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超越性维度刍议*

2010-04-12 19:46宋德勇路日亮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尺度马克思人类

宋德勇 路日亮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44)

人的超越性维度刍议*

宋德勇 路日亮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44)

人不仅是一种现实的生命存在,而且还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超越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类的重要标志。人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四重维度:从“生存”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类”、从“有限”到“无限”。这是人的超越性的主要体现,也是人之为人所不可缺少的生命特质。

人的超越性;四重;维度

人是一种现实的生命存在,但又不是一般的生命存在,而是世界上一切现实存在中最奇异的存在——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超越性是人的根本特性,是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类的重要标志。人的超越性,就是人立足于自身现实存在、以人的实践为基础不断提升自己朝向未来和理想境界的一种永恒的努力和冲动。关于人的超越性,意大利学者巴蒂斯塔·莫迪恩在其《哲学人类学》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人的活动中有一个持续的要求不断超出已经实现的结果的张力,也就是一个超越、向前的冲动,一个指向最高水平的意志。以某个关于人的谋划的实现为目标,人始终觉得自己是未完成的,因此,他永远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功,他觉得自己还未实现,似乎有什么东西从一开始就逼迫他不断地重新担起完善自己的任务。”①巴蒂斯塔·莫迪恩:《哲学人类学》,李树琴、段素革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156页。也就是说,人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朝向无限的谋划,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自我超越是人特有的行动,通过它,人不断超越自身 (超越他所是、他所期盼、他所有)。“这样的自我超越是所有生命和进化的最非凡的最重要的事实,对人尤其如此。”②K.波普:《知识论、自由与政治解放》,罗马:Armando,1972:58.马克斯·舍勒也曾说过:“人从不满足周围的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的——此时——此地如此存在的境界,不断追求超越环绕他的现实——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当下现实。”③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34-43页。因此,他给人的定义是:人是超越的意向和姿态,是生命超越本身的祈祷,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生成的 X。人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的生命存在状态,不满足于生活在形而下的经验世界里,总想为自己构筑一个超越经验存在的理想的生命存在形态,实现对既有生命存在境况的超越。人总是在不断地突破自然规定性的种种限制,“是其所是”又“是其所不是”,所以人“总是在路上”,人的生命就是在“应然”与“实然”的不断转化之中实现着对现实的否定和对自身的超越,从而也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希望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人本主义的解读,认为人是一个处在向他前面的那个自我走去的路上的存在,是一种生成性的尚未定型的动物,现存的人只是局部的不完备的人;希望是植根于人性本身之中的固有的人类需要,因此人是朝向未来敞开的,人是希望的动物,存在着朝向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用他的话说就是“S尚不是 P”,希望哲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人内心中希望的揭示,唤醒人类自身这种酣睡着的乌托邦能力,以在实践中实现人性的理想境界。故人不是一种既成的存在,而是一种正在生成的开放性的存在,人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又决定了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重维度。

一、人的超越性的第一重维度:从“生存”到“生活”

世界上的全部存在,大体可以分为生命存在和非生命存在两大类。生命存在是由非生命存在演化而来。对于生命存在,我们又可分为人的生命存在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存在。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命存在只是纯粹的“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人的生命存在不仅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且还是“超越自然”的存在。人的生命活动的超越性,首先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而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则仅仅是“生存”。一字之差,体现出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生存”与“生活”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活”是体现人的生存目的、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实践活动。以动物为例,动物的生命活动就是它的生存,它的生存也就是它的生命活动,二者是同一的。动物以自然所赋予的生命本能去本能地适应自然,从而维持自身的生存。这种生存的生命活动是纯粹的自然存在,而人的生命活动不是纯粹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超越自然”的“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是自主自觉的“为我”的活动。关于这个根本区别,马克思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6、47页。恩格斯对此也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提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83页。总之,动物在其生命活动中形成外在于它的“生存世界”,而人类则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人类要生活必须首先生存,解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问题,以维持生命有机体的正常代谢和运转,但生存不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人活着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和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实现生命自身存在的价值。人不仅以生命活动的方式存在、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且根据自己的意志和意识进行生命活动。这样,人的生命活动就成为把自己的目的性要求变成人所希望的现实的活动,也就是让世界满足自己的目的和需要的活动。列宁曾经说过:“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③《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第183页。正因为如此,人的生命活动就不再是纯粹地适应自然以维持自身存在的“生存”方式,而是改变自然以创造“属人的世界”的“生活”方式。作为人类实践活动重要方式之一并体现人的主体性的生产劳动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动物只是以自身的生命机能去本能地适应自然以求得生存和繁衍后代,而人却能够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来改造自然、为我所用,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变“自在自然”为“人化自然”或“属人的自然”,让自然为人的目的服务,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类还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这也是其他动物所根本没有的人的社会性的主要体现。人的生活就是建立在生存基础上、在各种复杂交织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自主性的生命实践活动和生命存在过程。因此,人不像其他动物那样是一种“自在的存在”,而是一种“自为的存在”。

