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污染成因及治理模式

2010-04-09 05:02丁书红白继平新密市水务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年9期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

□丁书红 □白继平(新密市水务局)

□苏长岭(新密市新华路办事处)

我国河道等级分5级,主要依据河道的自然规模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确定。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就与河道紧密相连。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的足迹对河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的城市。可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疏浚城市河道、整治城市环境就成了提升城市品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既是城市防洪排涝和引水抗旱的通道,又是城市景观和市民休闲的要素。但由于河道整治落后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成了城市建设用地的侵占目标和纳污的容器。要让城市居民有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河道综合整治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城市河道的现状

(一)河流不成系统,互不串通

一方面,由于城区河道多年没有疏浚,加之部分单位和居民向河内倾倒生产、生活、建筑垃圾,致使河道狭窄,河床普遍增高。另一方面,由于乱填、乱封城区水体,少数单位和居民在河道两侧违章乱搭,侵占蚕食,使许多河道不再畅通,甚至断流,难以成网再加上缺乏必要的配套建筑物,城区河道与外河也无法连通。

(二)水体问题严重,水质恶化

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并且经常有严重超过现有河道的纳污能力的现象出现,造成河水浑浊、渠水乌黑、蚊蝇滋生,臭不可闻,使得原本体现城市“灵性”的水系,变成了城市肌体的“毒瘤”,这也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灌溉;90年代,鱼虾绝代”是对近郊河道生态演变过程的生动描述。进入21世纪,各级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污水处理率得到不断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仍保持增长势头,导致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畜禽养殖污染也成为影响郊区河道水环境的重要因素。加之水源条件不足,来水季节性较强,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生态系统呈现退化趋势。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三)资金问题突出,保障难度大

资金保障是保证河道管理成果的生命线,对于污水和淤泥的清除更是如此。虽然我国2002年起,拨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河道治污、清淤,为大江大河的清淤提供了相当大的资金保证。但是,面广量大的城市级河道,资金问题依然不能满足需要,而且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投入机制。

(四)防洪意识与综合规划不足

在城区段的很多河道都是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河堤残缺,导致在靠近城市的河道边缘不同程度出现涝灾,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河道的防洪问题就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城市河道是在农业灌溉供水系统上形成的河道,几乎都存在上游宽、下游窄的畸形现象。加上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综合治理,河道被随意覆盖、行洪断面萎缩,造成河道行洪能力严重不足,同时,给今后河道的整治增加了难度。

(五)破坏了河流形态的多样生态性

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生态河道问题备受关注。城市河道水系是城市的血脉和灵魂,优美的水体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可是,目前对于弯曲河道的整治习惯上实施裁弯取直,把其弯曲形状改变成直线或折线,改变了河流自然状态下的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而且改造过程中多采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或矩形等规则断面,使得水流状态改变。这些均可能使栖息于河道中的水生动植物丧失生存条件,改变了河体的生物多样性,则净污和纳污能力将大大降低,最终造成水质污染。并且,这种状态一旦破坏,便很难恢复。

二、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对策

(一)加快推进相关法律体制建设

迄今为止,《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但是一些单位和个人法律意识淡薄,主管部门执法力度也需加大,所以已完成整治的河道实际上仍非常脆弱,治理成果很难巩固,应当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真正把保护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样才能为河道整治提供坚强的保护后盾,并且有利于整修后的维护。

(二)综合治理规划实施体系

城市河道综合整治必须高起点高规划、综合治理、全面实施。规划既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大局,又要体现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统筹考虑城市河道综合功能的发挥。首先要处理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着力体现城市河道的特色和个性化,同时与整个城市的布局相融合。其次处理好与城市防汛排涝的关系,力求使水安全与水生态、水文化三者有机统一。

(三)利用生态恢复

我们没有能力完全恢复已经破坏的自然,已经被人为裁弯取直的河道,我们不可能完全复原,而只能在原有河道基础上尽量满足生态景观上的要求;通过河床局部高程的变化、两边护岸的处理以及河道的淹没程度不同形成近似自然形状的效果。修复河道生态功能的思路主要是把河道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全面考虑防洪和排水功能的同时,恢复河道的多样性,综合考虑河岸生态带建设,控制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从而形成一个健全的河道生态系统。优化河道的平面与断面设计,在河道宽度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把巨石堆放在河中间,创造人工湖心岛以形成不同的流速区域,改变以往河道整治中“渠化”严重的现象,即改变河道走向竖直、横断面单一、护砌污工化、将硬质材料护砌到顶的做法,以自然河道建设为主。加强对生态技术修复河道生态功能的研究;采用生态技术修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在发达国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如日本在河道治理中拆除大量的混凝土护坡,而代之以植物种植。在我国,此项技术起步较晚,面对日益加剧的水环境破坏,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体可采取河道试验和推广示范的做法,以完善生态技术修复河道生态功能的理论知识。

(四)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和管理机制

河道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工程,单靠政府出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发挥政策优势,上下共同出资。根据实际情况兼顾不同地区的利益,对河道清淤经费实行合理分摊,适当奖励。要拓宽思路,多方筹集资金:一是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每年安排一定财政资金进行建设,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出资进行建设;二是政府引导、规划控制、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的范围,主要靠投资公司去经营;三是适当给予补助,每年按照河道维护费征收情况,对河道的管理治理情况按照报账制进行项目补助。总之,要根据相关规定,采取个人投入与集体投入相结合,劳动投入与资金投入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化资金投入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的新机制、新途径,进一步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

(五)落实长效管理方案

我国河网水系面广量大,既要重治理,更要抓管理,我们要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作为城市河道整治的重要目标。一是在认真组织城市河网水系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城市河道蓝线管理制度;二是落实一个城市河道长效管理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一套规章制度和办法,可以积极实施国有中小河道承包管理。

猜你喜欢
河道整治生态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专项整治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