样,我才要嫁给你呢。你想想,我要是不嫁给你这个忧郁的男人,还有哪一个女孩儿肯嫁给你呢?如果你一辈子讨不上老婆,不成了社会问题吗?我这也是为社会解决问题,”焦丹笑盈盈地说。

梁晓声瞪着她一时发愣。他暗想——梁晓声你还有什么好说的?看来这个女孩儿,似乎注定了就是你的妻子。

于是在相识10个月后他们结婚了。登记后,梁晓声陪他的新娘拎着大包小包乘公共汽车来到了他们的新房——梁晓声那间11平方米的单身宿舍。

靠着好女人,筒子楼走出平民作家

出身贫寒的梁晓声对于豪奢有本能的反感,所以他们的家从小到大,没一样东西是所谓的名牌。他也不能容忍一日三餐浪费太多的时间精细操作,一向强调快、简、淡的原则。

而家庭条件较优越的焦丹和许多女孩儿一样,十分喜欢烹饪。看到心爱的人为了创作日益消瘦下去,她觉得自己的爱好有了用武之地,变着花样地做饭为梁晓声增加营养,

一天,焦丹正叮叮当当地在楼道的简易灶台上忙个不停,梁晓声却坐不住了,大声吼道!“一顿饭而已,你每天弄这么复杂做什么?吵得我都写不下去了。”

焦丹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好意遭到了抱怨,她满脸委屈地坐到床边轻声抽泣起来:“我只是觉得你太瘦了,想给你做点好吃的补补。”

见此情景,梁晓声知道自己发错了火。连忙道歉说:“对不起,写作的时候,有一点儿响动我都会心烦意乱。”

从此,焦丹放弃了精雕细琢的烹饪爱好,慢慢练就了一种能在十几分钟内做成一顿饭的本事。但就在这十几分钟的饭菜中,却包含着她花了不止几个月的心思。她常常乐呵呵地把饭菜往桌上一摆,对正埋头创作的梁晓声说:“快来尝尝,虽然看起来粗糙,可营养一样不少。”在妻子默默的鼓励与支持下,梁晓声的成名之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发表了,并在该年得了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之后,梁晓声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的创作。

结婚一年后,就在那间单身宿舍里,焦丹生下了儿子梁爽。为了不让儿子的哭闹声影响到喜欢安静的梁晓声,焦丹经常对着还不太懂事的儿子说:“爸爸正在写作,你要乖乖听话。不要吵到爸爸。”

看到两人悄悄行动、轻手轻脚的样子,梁晓声心里十分愧疚。有时甚至对选择的这一职业有些沮丧。焦丹却反过来安慰他:“想报答我们,就赶快写出好的作品来。等哪天你成名了,也让我们沾沾光。”梁晓声惟有以更加出色的作品来表达对妻子的感激。1984年,《今夜有暴风雪》获得了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同年,他的另外一篇感人肺腑的作品《父亲》拔取了短篇小说奖的头筹。有人甚至喊出1984年是“梁晓声年”。

也就在这一年,梁晓声与焦丹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搬到了同一幢筒子楼的一间14平方米的居室里。成名后的梁晓声更加忙碌了。经常几天不能回家。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想采访梁晓声。当他找到梁晓声家的筒子楼里时,发现焦丹正发着高烧,这位记者大为心疼,而焦丹却苦苦哀求他不要告诉梁晓声。可到办公室见到梁晓声后,这位记者还是违背了焦丹的请求,将家里的情形告诉了他。梁晓声赶快跑回家,不停咳嗽的焦丹正细心地为儿子涂抹着被蚊子叮起的包。

“你病了,怎么不告诉我?”

“没事,就是有点儿发烧。吃点儿药就好了。唉。你看我光忙儿子了,还没做饭呢!”

