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晋南北朝隋本土文章
——对佛经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之容摄

2010-04-08 12:06李秀花
关键词:观世音佛经艺术性

李秀花

(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论两晋南北朝隋本土文章
——对佛经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之容摄

李秀花

(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西晋特别是东晋至隋,佛教兴盛,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传播开来。现实多灾多难,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决定了其文章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决定了汉地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本土文章均很多;小说体裁偏好表达该思想;汉地本土文章立足于本土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容摄该思想,呈现出实用的特点。

东晋南北朝隋;本土文章;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实用——经验”理性

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是唐前影响汉地比较大的佛经内容之一,汉地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典型地反映了此期本土文章对佛经内容之容摄①。通过揭示此期本土文章对该思想之容摄,可清楚地看到该思想对此期本土文章的影响,于佛经对此期本土文章之影响可略窥一斑。对唐前汉地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目前学术界尚未出现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力图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

从现存材料来看,汉地本土文章容摄佛经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开始于西晋②,较多地容摄开始于东晋。

容摄该思想的原因 汉地本土文章容摄某一种佛经内容的原因有多个:佛教发展特别兴盛、该佛经内容已在汉地传播开来、汉地本土存在与此容摄相关的思想文化、现实多灾多难等,前两者是该容摄的前提,汉地本土相关的思想文化是该容摄的基础,现实多灾多难是该容摄的动力。

西晋佛教太不兴盛,东晋佛教开始兴盛,此时至刘宋至萧齐至萧梁,兴盛程度呈依次递加的态势,萧梁为南朝佛教发展的顶峰,陈代佛教兴盛程度大大低于萧梁;后魏、北齐、隋代佛教均非常兴盛,北周佛教亦比较兴盛。佛教兴盛,对本土文章容摄佛经的多个方面产生很大影响。佛教兴盛,某一佛经内容如念观世音名而能脱难得救思想才有可能流行,才有可能被谈论得多,谈论佛经的重要、有效工具:文章才有可能使用得多,即容摄该内容的本土文章才有可能多。汉地本土文章体裁容摄佛经内容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小说体裁偏好表达念观世音名而能脱难得救思想(见下文),本土文章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能脱难得救思想有的在主要思想层面,有的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性;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能脱难得救思想的本土文章多了,容摄该思想的本土小说、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本土文章才有可能均多。可以说,佛教兴盛是上述四类文章均出现得多的必要条件。

西晋时期,佛教发展,竺法护于太康七年(286年)译出宣扬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的《正法华经》,很快此经受到重视。晋武帝永熙元年(290)洛阳东牛寺中施檀大会,讲诵此经,竟日尽夜,无不咸欢;竺法护、祗多蜜又分别择出宣扬该思想的《普门品》,该思想开始在汉地传播③。东晋时期,《正法华经》之异译本《妙法莲华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已译出,此期及以后,不少僧徒均诵《法华经》④,加速了该思想对汉地人思想的渗透。《法华经》等佛经宣扬观世音法力巨大,怜愍一切众生,救济苦厄,并且其求助方式又非常简单,仅仅是称名:人处于火烧、水溺、刀杖加身、枷锁系身、恶病、盗贼劫持、恶兽侵逼等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念观世音名便立时能脱难得救⑤。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传播开来,是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的前提。念观世音名法力巨大,能帮助危难中的人脱难得救,在佛教兴盛、该思想已传播的条件下,多灾多难的现实中,很多务实的汉地人(见下文)看重该思想而谈论得很多,谈论该思想的重要、有效工具:文章遂使用得很多,即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很多。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多了,容摄该思想的本土小说、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本土文章才有可能多(见上文)。可以说,佛经宣扬的念观世音名法力巨大是上述四类文章均出现得多的关键因素。

汉地本土文章容摄佛经内容立足于本土文化,本土相关文化决定了本土文章容摄的佛经内容、容摄佛经内容的特点等;某一佛经思想在汉地赖以传播的文化基础即本土相关文化传播得广泛、深入,是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本土偏好表达该思想的相应体裁文章、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均比较多的必要条件,本土相关文化是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关键因素。

