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010-04-10 09:51郭跃军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

郭跃军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郭跃军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其内在的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创新机制、认识机制与实践机制等。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创新机制;实践机制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课题。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为什么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如何才能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联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规律,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总结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时代主题进行科学判断的结果,是根据时代发展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必然要求。

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里的“时”是什么,就是“时代”。如果对时代问题了解不清楚,就谈不上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再到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实践,都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结合。”[1]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它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与时代的变迁、演进紧密联系,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与时代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类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时代特征与历史条件的产物;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而时代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发展、变迁的必然要求。时代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概念。时代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它一般有一定的历史跨度。往往都是在一个时代结束以后,人们才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时代具有全局性的含义,分析时代不是看一些较小的历史事件,而是着眼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全局,研究时代问题需要从整体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判断。

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树立正确的学风。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曾有两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个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一个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必须认清时代主题与时代特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3]“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4]

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认真总结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苏联模式下,要想实现现代化,完成工业化的目标,必须建立一种高效的经济体制,以弥补其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苏联模式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的产生对于刚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来说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苏联模式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苏联共产党把苏联模式僵化、教条化,没有积极地应对时代的挑战,这是苏联模式衰败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走过的道路看,从 195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对世界战争危险和革命形势的估计严重脱离实际,特别是没有看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革命对全球的影响,使我国在国际上陷入了被动与孤立的局面。这种时代观主要表现为国内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未能有效利用相对稳定的和平的国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丧失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相反,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时代主题开始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时代主题的转变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共处和斗争的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反映时代愿望、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质。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这一思想本身就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恩格斯认为,正确认识《共产党宣言》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正确理解和运用这部著作有重要影响。毛泽东指出,“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与趋势”[5]。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历史。恩格斯晚年看到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变化,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从而揭开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序幕。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过渡到帝国主义。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从上升的阶级变成了腐朽的、没落的、反动的阶级,而无产阶级则成为正在上升、先进的阶级。所以,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是社会主义的入口。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社会主义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列宁针对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征,提出了“一国胜利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典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时代的变化使中国的无产阶级成为领导阶级,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1940年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6]。依托“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毛泽东研究了我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为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映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内容。时代的发展会产生新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勇敢地面对时代的挑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回答、分析和解决时代课题。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经济上都处于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的发展关起门来搞建设,闭关锁国是不能实现现代化的。对当今时代是开放的世界的判断,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立足点。面对世界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邓小平敏锐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的兴衰成败,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否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于对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深刻思考,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对我们如何发展生产力,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出了清晰的思路。邓小平的 21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的思想,是我国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依据。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结果。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精神、历史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结果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三个部分围绕“为什么要革命、怎样革命”这个基本问题,科学回答和论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还是毛泽东,他们理论和实践的主要方面都是革命问题,而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紧密相连的基本问题,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路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机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其内在的发展机制,主要包括:创新机制、认识机制和实践机制等。

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创新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7]64。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新,它就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难以兴盛。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哪个民族和国家敢于并善于创新,它就发展,就进步,就强大;相反,因循守旧,就落后,就挨打。哪个民族和国家在什么时候敢于并善于创新,什么时候就进步,就发展;什么时候它的创新停滞了,就会落后,会挨打。综观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理论创新的大师和典范,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开展理论创新活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一国胜利论,开辟了十月革命的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理论,把中国人民引向了社会主义光明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指引中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科学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为它合乎实际,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认识,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它一再声明,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着不断前进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机制。人是认识的主体,人们的行动是由思想支配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程。从主体角度看,影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思想观念的障碍。思想观念的障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思想观念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拘泥于以往的经验,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另一种是思想观念严重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或自身愿望出来,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其二,认识水平的障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是认识主体不断符合客观实际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主体的认识水平如何,包括有无必要的知识准备,是否掌握科学的方法等,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极大的制约性。其三,制度体制的障碍。邓小平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8]。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只有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形成长效、良好的发展机制,是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3.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机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二是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经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达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时代发展结合中才能发挥指导作用,也只有在同时代发展结合中才能获得发展。客观事物在不断变化,人们的实践在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会停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与发展的过程。

要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就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7]284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

[2]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

[3] 江泽民文选: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2.

[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11卷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7.

[6] 毛泽东选集: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

[7] 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 邓小平文选:第 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A 1

A

1007-4937(2010)05-0005-04

2010-07-11

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10JD 710015)

郭跃军 (1968-),男,河北保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王雅莉〕

猜你喜欢
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