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篇“鱼丽”、“南有嘉鱼”与三峡民俗文化

2010-04-12 15:44余远国刘济民李云贵
关键词:嘉鱼宜昌三峡

余远国,刘济民,李云贵

(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3.宜昌市城建档案馆,湖北宜昌 443002)

《诗经》小雅篇“鱼丽”、“南有嘉鱼”与三峡民俗文化

余远国1,刘济民2,李云贵3

(1.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3.宜昌市城建档案馆,湖北宜昌 443002)

在《鱼丽》篇中可以看到巴楚音乐的元素,《鱼丽》、《南有嘉鱼》正是以巴楚音乐的特色,在“四夷间奏”中独树一帜而得以流传。当今湖北巴东、长阳的山歌、民歌都活跃在生产劳动或祭祀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的三峡民歌与古代的《鱼丽》、《南有嘉鱼》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联系。

《诗经》;《鱼丽》;《南有嘉鱼》;巴楚音乐

《诗经》小雅篇中的《鱼丽》、《南有嘉鱼》在周朝的仪礼活动中经常使用祭祀,在朝会、宴会等场合和一些重大的仪式上,也经常演奏这两个乐章,成为一组传统的节目。《礼记》中《仪礼·乡饮酒》、《燕礼》都有记载。如今人梁锡锋《〈诗经〉简注通说》中说:“如在乡饮酒礼中,《诗》中的一些篇子就被多次吹奏或歌唱,先是乐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接着用笙吹奏《小雅》中已佚失的篇子《南陔》、《白华》、《华黍》;然后堂上弹瑟歌唱与堂下笙乐吹奏交替进行,堂上弹瑟歌唱《鱼丽》,堂下笙接着吹奏《由庚》,堂上弹瑟歌唱《南有嘉鱼》,堂下笙接着吹《崇丘》,堂上弹瑟歌唱《南山有台》,堂下笙接着吹《由仪》;最后堂上的歌、瑟与堂下的笙、磬一起演奏《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1]这段解说完整地表现了古代一次演唱会的全过程。朱熹在《诗集传》卷九中说这是“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为什么在仪礼中要唱这两支歌?其主旨是什么?与宜昌、三峡有什么关系?笔者在此文中作些探讨。

一、《鱼丽》是由巫术的祭神歌舞转化为宴饮诗

《鱼丽》这首诗编在《小雅》,以往认为是写“贵族宴饮宾客”。一说到贵族宴饮宾客,人们只注意到诗中写的酒好酒多,菜肴丰盛,由此认为贵族生活奢华,豪饮大嚼。我们认为:这首诗的主旨要从《诗经》发展的历史来考察,从现有的文字上分析,是表现民间物产丰足,主客融洽和谐,宾主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片亲和。在朝廷或盛大的仪礼上演唱这歌,正表明朝廷和地方政府治理有方,天下太平盛世。《鱼丽》全文如下:

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

这首诗共六段,一、二、三段的开头,分明是描写捕鱼的情景,有一种劳动收获的愉悦感、惊喜感充盈于字里行间,这种歌唱是“采集时代渔猎生活的典型模式。那时人们以捕捞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思维水平处于低级思维阶段,常常想依赖语言与仪式的魔力保证劳动的顺利进行”[2]。对捕鱼生产劳动的描写,是贵族生活中所缺乏的。很明显这首诗最早是从民间巫祝祭祀采集而来的,献上来后,经过文人修改,才有今天的这个面貌。还是《毛诗序》对此解释得好:“《鱼丽》,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故美万物盛多,可以告于神明矣。”[3]《郑笺》云:“告于神明者,于祭祀而歌之。”这应该是它最早、最主要的内容,祈祷丰年,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而它最早的形式可能是边歌边舞,祭祀神灵,祷告上天,保障渔猎生产的丰收。保留了周朝时巫祝风貌。所以祭祀或重大庆典要演唱《鱼丽》,是理所当然的了。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有了鱼才好招待客人,物质是行礼的基础,后面才写“旨且多”、“多且旨”、“旨且有”。这三句意思基本相同,“旨且有”,按杨合鸣先生的解释,是说“君子有酒,酒不仅美而且多。”[4]既是物资充盈美好,主人热情好客,宾主其乐融融,一片谐和。“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时”按酒肴丰盛作“时鲜”解,从渔猎生产的角度看,也有“珍时惜物”的意思。物既多又美,一片祥和景象。这首诗祭祀与宴饮宾客的内容并不十分和谐,显然是改诗所致。