汉地本土文化决定了本土文章容摄的佛经内容。汉地本土文章容摄了某一佛经内容,本土文化中必定有与此容摄相关的内容;只有如此,汉地人才能接受该佛经内容而谈论它,谈论佛经的重要、有效工具:文章才使用得到,即本土文章容摄该佛经内容才能发生;不然,汉地人便不可能接受该佛经内容,本土文章对该佛经内容的容摄便不会发生。简言之,汉地本土文章所容摄的佛经内容是由本土相关文化决定的,与该文化相关。汉地人“实用——经验”理性发达。汉地人的主体是农民,自古以来,他们脚踏实地,春耕夏耘,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生活孕育了一种群体价值趋向:务实。农人的务实作风感染了士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是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汉地人很强的务实精神使他们发展了“实用——经验”理性⑥,一旦相信某佛经内容对自己有巨大帮助——很实用,他们会很看重它。同时,发源于人类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恻隐之心”的“仁”为儒家五常之首,不仅在汉地各个历史时期,在各种道德中是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⑦,在汉地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他们希望给人巨大帮助的佛经内容能去帮助其他受灾难煎熬的人⑧。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决定了他们很看重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很实用,据说能给他们巨大帮助;在其道德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德决定了他们把给人巨大帮助的该思想告诉其他的人,以帮助其他的人,告诉其他人该思想的重要、有效工具:文章,即容摄该思想的文章便出现了。简言之,伴随着佛教发展,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传播开来,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决定了其文章容摄据说很实用的该思想。

汉地本土相关文化决定了本土文章容摄某一佛经内容呈现出相应的特点,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决定了其文章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呈现出实用的特点,详见下文。

汉地本土相关文化传播得广泛、深入,以该文化为传播基础的佛经思想才有可能传播得广泛、深入,传播该佛经思想的重要、有效工具:文章才有可能使用得多,即容摄该佛经思想的本土文章才有可能多。汉地本土文章体裁容摄佛经内容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某种文章体裁偏好表达某种佛经思想,本土文章容摄某佛经思想有的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某佛经思想的本土文章多了,本土偏好表达该佛经思想的相应体裁文章、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才有可能多。简言之,本土相关文化传播得广泛、深入,是上述三类文章均出现得多的必要条件。显然,“实用——经验”理性发达、仁德是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赖以传播的文化基础,是汉地人普遍具备的;且“实用——经验”理性是汉地人的思维习惯,仁德深入于汉地人的内心深处,则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本土偏好表达该思想的小说、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均出现得比较多便具备了本土文化方面的必要条件。

在佛教兴盛、某佛经思想已传播的条件下,多灾多难的现实中,汉地本土相关文化决定了汉地人很看重该思想,不少人将之表达得具体、形象甚至生动,汉地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的艺术性。简言之,汉地本土相关文化是本土文章容摄某佛经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必要条件。在佛教发展、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已传播的条件下,多灾多难的现实中,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决定了汉地人很看重该思想——据说很实用,能给他们巨大帮助,是汉地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关键因素。

