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的素质思想探析

2010-04-11 16:38单培勇
关键词:恩格斯生产力马克思

单培勇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人的素质思想探析

单培勇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人的素质思想,其内容包括:人的素质具有先天性、差异性、阶级性与后天实践性特征;消费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动力,人的消费实践活动是自身素质发展的外化表现,是人为满足自身的素质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有效活动;人的先天素质的不同影响着后天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但其素质发展应是平等的,而从人的素质差异性到发展平等则取决于社会地位的完全平等。发展生产力是提升人的素质水平的途径,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水平的主要方法。

马克恩、恩格斯;人的素质特征;人的发展平等性;途径与方法;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人的素质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却一直不够重视,相关的一些研究十分零散而不系统,并且往往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混而不分。笔者认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素质思想,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领域的研究,促进国民素质的均衡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人的素质的特征

人的素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素质内在本质的反映,也是对人的素质认识的依据。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的研究中,对人的素质特征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并有着系统的论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到人的劳动才能时明确指出:“人们也许会说,在美国表现为历史产物的东西——对任何劳动同样看待——,例如在俄罗斯人那里,就表现为天生的素质。但是,首先,是野蛮人具有能被使用于一切的素质,还是文明人自动去从事一切,是大有区别的。”[1]22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讲到奴隶劳动的目的时也指出:“奴隶像动物一样,已经满足了自己必要的需要,所以现在鞭子等等对他能起多大作用,也就是说,能否充分推动他提供劳动来抵偿这些生活资料,这取决于他的天生素质。”[2]说明马克思也在一定意义上认为人具有“天生素质”。

只有具体的现实的人的存在,抽象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人的素质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关于人的素质差异性问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着专门的论述,他认为,在人的素质方面,人和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人的活动的自身条件是不同的,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在素质方面完全相同的人。首先,人在生理素质方面存在不平等,“两个人甚至就其本身而言,在性别上可能就是不平等的”[3]438。人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特征上,或是在生理解剖特点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其次,人在心理素质方面存在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在素质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A果断而有毅力,B优柔、懒惰和委靡不振;A伶俐,B愚笨”[3]440。不仅如此,人的意志、愿望也不存在绝对的平等,当它们不再是抽象的人的意志,而被转化为现实的个人的意志时,平等就不存在了。再次,人在社会文化素质方面也存在不平等,“因为两个在道德上完全平等的人是根本没有的”[3]441。相比而言,总是有的人思想素养、道德水平高些,有的人思想素养、道德水平低些。显然,人和人之间的身体、心理、文化水平、思想素养、道德境界、综合能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等性与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而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社会中生活,是阶级的一员,因而“他们的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4]86,即人的素质具有阶级性特征。马克思在《评一个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一文》中指出:“德国资产阶级的无能就是德国政治上的无能,同样,德国无产阶级的素质——即使不谈德国的理论——就是德国的社会素质。”他进而强调,“一个哲学的民族只有在社会主义中才能找到与它相适应的实践,因而也只有在无产阶级身上才能找到它的解放的积极因素”[5]。可见,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素质具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的人的素质思想的鲜明特征。

人的素质无不受到后天生产劳动实践的作用和影响,通过生产劳动实践而得到改善和提高。“人的素质,就其主要方面看,它是劳动的产物,历史的产物;即使是先天的生理素质,也无不受后天劳动的影响,通过劳动而得到改善”[6]。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由人们的劳动及关系构成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56。人的素质是在劳动实践中提高的。同时,人的素质也无不受到社会制度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与影响,人是通过社会制度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与影响才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素质结构的。

二、人的素质的发展

马克思从人的本质中分析人的素质发展的动因,即以人的需要为逻辑起点,认为人的消费需要是发展和完善自身素质的动因。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求。”[1]10他又进一步强调:“消费完成生产行为,只是由于消费使产品最后完成其为产品,只是由于消费把它消灭,把它的独立的物体形式消耗掉;只是由于消费使得在最初生产行为中发展起来的素质通过反复的需要上升为熟练技巧;所以,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终结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终结行为。”[1]11可见,消费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动力因素,而人的消费实践活动就是人的素质发展需要行为的外化表现,是人为满足自身的素质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有效活动。因而,只有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才能促进人的素质水平的提高。

人的先天素质的不同性影响着后天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素质的人,但其素质发展应是平等的。从人的素质的差异到发展的平等取决于人的社会地位的平等,即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法律平等、发展平等及人权、人格平等。因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4]295。恩格斯对此强调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3]444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7]294,只有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3]760。这种自由的人进而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将自己的情感、意志、才能等等都体现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理想,才能为人的素质差异性的平等发展创造条件,才能通过全面的实践活动达到素质均衡发展的状态。由此,马克思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才能得到根本实现。

马克思认为,消除人的素质差异性需要历史的过程。他指出:“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存在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一切缺陷是历史地产生的,同样也要通过历史的发展才能消除。甚至连那些桑乔根本没有谈到的天然产生的类的差别,如种族差别等等,也都是能够而且必须通过历史的发展加以消除。”[4]498

三、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认识和提高人的素质途径与方法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产劳动入手,在科学分析人与生产劳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人的素质是物质生产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的素质内涵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领域的扩展而扩展,人的整体素质水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

(一)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的素质的社会途径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生产力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也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前提和动力。马克思在谈到人的发展时认为,人的发展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使人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追求素质发展。“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7]74。实际上,“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4]507。显然,人的素质全面发展首先需要在物质形态上的解放,关键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原始人生产劳动所需求的是以身体素质为重点,手工业生产劳动所需求的是以身体素质、技术经验素质为重点,蒸汽机时代生产劳动所需求的是以专业技能素质为重点,大机器工业时代生产劳动所需要的是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7]68。可见,人的素质现代化水平的提升,需要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占用较少的劳动力创造较多的财富,进而为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生产力的提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促进人的素质发展创造坚实的社会基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要求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需要教育超前发展,而高素质的劳动者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在生产劳动中才能形成,才能保证他们的素质获得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素质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着人和人类素质的发展水平。

(二)实践:个体人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人的素质的提高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活动,其他条件最终都要通过人的活动发生作用。就个体意义上说,环境是外因,自身活动则是提高素质的内因。“个人生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要通过个人生理活动,个人心理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要通过个人的心理活动,个人所有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要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个人的积极实践活动,就谈不上个人的任何发展”[8]。马克思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由此,实践是身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是心理素质发展的源泉,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的重要内容。个体人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实践作用,通过实践可以缩小个人之间天赋素质差异。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引用亚当·斯密的话指出:“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他进而强调:“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7]157—158也就是说他们之间不同的素质水平是由不同的实践活动造成的,人的素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主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水平如何,取决于教育和外部环境。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素质提高中的重要他位和作用。“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174。就具体方法而言,他们提出了智、体、技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我们把教育理解为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育学校和军事训练所教授的那种东西。第三:技术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9]218马克思还特别重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素质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0]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素质问题有着系统的研究,其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去分析和探究。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1.

[6]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B017.9

A

1000-2359(2010)03-0009-03

单培勇(1955—),河南滑县人,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民素质研究。

2009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9BKS004)

2010-03-01

猜你喜欢
恩格斯生产力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