此外,人的“生活”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的区别,还在于其他物种的生命活动只是按照自己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去适应自然的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则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变革自然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6、47页。也就是说,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物种的尺度去本能地适应自然以维持生存,而不能按照其他物种的尺度去改变自然。因此,动物只能一代又一代地复制自己,没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而人却可以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实现自己的目的、创造有意义的生活世界中使自身及社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动物只有自己所属的物种的尺度,而没有变革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内在尺度”,它只是一种被动性存在,人则可以根据任何一种物种的尺度去进行生产,并且按照人的尺度 (人的目的、意愿、情感、需要、理想等)去改变对象的存在。因为人是一种有智慧、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存在物,能够认识、掌握和运用其他物种的存在规律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所以,人能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这也表明,人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的目的性活动的存在,即“目的性”的存在。因此,人既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又按照人的“内在尺度”来进行生产,也就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来进行生产;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使人的生命活动达到了“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自由”的境界。这就是人的生命活动所实现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人的“生活”对动物的“生存”活动的超越。

二、人的超越性的第二重维度:从“物质”到“精神”

作为一种现实的生命存在,人具有三种基本属性:自然 (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生命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然物质存在”,一种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形式,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产物,需要和外界不断地交换物质和能量,服从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规律,同时维持生命存在需要基本的物质资料。这一点跟其他生物没有太大差别。但同时人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人是有思想、有激情的能动的存在物”,有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高雅的精神追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①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 1988年版,第95页。人在不断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身。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所以人是一种“二重性”的生命存在。人的意识活动所创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它不用想象某种现实的东西就能现实地想象某种东西”。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82、79、44页。其他生物只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物质存在,一种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形式,它们没有“自我意识”,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当然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动物只有自然属性,而没有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当然,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首先是建立在人的物质存在基础上的,人的意识必须有其物质承担者——人的大脑和其反映对象——客观物质世界。人的精神生活也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现实的人有两种基本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首先须求得生存,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之后,才能去追求精神上的丰富与满足。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人类社会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③《马克 思恩格 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82、79、44页。但人总是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还要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需要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正是人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才使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这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一个人如果只有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整日耽于感官享受和物质追求,那生命岂不太单调、苍白和乏味了,那又与其他动物有何区别呢?所以马克思曾说过:“吃、喝、性行为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82、79、44页。人不能只停留在“饮食男女”等自然需要的满足和“动物的机能”阶段,不能只片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不顾精神方面的需要。相反,精神上的需要有时对人来说更为重要、紧迫而富有意义,精神上的空虚和贫乏有时比物质上的困窘更让人难以忍受。

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不能只生活在由物质客体和经验世界所构成的现实存在里,人活着需要一种意义支撑,需要形而上的精神追求,需要一个灵魂栖息的精神家园,唯此才能显示出人的生命的高贵性。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就曾认为,“形而上学是人的本性”。赫舍尔也曾说过:“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正如空间的向度对于恒星和石头来说是固有的一样。……人可以创造意义,也可以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存在。”⑤赫舍尔:《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46-47页。宗教哲学家蒂利希也把人能否发现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意义,看作存在的最后依据,指出“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物质需要的满足只是让人活着,而精神需要和精神追求却是让人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现代西方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哲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说明,人在生理、安全等这些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直至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但丁也曾说过:“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日益丰富的精神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对于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人们在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物质生活富足之后,更加需要精神世界的满足,追求一种丰富而有意义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自己建构一个生命所依托、灵魂所栖息的精神家园。人的精神世界的满足,是需要一定的对象和载体的,也是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的,从基本情感、认识与心理需要的满足到较高层次审美需要的满足,从一般愿望、目的的实现到人生理想、追求的实现,从理想、信念的形成直至最高的精神支撑——信仰的确立,等等,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为之付出努力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很多学者也对此曾作过专门的深入研究和分析,这里就不再多加论述。一般而言,人的物质需要相对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并且满足感没有精神需要的满足感强烈和持久,而人的精神需要却是无限丰富并可以无限分割和扩展的,这也是人之为人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特质。

三、人的超越性的第三重维度:从“个体”到“类”