现实的多灾多难使人们产生了某种精神需求,某一佛经内容正满足了他们的这种精神需求,故汉地人接受了该佛经内容。曹魏至隋特别是东晋南朝隋,民族战争频繁,如,刘宋与北魏经常发生战争⑨,萧梁对北魏、西魏、东魏的战争不时发动⑩,隋炀帝三次侵略高丽(11)等;被统治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颇多,如东晋末孙恩、卢循大起义(12)、刘宋后期各地人民的起义(13)、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隋末农民大起义等;国内叛乱有时发生,如东晋初年苏峻叛乱(14)、萧梁末侯景大叛乱等,战争造成了社会的惨重破坏,造成的伤亡军民难以数计,如侯景大叛乱使建康化为焦土,江南一带成为废墟。统治阶级内部,皇族骨肉相残,君臣互疑互斗,前者如宋文帝被其长子刘劭所杀,刘劭又被其弟刘骏所杀,萧齐明帝在位五年,把高帝萧道成和武帝萧赜的子孙几乎全部杀光,北魏末年胡太后毒死己子孝明帝等;后者如宋文帝杀死傅亮、谢晦、徐羡之三位顾命大臣(15),北魏末年尔朱荣溺死胡太后和元钊小皇帝,又杀王公卿士一千三百余人,孝庄帝杀尔朱荣,尔朱兆杀孝庄帝等。除人祸外,此期天灾:水旱饥疫时有发生,亦造成了人员的大量死亡,如梁天监十五年(516),淮水泛滥,沿淮水城镇村落的居民十余万人都被水漂入海(16)。——多样的天灾人祸把许多人推向面临死亡等非常危险的境地,求生、转危为安等人本能的欲望促使他们热切地渴望得救,现实中却是求救无门。随着佛教的发展,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传播开来。在汉地人总体而言尚未验证出该思想不符合事实的时代即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见下文),现实灾难煎熬中,无望无助的人们猛然碰到了一个大救星、一根救命稻草:法力巨大的观世音——念其名便能脱难得救,观世音的巨大法力是任何汉地本土的神灵所无法比拟的,是汉地人闻所未闻的,在惊奇兴奋中,“实用——经验”理性发达的他们相信了该思想,并且,其道德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使他们开始传播该思想,以帮助其他在灾难中受煎熬的人们,该思想便进入汉地本土传播佛经的有效、重要工具:文章。在佛教兴盛、该思想已传播的条件下,在汉地人总体而言尚未验证出该思想不符合事实的时代,现实灾难越多,越沉重,该思想传播得越多,传播该思想的有效、重要工具:文章(包括口头作品)遂使用得越多,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本土文章遂大量容摄了该思想。陆杲作于萧齐末中兴元年(501)的《系观世音应验记序》云:“又睹近世书牒及智识永传,其言(观世音)威神诸事,盖不可数。”“近世”指东晋、刘宋与同时的十六国、北魏;陆杲生于刘宋大明三年(459)(17),则传播观世音威神故事的他的“智识”(熟识的人)系生活于萧齐及刘宋。可见,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501年前的北魏,当时记叙观世音应验故事的本土文章(包括口头作品)很多,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对此几个时代本土文章影响的范围很大。不过,此几个时代现存该类文章大大减少,如东晋仅约为8篇,有刘宋傅亮重写东晋谢庆绪撰《光世音应验记》之7篇等;刘宋凡20余篇,有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凡10篇等;萧齐现存该类文章稍多,凡90余篇,有《系观世音应验记》除“会稽库吏姓夏”条外其余的68篇等。可以说,现实之多灾多难是汉地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出现得很多的必要条件。汉地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出现得很多,本土偏好表达该思想的体裁文章即小说、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才有可能出现得很多(见上文)。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现实之多灾多难使“实用——经验”理性发达的汉地人看重该思想,不少人将之表达得具体形象甚至生动,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本土文章很多。简言之,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现实之多灾多难是上述四类文章均出现得很多的必要条件。

偏好表达该思想的体裁 汉地本土文章体裁容摄佛经内容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决定性因素是体裁与相应的佛经内容间存在重要的契合,如小说与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间等;表现为某体裁容摄相应佛经内容的文章比较多,多于容摄此内容的与该内容间不存在重要契合的体裁的文章,即此体裁偏好表达该佛经内容。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本身笼统而言即为一事件,小说体裁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为事件,二者在关键点上存在重要契合。

西晋特别是东晋以来,佛教兴盛,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传播开来,在灾难的煎熬中,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使无助无望的他们看重该思想——很实用,据说能使他们摆脱灾难,给他们巨大帮助,并使他们对事实确信不疑。现实中巧合之事是有的,人们在危难关头念观世音名,恰巧有其他原因使他们得救,在头脑中已有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的作用下,他们便误认为是念观世音名使自己得救。“实用——经验”理性发达的汉地人相信事实,自己亲身经历的观世音应验事使他们确信了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怀着脱难得救后的巨大喜悦,怀着对念观世音名巨大威力的惊奇,其道德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德使他们把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的观世音应验事告诉了别人——实质上是把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告诉别人,以帮助别人摆脱灾难;“实用——经验”理性发达的听者听完对方的亲身经历,同样感到惊喜:观世音应验事情竟然真的发生了,念观世音名竟然具有那么大的威力,还有什么比事实更能说明问题的吗?灾难中无望无助的听者确信了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惊喜中,其道德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德使听者把自己听到的“真实”的观世音应验事又告诉了别人——实质上是把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告诉别人,以帮助别人摆脱灾难。如此地,别人再以同样的目的同样的方式把该思想告诉灾难中受煎熬的别人,该思想便以故事的形态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傅亮《光世音应验记序》云,谢庆绪撰光世音应验十余事送给傅亮父亲,傅亮记下其中七事传给同信之士;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序》云“每钦服(光世音)灵异”;《系观世音应验记序》云:“又睹近世书牒及智识永传,其言(观世音)威神诸事,盖不可数……敬撰此卷六十九条,……此中详略,皆即所闻知。”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以故事的形态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有的人对观世音的巨大威力非常恭敬、特别相信,便把观世音应验事情集合起来传播,如,张演“每钦服(光世音)灵异”,将听说的10件光世音应验事集合成《续光世音应验记》,以“传诸同好”,见其《续光世音应验记序》;陆杲对观世音威神,“尤生恭敬”,从其闻知的观世音应验事中选出69件结成《系观世音应验记》,以“庶广飨信”等,见其《系观世音应验记序》。在总体而言相信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的时代,多灾多难的现实中,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决定了他们很看重该思想,从而很看重观世音应验事,此类事遂传播得很多,传播观世音应验事的重要、有效工具:文章(包括口头作品)遂使用得很多,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记叙此类事的本土文章遂很多,多至“不可数”,见上文所引《系观世音应验记序》。