二、宜昌素有捕捞生产与巫祝的悠久传统

明人刘升,生卒年未详,东湖县人,岁贡生。据民国年间《宜昌县志初稿》载,“字彦升,号懒云,由选贡判苏州为其父旧治,恪守遗训,以清节继美,归放于青山白岳间,吟咏日富,人以陶潜王绩目之”。其父刘戡之,为明朝工部“尚书(刘)一儒长子,相国张居正女夫也”。刘升富有学养,他很关心家乡的物产与文化。他的诗《丝网浮鲨》在引言中说:“夷陵正月,江中小鱼乘雨而出。圆身细鳞,长可五六寸,用丝网取之,过此育子则瘦削不堪食矣,即《诗》所谓鲿鲨也。”昔日宜昌市小南门河下有一滩,名“丝网滩”,渔民在此布网打鱼,这儿也是一个停靠鱼船的水码头。鲨,又名吹沙鱼,是一种体圆而有黑点的小鱼。刘升认为宜昌盛产这种鱼,《鱼丽》中说到的其他几种鱼,也都是长江三峡一带所盛产的。刘升诗云:“风雨暗烟汀,渔歌答杳冥。鳞飞千片雪,网乱一江星。白小供厨积,红肥满市腥。烹鲜谙食谱,不数五侯鲭。”他认为,宜昌人吃鱼,其烹调艺术也是一流的,比王侯贵胄的食谱还好。我们从物产、捕捞、宴饮的角度看,《鱼丽》应该是反映了宜昌先民的生活。

从捕捞来看,“鱼丽于罶”,是早期三峡地区捕捞的主要手段,《诗经·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笱与罶,都是用竹篾做成笼子、篓子,口内有倒刺,鱼能进而不能出。利用堤坝(梁)或天然水道,鱼从中经过,必然罹难,所以鱼丽的“丽”做“罹”解。竹笼竹篓捕鱼至今在宜昌地区还有使用的。

从出土文物来看,三峡地区中堡岛有大量的鱼骨坑,有石镞、陶网坠……还有用整条的鱼殉葬的。长江流域有淡水鱼280多种,宜昌市域就有250种,而且有大型的珍稀鱼种。在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竣工之前,每年约有150多种鱼,上溯三峡产子育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昌自古有捕鱼的传统[5]。

宜昌是巴楚文化融汇之地,自古多淫祀,《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国“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汉书·地理志》:“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或火耕而水耨,民食稻鱼,以渔猎山伐为业……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失枝柱,与巴蜀同俗。”[6]南北朝时范缜曾任宜都太守,写了《神灭论》,教民废淫祀。王逸也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7]。但是,许多古代的神灵崇拜,敬神祈福的习俗,在深山里流传至今,土家族人跳毛古斯,就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祭神歌舞,被称为活化石。土语为拔步长,即老公公的意思。它是一种创世舞蹈,即纪念土家族先民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舞蹈中,那些用稻草、茅草、树叶、苞谷叶、棕丝、辣椒扎成的衣服披在身上哗啦啦作响,表达了山民祈望丰收一片的心愿,歌词很简短。而《诗经》小雅篇中的《鱼丽》、《南有嘉鱼》从其对鱼的崇拜来看,歌词简洁,句式复沓,最早也是边歌边舞的祭祀仪式,祈望嘉鱼出现,以兆丰年。