“你休息吧,我做。”梁晓声笨手笨脚地为焦丹做了一碗面条。

焦丹幸福地挑了几根放到嘴里,然后乐呵呵地对梁晓声说:“这可是几年来我第一次吃你做的饭。”

梁晓声听后更加愧疚了。结婚以来,为了支持他的创作,妻子不但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就连本该属于他的许多事也承担了:父母来北京,她陪着出去逛;北

大荒的朋友来了,由她来招待:有人求他办事,也是她跑前跑后……

有了一些积蓄后。在焦丹的建议下,梁晓声把父母从黑龙江接到了北京。那时梁晓声在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有行政职务。工作更加繁忙。常常是瘦弱的焦丹蹬着三轮车带着二老去医院看病。而他的稿费总有一半要寄去接济弟弟妹妹们,焦丹也毫无怨言。一家三口一直住在那间只有14平方米的筒子楼居室里。梁晓声感慨万分地说:“这一辈子,真心视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为亲人的。除了妻子焦丹,别无他人。”

1988年,梁晓声完成了长篇小说《雪城》,念及多年来妻子的付出,他在书中借男主人公给女友写的一封情书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感激:“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好女人使人向上。事情往往是这样:男人很疲惫,男人很迷惘,男人很痛苦,男人很狂躁;而好女人更温和,好女人更冷静,好女人更有耐心,好女人最肯牺牲。好女人暖化了男人,同时又弥补了男人的不完整和幼稚,于是男人就像一个真正的男人走向世界。”

许多来访的记者常为梁晓声夫妻的居所陈设简朴而惊讶,原因是他家的墙壁贴着多年前的壁纸,地面是早已不流行的地板革。客厅里没有沙发,只有两张靠墙壁一字排开的铁架单人床,窗前放一张圆桌是一家人的餐桌,也是梁晓声的写字台。墙壁的另一面是一台彩色电视机,最传统的消遣方式就是周末晚上借一盘或租一盘大人、小孩儿都适合看的录像带,三口人挤在床上看个小半夜。

有一次,焦丹上楼去收邻居们的电费,回来后吃惊地对梁晓声说:“不知什么时候,全楼各家都装修过了,看起来好阔气。就咱家落伍了。”但随即,她又十分体谅地对梁晓声说:“我不怪你。我知道你肩膀上的责任。”

难得妻子这份情,人间大爱伴夫走向高远

1998年,梁晓声用积攒了十几年的30多万元在西三旗的金达园买了四室一厅的住房,看到妻子和儿子兴奋地在正装修的屋子里转来转去。梁晓声心中略感安慰。

但就在这一年,梁晓声的母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弥留之际,母亲将围在病榻前的儿女们看了又看,然后紧紧地攥住梁晓声和焦丹的手,泪流满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夫妻俩从母亲挂泪的目光里读懂了老人的心思。他们伏下身,哽咽着说:“妈。你放心走吧,我们会照顾好大哥的。”原来,梁晓声的大哥30年来一直住在哈尔滨江北精神病疗养院中。

“焦丹,我想将大哥接到北京来治疗,找一所好的精神病院,你觉得行吗?”梁晓声与妻子商议。

“行啊,可是一直住在精神病院,我觉得不好。大哥需要的不是多好的医疗条件,而是家庭般的温暖。但将大哥接到咱家一起住,又会影响你的写作,怎么办呢?”焦丹和梁晓声都陷入了沉思。

“办法倒有一个,可是,算了……”梁晓声想了想,话没有说出口。

“我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把大哥安置在西三旗的房子里,雇个人照顾他,我们还住在原来的宿舍。大哥孤零零的这么多年,就让他过段好日子吧!我们还年轻,以后还有机会享受。”

“焦丹……”梁晓声紧紧地握住了妻子的手。

在西三旗的住所里,摆设的全是焦丹亲自为大哥挑选的家具、家电和工艺品。听说大哥会弹琴。焦丹还买了一台雅玛哈电子琴。焦丹让人把靠阳台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居室设计成了书房,桌上摆放着砚台、狼毫毛笔和厚厚的一沓宣纸。焦丹对梁晓声说,学习书法是让大哥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对家居摆设一窍不通的梁晓声看到妻子把这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不禁对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感激,