唐前,以事件为基本构成要素且事件叙述具体的体裁有小说、史传;上述观世音应验是事件,是上述笼统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事件的具体化,且当事人大多是不会被史家看中而载入史传的“小人物”,如《光世音应验记》“邺西寺三胡道人”条的三胡道人、“徐荣”条后做会稽府都护的徐荣、《系观世音应验记》“吴兴郡吏”条的郡吏、“海盐一人”条的无名渔民、“北有一道人”条的无名道人、“蜀有一白衣”条的白衣等,他们只是因为亲身经历了观世音应验事(参见上文)才被后人提起,故小说成为记叙观世音应验事使用得最多的体裁,记叙观世音应验事的小说比较多,东晋现存7篇,即傅亮重写谢庆绪的《光世音应验记》凡7篇;刘宋现存20余篇,有《续光世音应验记》凡10篇等;萧齐现存90余篇,有《系观世音应验记》除“会稽库吏姓夏”条外的其余68篇等,三代现存凡120余篇(18),从而使唐前记叙观世音应验事的小说总数比较大,现存120余篇,占现存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文章的绝大部分,小说对该思想之偏好充分表现出来,成为容摄该思想的主要体裁。

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 上文已述,在总体而言相信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的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多灾多难的现实中,实用——经验理性发达的汉地人很看重该思想,观世音应验事传播得很多,则以记叙观世音应验事为惟一或主要内容的文章必然很多。文章记叙或主要记叙观世音应验事,即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从现存材料来看,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的文章占容摄该思想文章的绝大部分;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当时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多至“不可数”(见上文),则当时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很多,东晋、刘宋、萧齐现存该类文章即有120余篇,即上述此三代记叙观世音应验事的120余篇小说。某一佛经内容支配本土文章的主要思想,影响本土文章的力度是很大的;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影响力度很大的本土文章的范围当时很广。

经过了东晋十六国、刘宋、萧齐、北魏一段时间的盲目信仰与冷静验证后,萧梁、东西魏至隋,不少“实用——经验”理性发达的汉地人发现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事实中无验——实质上是没有实际用处而不再相信它了,相信它的人大大减少了,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遂大大减少(见下文),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遂相应地大大减少,此期现存该类文章凡7篇:即萧梁的6篇史传:《高僧传》卷十二《竺法纯》、卷十三《帛法桥》、《释昙颕》、《比丘尼传》卷二《吴太玄台寺释玄藻尼传六》、《名僧传抄》之《竺法纯》、《道海》,隋《旌异记》“孙敬德”条1篇小说,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影响力度很大的本土文章的范围不大。

容摄该思想的艺术性 汉地本土文章容摄一种佛经内容艺术性的表现与佛经内容本身的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如,佛经内容是思想性的,汉地本土文章容摄它的艺术性表现为以叙述具体细致甚至生动、有一定甚至复杂情节的事件表达。在上述观世音应验事传播的过程中,“实用——经验”理性发达的自叙者与转述者很看重观世音的威神:称其名便能使人摆脱灾难,故不少人将此事叙述得具体、细致甚至生动,从而念观世音名脱难得救思想便被表达得具体形象甚至生动,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如《光世音应验记》“徐荣”条:

