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浊毒证的两个基本观点

2010-04-08 00:31曹东义李佃贵刘启泉王彦刚高绍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浊毒中医学中医药

曹东义,李佃贵,裴 林,刘启泉,王彦刚,王 丽,高绍芳

1.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2.河北省中医医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中医“浊毒证研究”受到国家重视,被列为重点支持项目[1],其研究过程也与其他科研课题一样,必须明确很多基本的科学问题。

1 “浊毒 ”是什么

浊毒证研究首先必须回答,其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新的物质,还是一个新的学术理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2]?假如“浊毒”是一个新的物质,这个物质是什么?它与传统中医所说的“毒”、“浊”是何关系?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里,早就有关于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的说法[3],那么,“浊毒”是一种新毒吗?中医认为,毒就是对人体的伤害因素,六气太过变为六淫,六淫引起人体发病,六淫就是“毒”;人吃的药物、食物,如果药不对证,或者食物变质,造成了对人体的伤害,这种所谓的药,或者食物就是“毒”。

人体内有许多生理物质,本来是清洁而流动的,如果由于内在、外在的各种原因,失去了其本来的特性,变成混浊、浓稠的物质,成了引起人体发病的物质,它就是“浊”[4]。因此说,“浊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

由此可见,“浊毒”,并不是在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火毒、疫毒之外的另有一种“毒”;也不是在湿浊、血浊、气浊之外的还有一个新的“毒浊”。“浊毒”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一个物质所包含的两个元素。

2 “浊毒”广泛性与危害性

“浊毒”作为一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的物质,应该不是现在才有的。那么,这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应该早就存在了,张仲景也应该见过“浊毒”,叶天士也应该知道“浊毒”,只是他们没有提出这样的概念,没有用我们的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今天敢于倡导这样一种学说,并不是善于标新立异,虚张声势地玩弄概念,而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5]

我们认为,“六气太过即成毒,气机不畅易生浊”,作为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的“浊毒”,其造成的为害是十分广泛的。这样看来,似乎有“满眼皆是浊毒”意味。这是否有夸大其危害、言过其实之处呢?笔者认为,这既是中医学见微知著,既病防变,防患于未然等“治未病”思想的体现;也是辩证地看待利与害、邪与正,及其相互转化关系的理论基础,它深刻地体现着中医学的智慧[6]。

人们知道了“浊毒”是由自然物质和生理物质转化而来,就会注意养生保健,防微杜渐,慎起居,节饮食,不妄作劳,正气不虚,常保健康。

3 自然物质的“浊毒化”

六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其与六淫之间的界限,不是靠物理指标加以区别的,而是以其对人体的影响来确定的。也就是说,无论多高的气温,多寒冷的风气,只要不引起人体发病,就是六气之一,而不属于六淫,也就不属于“六毒”。在冰天雪地里,人们照样可以享受大自然的寒冷之气,可以滑雪,可以溜冰,这种零下几十度的寒气,也是正常的六气之一,而不是寒邪。相反,如果人体气虚,正气不足以抗击邪气,即使在盛夏季节,也可以感受寒邪,所谓“虚邪贼风”,就是乘人不备之时,偷偷袭击人体的邪风。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冰天雪地里冬泳的健将,也经常见到盛夏季节的伤寒患者。这就是说,六气与六淫的划分,是以其对于人体影响的结果来推定的,是一个相对概念,属于价值判断,不是一个物理量。

中医对于病因的认识,是通过“审证求因”,也就是通过辨别症候,寻求致病因素,而不是事先设定什么是病因。这就如同王安道《医经溯洄集》所说:“夫风暑湿寒者,天地之四气也,其伤于人,人岂能于未发病之前,预知其客于何经络、何脏腑、何部分而成何病呼?及其既发病,然后可以诊候,始知其客于某经络、某脏腑、某部分,成某病耳!”[7]

这样相对地规定六气与六淫的界限,并不是中医学的缺陷,不是不规范,而是完全尊重人体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中医学的特色所在。刘完素强调六气皆能化火,气有余就是火,是为了推行他的寒凉主张,为清热解毒治疗法则奠立理论依据。

自然物质的“浊毒化”学说,为中医在临床上解毒化浊的治疗措施,创立了理论根据。

4 中医治疗“化浊毒”

中医临床治病的过程之中,经常使用“清热解毒”[8]、“利湿化浊”、“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以此治愈了大量的患者。

清热解毒治疗方法,是中医药在应对传染病为害的几千年里,从《内经》热病,仲景伤寒,后世温病学逐渐摸索,反复研究而形成的成熟治疗方法。利湿化浊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治疗水肿病、痰饮病、胸痹病、黄疸病的主要方法。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也由张仲景开创,后世不断发展,逐渐丰富了有关方药,并逐渐被列为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活血化瘀的中西医结合现代研究,近年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的大奖,促使该治疗方法应用的范围更加广阔。

我们可以设问,体内的“热毒”经过“清热解毒”之后,“湿浊”经过“利湿化浊”之后,“瘀血”经过“活血化瘀”之后,它们变成了什么?变化之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

在人体脏腑功能的参与下,热已清,毒已解,热病就可以痊愈;“水湿”“痰浊”之气,经过“活化”,流动起来,就变成了生理有用的体液物质,浊稠就转化为清洁;血活起来,淤滞的血液变为流动鲜血,血液也就重新有了活力,再一次参与到人体的代谢之中。

由此可见,“浊毒化”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机能下降的时候,物质在人体内部发生的变化;“化浊毒”是医生经过辨证论治,促使病理产物在人体内部重新被利用的过程,是一个“完全环保”的智能化过程。

趋利避害,化毒为药,变废为宝,是中医学独特的智慧之所在。由此看来,“浊毒证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发展中医学术、彰显中医特色的一个重要方法。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E B/O L].http://www.satcm.gov.c n/file2009/20090525155647.xls.

[2]蔡春江,李佃贵,裴林.从“浊”“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正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1):40-41.

[3]曹东义,李佃贵,裴林,等.“毒”的启示[J].中医药通报,2009,8(2):30-33.

[4]曹东义,李佃贵,裴林,等.清浊是《内经》的基本概念[J].中医药通报,2009,8(6):33-34.

[5]曹东义,李佃贵,裴林,等.浊毒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6(4):46-48.

[6]曹东义.回归中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4.

[7]王安道.医经溯洄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

[8]曹东义,李佃贵,裴林,等.克“毒”制胜靠智慧[J].中医药通报,2009,8(3):31-32.

猜你喜欢
浊毒中医学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饮水
浊毒病机理论探微
ⅢA型前列腺炎浊毒内蕴证采用解毒通淋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