三、遗存在民俗活动中的古老祭歌

宜昌以往捕鱼有一种风俗,称之为“起汕”,即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天渔民要举行“起汕”仪式。在这三天中,渔人们把船划到一起,把打渔网互相用棕绳子连接在一起,放到水中,然后拍打着船舷,响声震动水面,彼此日夜大声歌唱。歌声慷慨悲壮,让声音震动水面,使鱼四处奔窜,于是触网。据说这样可以捕到更多的鱼。年年如此,从来都不更动的。这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仪式,一种古老的风俗。据记载,这种民俗以宜昌峡江出口为盛。荆江地区也有这种民俗,乾隆《荆州府志·卷十七》云:“傍江居者多为网户,每值夏月水涨鱼跃名为起汕。”明人刘升在他《鸣榔起汕》诗的引言中记述了这事。“三月春雨时至,水涨江浑,嘉鱼蔽塞而下,渔舠云集,举网鸣榔,每舠日获数十头。间有跃入舟中,霜刀雪落,堆积如山,亲朋置酒高会,头汕二汕以至三汕,殆无虚日。《诗》云:‘烝然汕汕’即此。”他明确提出,《诗经·小雅·南有嘉鱼》就是反映的宜昌这种民俗。

清人王士祯(1634-1711)曾到四川主考,路过宜昌,他的笔记和诗都记述了宜昌“起汕”的风俗。《池北偶谈》云:“彝陵风俗,渔人春则起汕,秋则叉系。每三月初八、十八、廿八三日,相率扣拍,令声振水面,连歌彻昏晓,必悲怆慷慨,乃获多鱼。惟三游洞以下、十二碚以上数十里内为然,谓之起汕。八月九日捕取鲟鳇,先布网而后用叉,自钉头镇以往地皆曰系,或曰枋。有金钗系、叉髻系等名,谓之叉系。亦如吴淞之起丛也。”《西陵竹枝词四首》之二又云:“峡江三月橹声齐,扣拍哀歌高复低。十二碚边初起汕,日斜还过下牢溪。”在古夷陵的西陵峡口三游洞以下,荆门山十二碚以上,渔民日夜高歌,声音慷慨悲壮,渔民相信举行这种仪式,会捕获更多的鱼,会有好年成。这正是古代祭祀仪式的一种演化。

渔民们唱些什么呢?我们从屈原的后裔、岭南诗人屈大均(1630-1696)的一首诗中可以知道,渔民唱的就是竹枝词。他的诗《送人自归州入蜀》云:“多作竹枝供起汕,西陵春暖正多鱼。”他劝友人多写竹枝词,供渔民起汕时好唱。有一首三峡竹枝词就是直接表现渔民生活的,“滩声人语两喧哗,小船系傍石槎牙。深潭夜火好身手,三尺鱼儿齐上叉”。唱这样的歌自是震撼人心。当然,竹枝词更多的是唱男女爱情,以减轻劳动的烦累。

《诗经·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诗经·小雅·四月》中“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和《南有嘉鱼》中所说的“南”,自然是指荆楚一带。“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宜昌是三峡水出南津关后一个重要的水码头,江面开阔,是捕鱼的好水域。“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段玉裁《小笺》:“罩罩者,以罩罩鱼也。汕汕者,以汕汕鱼也。”“起汕”也就是“以汕汕鱼”的意思。这风俗很古老,刘升把它与《南有嘉鱼》篇目联系起来。我们认为“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南有嘉鱼,烝然汕汕”两句描写正是古老起汕的仪式。别的地方虽有“起汕”这个名词,但无习俗流传,而宜昌严格完整地保留了这古老的习俗,这与巴楚文化的传承不无关系。由此,可以我们大胆推测,除《诗经》首篇《雎鸠》系出沮漳河流域的古代宜昌民歌之外[8],《南有嘉鱼》也是出自西陵峡口的古代宜昌民歌。

虽说《水经注》等书说过“丙穴嘉鱼”的话,亦不足为据。它把一个泛指的概念,说成了定指的某一种鱼,而“丙穴”所在,其说不一,有的指汉中,有的指蜀中,有的指苍梧。在宜昌长阳、五峰等地也都有各地的洞穴嘉鱼的传说,反映了远古先人对食物的崇拜。

