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责任新探

2010-04-10 09:51李兵巍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就业观大学生专业

李兵巍

(黑龙江大学 法学院,哈尔滨 150080)

大学生就业责任新探

李兵巍

(黑龙江大学 法学院,哈尔滨 150080)

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对象,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享有国家、社会、学校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指导咨询服务外,更应肩负起努力提高就业职业能力,早日承担建设国家、回报社会和家人的重要责任。然而,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思想认识偏颇、就业观错位、学艺不精、用心不专和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因素让他们忘记了就业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更没能很好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此,高校应通过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把好教学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做好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方法,让大学生们早日承担起自己的就业责任。

大学生;就业;高校就业工作

许多大学生抱怨未就业先失业,感叹自己身处经济危机之中“有志难酬”,似乎是严峻的社会形势影响了他们,是国家、社会的现状制约了他们,未能就业是别人的错。受这种思想影响,一些尚未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因大学就业率低而放弃了高考,放弃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就业率低真的只是社会的责任、别人的过错?那么招聘岗位“供”与“求”难对接、用人单位为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又是何故呢?一方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又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此种矛盾源自何来?抛开社会因素,从大学生的角度看,真正影响就业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

一、大学生就业责任范围

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服务对象、就业主体,大学生们除了享有各项与就业有关的权利外,还肩负着建设祖国、贡献家乡、照顾家庭、发展自己的重任,而要完成这一重任,就必须承担起就业责任,尽己所能,早日找到理想、合适的工作。

1.专业技术过硬——就业的技能责任。努力学习专业及综合知识,强化多方面素质,提高职业、就业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开启就业大门的钥匙。当今时代,没有技能就没有发展空间,什么都不会就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和部门会为不能创造价值的人支付工资与劳务报酬,也没有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会对应聘者一无所求,用人单位或对应聘者有专业技术的要求,或对良好的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有规定,抑或对应聘者的身体、心理素质有较高的标准,再或者对求职者的吃苦耐劳精神有规定。总之,要就业、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必须努力学习,强化各种技能,不但要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锻炼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2.诚实守信——就业的品质责任。诚信是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种下,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经济活动、取得社会信誉、赢得市场、占领市场、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个人而言,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大学生应当以平和之心对待自己的工作,扎实稳重,注重积累工作经验,不要频繁在企业间跳槽。没有一个企业会接受没有诚信的雇员,也不会有人愿与谎话连篇、缺乏诚信之人结交。

3.理性客观——就业的心理要素。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既不好高骛远、亦不妄自菲薄,是就业路上应有的理性心态,也是成功就业的前提之一。虽然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大家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人们还是给工作岗位定了位——高薪、大城市、环境舒适与稳定等成了好工作的标准,是大家的首选,其他岗位则因各种原因被一些大学生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然而,这种理想的工作毕竟是有限的,社会还有更多的岗位需要大学生去努力、拼搏、奋斗,而且,除了工作条件之外,这些岗位会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4.积极主动——就业的催化剂。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不可或缺的主体,其积极主动的就业态度,就业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就业工作的效果。态度积极、行为主动的效率自然高,处事消极、拖沓被动的难免会影响就业。

首先,国家、社会和学校出台的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有待于学生积极参与配合,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有待于学生充分利用,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课程需要学生们去上,各类就业指导讲座需要学生们去听,多层次、多种类的就业咨询辅导也要学生们主动去求助。其次,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技能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掌握。虽然我们的就业指导老师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们传授一些与就业有关的知识,指导一些竞聘技巧,但真正决定学生就业的职业技能只能靠学生自己去学习、领会、实践、锻炼,这里没有技巧可循、没有捷径可走,它需要学生长期持久不懈地努力,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再次,求职竞聘过程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独立完成。别具匠心的个性化求职简历需要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做,招聘市场、招聘会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参加,招聘单位进行的笔试面试要学生独立去考取完成。

总之,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高校的就业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再多的就业服务与指导也只能是做无用功。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为就业而努力,并付诸实践,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业工作才会“竹子开花节节高”,学生们也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大学生自身影响就业的因素

1.思想认识偏颇、就业观错位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思想支配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能有统一的行动。