徐荣者,瑯琊人,常至东阳,还经定山,舟人不惯,误堕迴洑中,旋儛涛波之间,垂欲沉没。荣无复计,唯至心呼光世音。斯须间,如有数十人齐力掣船者,涌出洑中,还得平流,沿江还下。日已向暮,天大阴闇,风雨甚驶,不知所向,而涛浪转盛。荣诵经不辍口。有顷,望见山头有火光赫然,回柁趣之,迳得还浦,举船安隐。(19)

事件叙述细致生动,情节较为复杂,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被表达得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在多灾多难现实的逼迫下,看重观世音威神的人很多,将此事叙述得具体、细致甚至生动的人遂不少,故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呈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很多。从现存材料来看,该类文章占容摄该思想文章的绝大部分;唐前特别是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当时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多至“不可数”(见上文),则当时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本土文章很多,现存唐前该类文章即达130余篇,有《异苑》卷五《诵经停刑》、《宣验记》“车母”条、“沈甲”条、“高荀”条等凡7篇、《光世音应验记》“竺长舒”条等全部7篇、《续光世音应验记》“徐义”条等全部10篇、《系观世音应验记》除“会稽库吏姓夏”条、“有人姓台”条2篇外的其余67篇、《冥祥记》“晋张崇”条、“晋沙门竺法纯”条等凡26篇、《出三藏记集》卷十四《求那跋陀罗传》、卷十五《法勇法师传》、《高僧传》卷十二《释道冏》、卷十三《帛法桥》等,在容摄各佛经内容表现出艺术性的各类文章中是最多的,除10余篇史传外,其他均为小说。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具有潜在的艺术性。佛经内容的潜在艺术性是指其内在的、将来有条件必然能表现出来的艺术性。单纯地说,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即是一情节的骨架,将此情节的骨架加以具体的人、事,必然能敷衍出一件具体、血肉丰满的事件,文章用这样的事件来说明单纯而言是一情节骨架的佛经思想,则该思想的表达便具体、形象,从而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事件叙述得具体、血肉丰满,即具体细致甚至生动,具有一定甚至复杂的情节,正是有较高艺术性的小说所具备的标志性特征,故唐前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表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体裁有小说。史传体裁同小说一样,构成要素之一为事件,有的史传叙述具体细致,故唐前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表现出较高艺术性的文章体裁有史传。

容摄该思想的特点 汉地本土文章容摄佛经内容立足于本土文化,本土的相关文化决定了本土文章容摄某一佛经内容呈现出相应特点。汉地人“实用——经验”理性发达,一旦他们相信某佛经内容对自己有巨大帮助——很实用,他们会很看重它,同时其道德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德使他们把该佛经内容告诉别人,以帮助别人(详见上文),社会上传播的该佛经内容会很多;而对在现实中证明为没有实际用处的佛义,则他们不会再相信它了。西晋特别是东晋以来,佛教兴盛,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传播开来;在灾难的煎熬中,无助无望的人们猛然碰到了闻所未闻的能帮助他们摆脱灾难的该思想,其惊喜、热情是可想而知的,绝望中,“实用——经验”理性发达的不少汉地人宁愿相信该思想。现实中巧合之事是有的,人们在危难关头念观世音名,恰巧有其他原因使他们得救,在头脑中已有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的作用下,他们便误认为是念观世音名使自己得救。“实用——经验”理性发达的汉地人相信事实,自己亲身经历的观世音应验事使他们确信了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佛教兴盛、汉地人总体而言尚未验证出该思想不符合事实的十六国、东晋、刘宋、萧齐、北魏,在汉地人“实用——经验”理性发达与仁德处于其道德核心地位的文化背景下,频繁、沉重灾难中受尽煎熬无望无助的汉地人很看重该思想——很实用,据说法力巨大,能帮助他们摆脱灾难,并把该思想告诉别人,以帮助别人,社会上传播的该思想很多,传播该思想的重要、有效工具:文章遂使用得很多,即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很多,多至“不可数”(见上文)。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很多;从现存材料来看,记叙观世音应验故事的本土小说占容摄该思想本土文章的绝大部分,汉地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主要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本土文章占容摄该思想本土文章的绝大部分,则当时本土偏好表达该思想的体裁文章即小说、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本土文章均很多,参见上文。