四、《鱼丽》、《南有嘉鱼》是作为“四夷音乐”选进庙堂之歌

《诗经》是按照音乐曲调来归类编目的,反映河南、湖北以及三峡地区音乐的《周南》、《召南》被排在十五国风之首,它“反映了周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对南国、南土的重视”,“从原始的‘南音’到‘二南’、‘九歌’、‘下里巴人’呈现出一条自成体系的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条发展脉络,随着中国文明演进而演进,从未间断。自秦汉以来,又有《楚歌》、《巴渝曲》、《竹枝歌》相继崛起”[9]。这说明“二南”乐音在周朝时确有领先之处。而三峡地区是巴楚音乐盛行的地区,《鱼丽》、《南有嘉鱼》是小雅中的篇目,也是从民间选来的,从其内容和文字排列形式来看,它代表了“南夷”亦即巴楚音乐的艺术,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推荐在朝廷和宗庙演唱,成了最佳的保留节目。

有人说过:“一般说,一个民族的早期艺术较多地体现出了这个民族艺术特征的最基本的一些方面。”[10]如《诗经》中有比兴、夸张、拟人、反复、意境,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第一册还谈到《诗经》中象征、练字、含蓄、寄托、尔汝群物、丫叉句法等等,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都有运用。《诗经》是用来演唱的,今天有独唱、领唱、合唱、重唱、对唱、轮唱、穿插唱等,在《诗经》中会有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可是,《诗经》的乐曲失传了,我们只好根椐诗的内容和诗句的排列方式、顺序,来推测它当时的唱法。就《鱼丽》这一首诗,仔细考察,我们有一个观点:《鱼丽》保留了三峡民歌的一些唱法,也许它就是三峡一带的古老民歌。

自2 0 1 6年开始,中俄原油管道二线、陕京四线、中靖联络线和中俄天然气东线的开工建设,除中俄天然气东线(φ1422mm)正在建设中,其余三条长输管道已全部施工完毕。已建设完毕的三条长输管道自动焊施工及工艺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三峡有《竹枝词》,三峡地区“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竹枝的唱法,清代王奕清《钦定词谱》云:“《尊前集》载皇甫松竹枝词六首,皆两句体……所注‘竹枝’‘女儿’叶韵,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竹枝’、‘女儿’犹《采莲》之‘举棹’、‘年少’也。”[11]唐朝孙光宪有三峡竹枝词二首,其一是这样唱的:

门前春水(竹枝)白频花(女儿),

岸上无人(竹枝)小艇斜(女儿)。

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

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可见竹枝词的唱法,有领唱、有合唱,这里合唱的词是两字句名词。我们看《鱼丽》一、二、三段的开头是“鱼丽于罶,鲿鲨”,“鱼丽于罶,鲂鳢”,“鱼丽于罶,鰋鲤”。也都是四字句后又一个两字句。而《诗经》中的两字句极为罕见,四字句后一个两字句几乎就只这一首,周啸天教授在《诗经楚辞鉴赏辞典》一书中分析这一篇说:“可以假设推想,在宴会演唱《鱼丽》,众乐齐举,一人领唱道:‘鱼儿落进笼鱼篓啊’,于是齐声应和:‘鲿呀鲨呀’,该是多么动人。”[12]这种帮腔的合唱,群情振奋,表现了劳动收获的喜悦。声势场面是很激动人心的。后面的句子,也可以这样来唱“(领)君子有酒,(合)旨且多”。一人领唱“主人有酒又有肴”,众人齐合“味道鲜美酒也多”。前三段都可以按这种方式来唱,是很新鲜有趣的。

这首诗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四、五、六三段,每段只有两句。“物其多矣”,“物其旨矣”,“物其有矣”分别与一、二、三段的句末一字“多”、“旨”、“有”相联,如果将其分别放在一、二、三段的后面,那么这首诗就成了全诗三段,每段六句。与《诗经》的其它篇章相一致,并无特别之处。而现在却把本应是一、二、三段结尾的两句抽出来,构成了四、五、六段。这样做很可能是与演唱的曲谱和形式有关,还是周啸天先生说的,“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三章四句……可视为诗的主歌”,后三章是副歌。可把这三段作大合唱处理,或是轮唱,声势大效果好。