学习观的盲目让就业观也失去了航向。上大学为什么,为什么上大学,这个看似极为简单却非常关键的对大学生一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问题经常被忽视。学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上大学”,可是上了大学之后,他们该做什么以及上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却没有人为之说明、设计。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可以将其忽略,因为无需学生自己设计、筹划,国家会安排好一切,他们只需服从分配即可,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体制让我们的学生不得不面对这一问题,也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直至毕业之时也没找到自己的答案。不知为何而学,亦不知学而何用,自然也就找不到就业努力的方向。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干什么,可以说并不了解真实的自己 (因为从小到大他们都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别人的安排去做事情,没有想过自己真正的需求),对用人单位、竞聘岗位也知之甚少。

普遍的从众心理干扰着他们。在虚荣心的作用下,很多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明知不降低就业标准就很难找到工作,但依然坚持既定的高要求,收入低的不去、非大城市的不就、条件艰苦的不考虑,宁可待业也不“屈就”。还有一些学生自己没有明确目标,完全随波逐流,看别人考公务员就蜂拥而至,见别人复习报考研究生,也就买来很多资料跟着学,造成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大军长期居高不下,报考与录取比例严重失调。更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主见,一味的听别人意见,或者对自己没有信心,将所有的招聘信息都当成救命稻草,盲目投简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才发现,原来别人选择的路并不适合自己,但这时已经荒废了很多时间和金钱。

习惯式的依赖心理制约着他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依赖家人的习惯,缺乏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没有独立面对解决事情的经验,导致本应由自己决定的、争取的、努力的事情都交给了家长,遇到困难也都是让家长、老师来解决。结果在就业过程中,凡事以家长马首是瞻,完全听任家人的建议,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就连参加招聘会也要家人陪同、由家长出面向招聘单位介绍自己,或者完全依赖家人给找工作,自己不做任何努力。

传统观念的误导。就业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就业观对大学生们仍有着一定的影响。“一岗定终身”、“专业对口”、“端个铁饭碗”等思想仍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制约了他们的就业选择范围。

2.学艺不精、用心不专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残酷的六月竞争 (高考)之后,走进象牙塔的一些学生将高考录取通知书当成了休闲的金牌令箭;入学后,一味地放纵自己,学习不努力、考试凭侥幸、挂科无所谓、降级认倒霉,四年下来专业知识没学到多少,混日子的本事却提高甚多;学习之外,不参加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缺少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和各类事物的能力差。如此这般的学生既没有专业理论基础,也无实践经验,自然不会为用人单位所看中。

3.吃苦耐劳精神的缺乏让一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虽然现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很大,但总有一些适合也需要大学生的岗位供他们来选择,然而,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一些学生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愿克服困难为自己的将来打拼。

三、全面培养大学生就业责任意识、提高就业责任能力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是就业责任意识养成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向导,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责任意识,首先要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遗憾的是,高考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填写的报考志愿都是将录取成功与否作为考虑的首要条件,所填志愿并非是出于个人的兴趣与将来的就业打算,只要能上大学,纵使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也无所谓;另有一些学生,自己没有主见,完全由家长或者老师代为选定专业和学校,因此,入学后因为缺乏专业学习兴趣而迷失了学习方向。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和教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业成功人士讲座、优秀毕业生经验介绍等活动以专业优秀人物典型事迹来鼓舞大家;另一方面,还可以请专业教师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社会意义、社会价值、社会定位、将来发展趋势等以鼓舞大家的学习兴趣。另外,针对确实缺乏专业兴趣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了解后,如果仍未能有所改变的,建议学校给予调整专业的机会。因为,只有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了兴趣,他们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有热情,才会取得好成绩,如果强行让学生去学他并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还会造成国家、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学生有了专业兴趣,就会对将来的就业充满期待,此时,我们的老师再帮学生结合各自特点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将来的就业目标,学生们就可以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的生活也会变得有目标、有动力、有意义。

2.把好教学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帮助学生承担起就业责任的技术保障。从国家和社会的大局来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从大学生角度来看,只有掌握了真正的专业技能,他们才会在社会上有更多、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找到理想合适的工作。因而,高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必须严把教学关,让我们的学子真正成才。同时,应当结合社会需要随时变更教学和招生计划,不让专业或者所学技能成为学生的发展障碍。

3.做好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承担就业责任的思想基础。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应当结合国家的有关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同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确保我们的毕业生能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当然,学校和教师们也应当尽己所能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为我们的学生顺利就业出谋划策。

G4

A

1007-4937(2010)05-0150-03

2010-06-12

李兵巍 (1977-),女,黑龙江勃利人,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杨大威〕

猜你喜欢
就业观大学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之歌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