两年后,梁晓声夫妇才搬出住了十几年的筒子楼,在离单位近的地方又买了一所住房。

30多年的写作生涯,损害了梁晓声的身体健康。他的颈椎病一直很严重,每天都需要敷药治疗。焦丹细心地记下梁晓声吃药、治疗的时间,还定期地强制他去医院检查,

2006年4月的一个早上,梁晓声正在家中伏案写作,电话铃声忽然响了起来。电话中传来三弟梁绍连急切而又压抑的声音:“二哥。跟你说个事,你别上火,咱弟媳庞飞飞得了尿毒症,发现时已是晚期……”

当梁晓声把这一消息告诉妻子后,焦丹欷歔不已:“咱们在北京找大医院的专家咨询一下吧,如果需要,就把飞飞接到北京来治。”于是,两人脚步匆匆地出了门,奔走于各大医院。

庞飞飞的病情让梁晓声无法安心写作。一天。焦丹回家,交给梁晓声一个存折,打开一看,竟有20多万元!看到梁晓声吃惊的眼神,焦丹笑着说:“你忘了,这是当初我们公司配发的股份,我把它卖了,想不到现在竟值这么多钱

几天后,夫妻二人来到哈尔滨,将这20万元交到了弟弟梁绍文的手上。3个多月后,庞飞飞战胜病魔,走出了医院的大门。

作家梁晓声照顾“疯”大哥、挽救弟媳的故事经报道后,感动了许多人。面对来访的记者,梁晓声感慨地说:“在外人面前,大家只知道有一个具有责任心、有温暖情怀的作家梁晓声。其实在这些事上,我做得并不多,大部分的事情都是妻子替我做的。”

妻子真诚的爱,使梁晓声内心常常产生无限的感动、感激和感怀,于是后期他的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相继完成了《浮城》、《伊人·伊人》、《政协委员》等书稿。

2009年3月,焦丹不小心在楼下摔了一跤,小腿骨折。打上了石膏。需要人照顾。可此时正值“两会”期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梁晓声不得不奔走于各大会场,认真地履行着一个国计民生观察员的职责。

回到家里,焦丹十分开心地对他说:“我看电视了。你今天在会上的发言挺不错的,算是一个称职的国家观察员。”看到妻子拄着拐杖在厨房里忙来忙去的身影,望着妻子头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长出的白发,梁晓声感慨地对妻子说:“都说我是一个称职的国家观察员,可是我对自己的这个家却观察不够,连妻子什么时候长出白发都不知道。”他期望着能早日实现自己多次在书中描绘的“退休后的梦想”:住到郊外去,买几间红砖房,整理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农家院落来,抬头可望山,出门即临河,自己与妻子恬静地坐在屋前,闲看云起云落……

责编/吴双

“春蕾桥”资助女童档案

李爽,14岁。汤原县胜利乡胜利中学学生。李爽躁学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母亲患有重病,不能下地干话。家里还有一位老人,只能靠父亲打工维持生活。李爽同学学习刻苦努力,成绩突出,品学兼优。但其目前面临辍学,急需资助。

张宏藤。9岁。黑龙江双城市实验小学学生。张宏丽的父母下岗。母亲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张宏丽平对特别节俭。全班同学都把她作为榜样。老师布置得事情,她都记在心里,积极去做。学习从来不用老师和家长操心。此外她从夺就爱好唱歌、跳舞和绘画,但目前面临辍学,惫薷资助。

有意救助者请与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联系(救助一名失学儿童一年需310元)。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河渠街37号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

邮编:150001

电话:0451—53601006

联系人:高立新

猜你喜欢
梁晓声大哥妻子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我胖吗
怀才不遇
梁晓声“报恩”
有种素质叫人文
济公传
上一句
憋出内伤
什么是文化
气死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