梗子:一树樱桃花,开在岩脚下。蜜蜂不来采,空开一树花。

叶子:一个姑娘十七八,哭哭啼啼回娘家。娘问女儿哭什么?女婿太小难当家。

用穿号子的方式来演唱,就变成这样的了。

一个姑娘十七八,一树樱桃花,哭哭啼啼回娘家。开在岩脚下。娘问女儿哭什么?蜜蜂不来采,女婿太小难当家。空开一树花。

《鱼丽》这首歌,有主歌、有副歌,内容相关,又可以相互穿插。今日的穿号子,在《诗经》时代,一定会有它最早的元素存在,一定会有它的影子,艺术元素犹如基因一样,有很强的历史穿透力,我们隐隐约约能够看到《鱼丽》在当时演唱的形式。按此想法,我们将《鱼丽》的演唱形式作如下设计:

(领)鱼丽于罶,(合)鲿鲨。(甲)君子有酒,(乙)物其多矣,(甲)旨且多,(乙)维其嘉矣!

(领)鱼丽于罶,(合)鲂鳢。(甲)君子有酒,(乙)物其旨矣,(甲)多且旨。(乙)维其偕矣!

(领)鱼丽于罶,(合)鰋鲤。(甲)君子有酒,(乙)物其有矣,(甲)旨且有。(乙)维其时矣!

周啸天先生说:“每章都很短,每句的重音落在多、旨、有、嘉、偕、时等字上,句末都带一个语助‘矣’,更重反复咏叹,……把晚会的气氛推向欢乐的高峰。”[12]周教授认为,《鱼丽》的演唱形式灵活多变化,能把欢乐推向高潮。《诗经》的乐曲失传,我们只能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排列形式作些推测,今天巴楚音乐的一些艺术特征和演唱形式,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参照。

班固的《东都赋》云:“太师奏乐……歌九功,舞八佾。《韶》《武》备,泰古毕。四夷间奏,德广所及。僸佅兜离,罔不具集。”[13]《鱼丽》的下一篇是《南有嘉鱼》,前几篇有《南陔》,这都属于“南夷之乐”,南声。四夷之乐,陈于天子之庭。李云贵亦曾考证,湖北五峰一带还保留了唐祭,一种祭祀的笙诗歌词是失传的小雅《南陔》[14]。在《鱼丽》篇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巴楚音乐的元素,《鱼丽》、《南有嘉鱼》正是以巴楚音乐的特色,在“四夷间奏”中独树一帜而得以流传[15]。当今湖北巴东、长阳的山歌,在全国青歌赛中得了金奖,而这些民歌都是活跃在生产劳动或祭祀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我们今天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看来,今日的三峡民歌与古代的《鱼丽》、《南有嘉鱼》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联系。

[1] 梁锡锋.《诗经》简注通说[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44.

[2] 韩年高.《诗经·小雅·鱼丽》篇发微[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3]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M].

[4] 杨合鸣.《诗经》疑难词语辨析[M].武汉:崇文书局,2002:64.

[5] 王家德,王 欢.略论清江流域先秦时期的巴楚文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6] 班 固.汉书·地理志[M].

[7] 王 逸.楚辞章句·九歌章句序[M].

[8] 郭汉闵,李云贵.沮漳河流域飞出的“爱情鸟”——再论《诗经》首篇《关雎》系出沮漳[EB/OL].国学网.http://test.guoxue.com/? p=36461215.

[9] 刘不朽.三峡探奥[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6:315.

[10]乔 力.先秦两汉诗精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王奕清.钦定词谱[M].北京:中国书店,1983.

[12]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455.

[13]班 固.东都赋[M]//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33.

[14]李云贵.《诗经》“笙诗”之一《南陔》晋·束皙补佚诗在湖北五峰被发现[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15]曾建华.先秦《诗经》接受与原始宗教思维[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5).

[责任编辑:刘自兵]

I 222.2

A

1672-6219(2010)06-0006-04

2010-09-08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服务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研究与实践”(2009369)。

余远国(1966-),男,湖北枝江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三峡民俗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传承研究。

猜你喜欢
嘉鱼宜昌三峡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诗经》与湖北嘉鱼
湖北宜昌卷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网开一面,再也不见
春到三峡
马嘉鱼的启示
南有嘉鱼
无花果香溢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