然而,《法华经》等佛经宣扬的念观世音名而能摆脱的火烧、水溺、刀杖加身、枷锁系身、恶病、盗贼劫持、恶兽侵逼等在古代现实生活中是不少见的,当人们盲目的宗教热情褪去,冷静地以自己的切身实际验证该思想时,毕竟,现实中巧合之事是少的,该思想之不能帮助他们脱难得救、不符合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同样是在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的作用下,不少汉地人因其无验——实质上是没有实际用处而不再相信它了,相信它的人大大减少了。经过了东晋十六国、刘宋、萧齐、北魏一段时间的盲目信仰与冷静验证后,萧梁、东西魏至隋,虽然佛教更加兴盛,现实多灾多难依旧,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处于其道德核心地位的仁德未变,但关键性的一点即不少人对该思想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认为它不再有实际用处了,相信从而传播该思想的热潮如萧齐时那样的热潮便不再出现,只有一时尚未发现或不确定其虚妄性的少数人相信它了,该思想传播得少了,传播该思想的重要、有效工具:文章(包括口头作品)遂使用得少了,即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少了,现存该类文章,萧梁、陈代、501年以降的后魏、北齐、北周、隋代依次约为20篇、0篇、0篇、0篇、0篇(20)、1篇(21)。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的本土文章少了,则偏好表达该思想的本土小说、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本土文章均相应地少了,参见上文。简言之,汉地本土文章立足于本土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呈现出实用的特点。

注释

①本文的“文章”是广义上的,包括了诗、颂、论、史传、小说、愿文、诏、奏、疏、序等。

②从现存材料来看,最早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的文章为叙述西晋后期竺长舒诵念《观世音经》而免于火灾的文章(可能是口头作品),最先叙述者为当时观火的人,为西晋人。竺长舒此事见《冥祥记》“晋竺长舒”条。

③苏渊雷、高振农:《佛藏要籍选刊(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29页、第 378页、第379页、第330页、第 334 页。

④《高僧传》中诵《法华经》的僧徒比较多。

⑤《妙法莲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⑥⑦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71、272页,第212、213页。

⑧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的传播,从思想本身而言主要是因为据说其法力能给人巨大帮助,而主要不是因为其奇怪,更不是单纯因为其奇怪,像唐前一些志怪小说如《搜神记》卷七《豕生人两头》、《狗作人言》等那样。《系观世音应验记序》云:“(杲)见经中说光世音,尤生恭敬。又睹近世书牒及智识永传,其言威神诸事,盖不可数。益悟圣灵极近,但自感激。信人人心有能感之诚,圣理谓有必起之力……今以齐中兴元年,敬撰此卷六十九条……神奇世传,庶广飨信。”说明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故事之所以传播,是因为观世音之“威神”:能帮助人脱难得救;陆杲编撰《系观世音应验记》是为了使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能帮助更多的人:“庶广飨信”。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序》“每钦服灵异”所“钦服”的亦是观世音的巨大法力:称其名便能脱难得救。

⑨(12)(13)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第 420页 ,第 409-412页 ,第 420页。

⑩(14)(16)范文澜:《中国通史(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第 482 页 ,第 462 页 ,第 482 页。

(11)范文澜:《中国通史(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第 53-60 页。

(15)(唐)李延寿:《南史(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 434、443、525 页。

(17)《梁书》卷二六载:梁中大通四年,陆杲卒,时年七十四,则陆杲生于刘宋大明三年(459)。

(18)含各小说集间之重复者。东晋、刘宋、萧齐记叙观世音应验事的本土文章当时很多,见上文,不过散逸严重,记叙观世音应验事的小说当时比现在更多。

(19)(刘宋)傅亮、张演、(萧齐)陆杲:《观世音应验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页。

(20)《历代三宝纪》卷十一载,北周武帝世,沙门释忘名拟陆杲《观音应验记》著《验善知识传》一卷,今轶。

(21)即侯白《旌异记》“孙敬德”条。

责任编辑东园

2010-09-10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隋诗文受汉译佛经影响研究”(07CZW014)

猜你喜欢
观世音佛经艺术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