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2010-04-09 21:12欧阳志勤卢蕾吉
环境科学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迁地植物保护云南省

欧阳志勤,杨 硕,卢蕾吉,张 兴,祁 云

(11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21昆明市官渡区第五中学,云南昆明650011)

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欧阳志勤1,杨 硕1,卢蕾吉1,张 兴1,祁 云2

(11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21昆明市官渡区第五中学,云南昆明650011)

对云南自然环境、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和保护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更好地保护与研究云南珍稀濒危植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对策;云南

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社会就制订了受威胁植物的保护计划,并提出了 “抢救植物就是拯救人类本身”的行动纲领[1]。珍稀濒危植物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在经济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之中有很多是药用、观赏或优良用材种类[2],经过人工繁育能实现其可持续利用。

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检验指标。目前,人类尚无法阻止物种的自然灭绝,但可以减缓物种消失的速度,尤其要保护已经受到严重威胁而又对人类有重大价值的珍贵、稀有、濒危植物,并着手进行研究,为人类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创造条件[3]。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十分关注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利用,分别于1987年和1999年公布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云南省人民政府也非常重视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1989年云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1 云南自然环境概况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东与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北面是四川省,西北一隅与西藏自治区相接,西部与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南面和东南面是老挝和越南。全省面积约为394000km2,位于北纬21°9′~29°15′,东经97°39′~106°12′,北回归线贯穿南部。境内地势高耸,呈北高南低的倾斜。由于在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隆升和深刻的高原解体过程,其内部山丘高耸,河谷深嵌,地貌结构十分复杂,境内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分布错综复杂,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素有 “植物王国”之称[4]。

2 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

2.1 种类丰富

由于云南境内地貌复杂、气候差异悬殊,南部和西部有印、缅、泰等地区的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向北延伸和深入,西北部的横断山区又有着形成丰富而独特的植物区系的自然条件,同时,东部又和华中、华南的区系成分交错过渡、相互替代,再加上未受到第四纪大冰期时大陆冰川的直接侵袭,成为古老植物的避难所,因而拥有极为丰富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云南省有珍稀濒危植物70科124属154种,其中包括蕨类8科8属8种,裸子植物7科14属21种,被子植物55科102属125种。另外,基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参考植物志中的分布资料,除去其中所包含的《红皮书》中云南省已有种类,又增加13科28属37种。综合《红皮书》和《名录》,云南省有珍稀濒危植物共计83科152属191种(不重复统计),其中:蕨类植物13科13属17种,裸子植物7科15属24种,被子植物63科124属150种[5]。

2.2 起源古老,多孑遗植物

植物的发生、发展及其繁衍是和地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云南具有悠久的地质历史,远至中生代的三叠纪,当云南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后,即出现大量的蕨类和裸子植物,进入第三纪后,在利于植物生长的湿热条件下,被子植物和古老的热带植物特别发达。第四纪冰期时云南地区没有受到大陆冰川的直接破坏,只在滇西北和滇东北有山岳冰川形成,而滇中以南气候仍然暖湿,因而拥有大量古老的科属,并保存有很多第三纪古热带区系的残遗或后裔。古老的维管束植物首推蕨类。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中含有不少古老原始的蕨类,如起源于古生代的原始观音座莲属(Archangiopteris),起源于中生代侏罗纪的桫椤属(Alsophila)、苏铁蕨属(Brainea)。裸子植物中,红豆杉科的穗花杉属(Amentotaxus)、榧属(Torreya),三尖杉科的粗榧属(Cephalotaxus)等也都是起源古老的类型。在被子植物中,现存的孑遗植物类群有: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ceae)等一些珍稀濒危植物,这些古老的类群在云南都被保存了下来,有的为云南所特有。同时,还有不少古老的孑遗植物,如第三纪孑遗植物鹅掌楸(Liriodendron)、马尾树(Rhoipte2 lea)、珙桐(Davidia)等属[6]。

2.3 特有属种多

根据对我国种子植物约243个特有属的分布区的分析,大致有三个特有现象中心: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川西-滇西北特有现象中心;滇东南-桂西特有现象中心[7]。云南在植物区系成分的特有现象中的确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有的学者进一步论证了滇西北―川西南和滇东南至华南山地是大多数特有属的分布和分化中心或发源地。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在《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中有26个属32种为云南特有分布,如华盖木(Manglietiastrum sinicum)、云南肉豆蔻(Myristica yunnanensis)、云南金钱槭(Dipteronia dyeriana)等等[8]。

2.4 区系成分复杂,并多热带区系成分

中国地处泛北极植物区和古热带植物区,而这2个区中的3个亚区和5个植物地区都经过云南,因此,植物区系成分极其丰富。以吴征镒院士为代表的植物学家新近提出的东亚植物区,对其进行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区系成分。其中,热带区系成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些典型的古热带区系成分和热带区系成分都是我们需要保护的重点对象。典型的古热带珍稀濒危植物有: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四树木(Tetrameles nudi2 flora)等。

2.5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根据统计,分布于云南的154种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中近100种具有重要的经济用途,其中具有重要木材价值的有34种,如秃杉(Tai wania cryptomerioides)、黄杉(Pseudotsuga sinensis)、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等。特别是木兰科、樟科、龙脑香科、楝科(Meli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中的很多种类都具有很好的木材使用价值。

观赏植物有30余种,如云南山茶花(Camellia reticulata)、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香水月季(Rosa odorata)等,其中很多是云南特有种。

药用植物18种,如天麻(Gastrodia elata)、云南黄连(Coptis teeta)、金铁锁(Psammosilene tu2 nicoides)等,都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此外,还有一些为重要的栽培作物的野生稻,如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食用菌珍稀种类,如虫草(Cordyceps sinensis)、松茸(Tricholo2 ma matsutake)等[8,9]。

3 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

3.1 就地保护

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就地保护(in situ conservation)是指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以及在物种的自然环境中维护和恢复其可存活种群,对于驯化和栽培的物种而言,是在发展出它们独特性状的环境中维护和恢复其可存活种群[10]。目前就地保护的最主要方法是在受保护物种分布的地区建设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最有效的途径和最成功的方法[11]。云南省从1958年正式建立第一个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稳步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省共有自然保护区159个,总面积达297195万hm2,约占全省陆地国土面积的7155%。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44个,州(市)级57个,县级42个,基本形成了类别齐全、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境内分布的重要自然景观、大部分特有和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分布于云南的154种(含变种)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植物中,约130种分布于不同的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保护;国家第二批重点保护植物中的197种分布于云南,约有104种分布在各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保护[12]。

3.2 迁地保护

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是指将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移到它们的自然环境之外进行保护,和就地保护不脱离原来的自然环境有根本区别[10]。通过迁地保护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认识被保护生物的形态学特征,分类地位,系统与进化关系,生长、发育、生殖、休眠等生物学规律,生理机制和与各种生态因子的关系,从而为就地保护的管理、监测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回归引种、充实引种等就地保护活动提供生物材料。大量繁殖的迁地保护生物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减轻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威胁破坏压力,有利于就地保护。在植物园(树木园)向公众展示迁地保护的植物,可以有效地显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宣传、普及、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物保护意识,促进决策者和赞助者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支持。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后备,而不是互相排斥或可以互相替代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唯一可行的选择[13]。目前,云南省拥有的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主要机构有:

(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热带边缘,北回归线以南,属西部型风热带半湿润气候,其特点是降雨丰沛,热量充足,干湿季分明,干季又多雾。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植物园,有一个占地约80hm2的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和一座总面积430m2的珍稀濒危植物种子保存库。现以各种方式保存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达52科83属107种[14]。

(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园。拥有一个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园区,始建于1986年,面积2hm2。主要收集云南产的珍稀濒危植物,是国内保存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较多的一个专类园区。现已保存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6种,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2种及一些作物的野生近缘类群和在植物系统演化上有重要意义的类群,如富民枳(Ponciruspolyandra)、红河橙(Citrus hongheen2 sis)、丽江山荆子(Malus rockii)、大心翼果(Cardiopteris platycarpa)等。已有许多种类在迁地保护区里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生命周期而成功地保存在迁地保护区内[15]。

(3)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昆明树木园。位于昆明市北郊,占地42133 hm2。树木园已栽培有国家级、省级保护植物华盖木、秃杉、光叶珙桐(Da2 vidia involucrata)、红豆杉(Taxus spp1)等80种,竹类80余种;国外用材树种及高价值经济林树种等近百种[16]。

(4)昆明园林植物园。位于昆明市东北郊鸣凤山,距市中区约7km,与昆明市金殿名胜区融为一体,占地面积约40 hm2,海拔2000~2061m。从1983年筹建至今,先后建成杜鹃园、茶花园、蕨类园、木兰园、水景园、花卉温室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竹类区、雪松草坪区等10个专类园。

(5)文山香坪山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木园。1986年省政府批准在该县建立自然保护区后,西畴县通过对县内气候、土壤等作精心考证后,选择香坪山林场23133 hm2林地,先后引种了国内外热带、亚热带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种30科147种,其中木兰科9属99种。园内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5种,二级保护树种31种,三级保护树种24种,省级重点保护树种12种,现为国内及东南亚面积最大、种群数第二的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木迁地保育种质基因库。

(6)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 “昆明基地”。该基地与昆明郊野公园、昆明筇竹寺和棋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毗邻,是我国环保系统首建的以收集和保存云南省的珍稀濒危植物为主的迁地保护园地。始建于1989年,面积为4167 hm2,现已保存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及云南珍贵树种120多种,以及木兰科植物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些木兰科植物新种近70种,已有一些珍稀濒危植物在昆明基地内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生命周期。

(7)丽江高山植物园。占地面积27115 hm2,海拔2600~4300 m,经多年的资源本底调查和该项目进一步的补查,该园有植物145科,758属,3200种、亚种和变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32种和变种,被子植物138科3100余种,以玉龙雪山命名的植物有139种。作为种子植物模式标本产地的植物有800种左右,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0多种。

(8)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占地面积7247 hm2,该园涵盖了香格里拉许多优美的风景区。园内有原生高等植物900余种,重点保护植物7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高寒水韭(Isoetes hypsophila)、玉龙蕨(Sorolepidium glaciale)等。此外还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emo2 dii)、黄牡丹(Paeonia delavayi)、珠子参(Panax japonicus)等种类,也有本地物种中甸山楂(Cra2 taegus chungtienensis)等种类,开展了杓兰等珍稀濒危植物的栽培繁殖试验。

(9)瑞丽珍稀植物园。2002年兴建,占地面积达510187 hm2。积极开展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的收集、迁地保存、驯化、繁育栽培等工作,已引种1000余种植物,扩繁10万余株;迁地保护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60余种,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10)云南丰泽源植物园。是一个私人投资建设的植物园。植物园定位为珍稀名贵花木种苗种质基地、云南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基地、植物学科研科普基地、昆明市水资源保护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植物园栽培有华盖木、珙桐(Davidia in2 volucrat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红豆杉、秃杉、水杉、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1种,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桫椤、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等国家二级和云南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7种,以及大量的园林观赏和绿化植物。

4 保护对策

4.1 彻底查清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资源状况

华盖木为云南省西畴县法斗的特有种,现仅残存7株大树[15]。学者们在云南省屏边县开展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项目时,发现了华盖木的新分布地,同时,还找到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有的珍稀濒危木兰科植物毛果木莲(Manglietia hebecarpa)。保护珍稀物种的关键,就是要首先查清其分布状况及其致危原因与机理,掌握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种群现状,如生境、分布、形态特征、种群大小、生态学和遗传学特征等,从而根据各自的特点确定维持其生存的最适生境的大小及具体的保护措施。当前,云南境内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状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查明与编目。

4.2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就地保护是对植物进行长期有效保护的最佳途径。但是,长期以来,许多自然保护区,特别是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保护和管理的人才缺乏,人员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应有的培训。同时,部门间信息沟通不够,缺乏成果共享机制,导致资源浪费,自然保护区 “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仍然存在。加之云南省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大、类型多、自然条件恶劣,保护区周边地区群众十分贫困,保护区的管理设施缺乏或特别落后,管理者需要得到全面而科学的培训。

4.3 加强科学研究

对一些珍稀濒危植物进行濒危机理和繁育技术的研究,对于合理保护资源、扩大种群数量并应用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重点攻关,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4 加强保护区以外的其它生境和物种的保护

目前,在云南境内有如弥勒苣苔(Paraisome2 trum mileense)、漾濞槭(Acer yangbiense)、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等几十种极小种群物种分布在保护区外,学者们研究的云南金钱槭、发现的华盖木新分布地、找到的毛果木莲也都分布在保护区外。因此,建议在这些物种分布地设立保护点,并配专人管护或开展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可以通过协议管理(认养)、置换、长期租赁等形式,保障这些极小种群物种原生境土地有效行使管理权。同时,保护小区和保护点应纳入国家或省级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对林地所有者给予适当补偿,并应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管理力度,有效保护这些濒危物种。

4.5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重视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地居民的参与是植物保护工作中常被忽视而又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在珍稀濒危植物集中的地区需要进一步大力宣传环保意识,提高广大民众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意识;提倡绿色生态文明,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鼓励新闻媒体开展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努力提高领导意识,加强重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和管理。

4.6 进一步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全省要切实加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监督和管理。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行动”,坚决打击贩卖珍稀濒危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二是加强监督管理:林业、农业、工商、海关和环保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行政许可审批制度;三是强化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执法队伍的职能,不断提高业务管理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4.7 完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珍稀濒危植物是国家资源,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实现。建议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珍稀濒危植物管理条例》,或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国家法律框架范围内,云南省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确定管理对象和范围,建立环境风险评价、审批、许可、标识、保存、运输与贸易监管、物种监测等管理制度,使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有法可依。

4.8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取国际上先进的管理对策和技术,引进和交换资源和信息,使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向国际水平迈进。据调查,云南省的珍稀濒危植物绝大多数都分布在贫困山区。贫困给野生生物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造成资源流失,物种消亡,生态系统退化。反过来又导致更加贫困。这种恶性循环,只能靠发展经济来解决。国际上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对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9 充分发挥云南省生物多样性管理机构的协调作用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其持续利用问题在云南省已为各部门所重视。但由于所涉及的部门较多,出现了各种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建议省政府尽快把云南省内从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相关机构组织起来,作为云南省主要的研究力量,把珍稀濒危植物的科学研究、管理、持续发展、经济开发、教育和保护看作一个整体,打破部门的界限,全省一盘棋,统一部署,设立研究项目,建立项目管理制度,采取竞标方式,确保研究经费能高效地应用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当中,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1]彭少麟,陈万成.广东珍稀濒危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贺昌锐,陈芳清.湖北的珍稀濒危植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2(2).

[3]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汇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4]云南植被编写组.云南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邹新慧,何平,陈建民,等.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及国家保护植物区系成分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7(6).

[6]本书编委会.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7]应俊生,张玉龙.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8]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9]云南省林业厅.云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10]UNCED.Convention on BiologicalDiversity.United Nations Con2 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Geneva,1992.

[11]陈灵芝.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2]高正文,赵俊臣,陈绍田.云南生态情势报告2004~2005[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13]陈灵芝,马克平.生物多样性科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4]文彬,何惠英.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保存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1).

[15]龚洵,张启泰,潘跃芝.濒危植物的区系性质与迁地保护[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

[16]欧阳志勤,夏峰,龙春林,等.云南部分珍稀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A].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Protection in Yunnan

OUYANG Zhi2qin1,YANG Shuo1,LU Lei2ji1,ZHANG Xing1,Q I Yun2
(1.Yunna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Kunming Yunnan 650034 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te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Yunnan and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The counter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improv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current situation of protection;counter measures;Yunnan

X37

A

1673-9655(2010)05-0031-05

2010-06-10

猜你喜欢
迁地植物保护云南省
植物保护:不珍稀才了不起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杭州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推广应用
植物保护中含哒嗪结构化合物的应用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中药资源迁地保护的现状及展望研究
云南省瑞丽市老年大学之歌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2 中药资源迁地保护
近31年来云南省潜在蒸散量的时空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