人的生命存在首先是一种个体存在,同时又是一种“类”存在。费尔巴哈虽然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类”的概念,但他的“类”概念只是从宗教的上帝本质引申而来,并不是从人的现实存在和历史本质中概括出来的,因而他理解的“类”,实质上也就超不出“种”所允许的差别范围,仍然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用这样的概念去说明人的本性,必然会把人性抽象化。马克思是从现实存在的人出发去理解人的本性的,是从人的自我创生活动即实践活动,也就是“类活动”引申出人的“类本性”。马克思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46、46、46-47页。“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是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46、46、46-47页。人类从诞生那一天起,每个个体、小的群体,都是个体存在与类存在的统一。种生命规定着人的生物性,而类生命规定着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因而人的存在就是种生命与类生命的统一,是生物性、社会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人作为一种“类存在”,是在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是对一般个体生命存在的超越。人能够在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及其他实践活动建立起以生产关系为主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从而紧密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大系统。个体生命存在必须服从“类”和社会的运行规则,个体利益也只有统一于“类”及社会的整体利益才能得以保障和实现。

虽然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普遍的统一联系中,“类”却不构成物的本质和特性,它只是属于人所特有的本性。物是属于它的“种”的,它的类表现的只是种的外在性联系;唯有人才打破了种的界限以类的普遍联系为自己的本性,才能称作“类存在”物。③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236页。作为一种“类存在物”,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类特性”,那就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的:“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46、46、46-47页。从这一基点出发,马克思提出人的活动具有双重尺度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不同于动物,人能同时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自己内在的尺度进行生产和创造,“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1、46、46、46-47页。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只是单纯以个体生命的存在去被动地适应自然以维持生存,人有自己的意识和社会关系,从而能够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愿望,去认识、掌握并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朝着自己的理想目标前进。也正是这种“自由的自觉的生命活动”才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成其为人,这也是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

人的“类特性”也就是人作为一个“类存在”所具有的一些生命共同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物类的本质特点,这种“类特性”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把握的,也是人作为一种“类存在”所不可缺少的。其他动物只是一种简单的生命个体存在,它们没有自我意识,其种群也不过是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简单相加。而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具有其他物种所没有的社会性和“类意识”(包括群体意识、道德意识、责任和使命意识、团队协作及奉献意识等),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存在和本质力量,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能够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个体所无法完成的工作,甚至创造出一些人间奇迹来,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以及现代的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等,无一不是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的。这也符合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按照现代西方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所提出的系统理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其构成元素个体功能的简单相加。作为一种“类存在”,人类能够依靠“类”的力量、以群体分工协作的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完成单个人所无法完成的重大任务和目标,实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自己创造出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环境,并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和社会关系,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正因为人的“类”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人类社会才能发展到今天这种水平,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四、人的超越性的第四重维度:从“有限”到“无限”

人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存在形式和个体生命存在,总是有限的存在。因为按照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规律,任何生命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即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也在延长,但也总会有衰竭和死亡的一天。此外,个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范围、广度和深度,人自身的能力及其全面发展的程度等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说人的自然生命存在是有限的。正因为自觉意识到死亡这个无可逃避的归宿和生命自身存在的有限性,人才会去不断地追问和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才会在自身肉体存在的基础上,不断地去追求和创造无限的意义世界,以实现对有限生命存在的超越,这也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深层动力源泉。所以,人是一个能意识到无限的有限者,是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是现实存在与理想存在的统一。

人要想实现对有限生命存在的超越,去创造无限的意义世界,不得不借助于文化这个重要方式和载体。德国文化哲学家卡西尔在其代表作《人论》中从社会文化方面对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①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版,第37页。

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第二自然”,是对人的自然规定性的超越,也是人类精神文明传承的重要方式和载体,是生命实现从有限存在到无限存在超越的重要工具和桥梁。人类的遗传具有双重性,是“自然遗传”和“文化遗传”的统一,人的发展是以文化的方式来进行的,人类是在文化的遗传和进化中实现自身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马克思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56页。文化作为自然和本能的对立面,是人所独有的超越性的存在方式,是对自然和本能的扬弃与超越,其超越性源于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源于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理想幸福生活的梦想,目标指向真、善、美的世界即自由的境界,是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化能够保存、维持并延续体现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生存经验和创造性成果,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而实现积累、传承和发展。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寓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水库”,还是沟通人与世界的“中介”,它保存着历史的文化积淀,并去占有世世代代的个人。

掌握语言和文化离不开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其他任何动物的“意识”所不具有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人的意识以历史文化的积淀为前提,不仅能够创造超越对象的“表象”,而且能够以“想象”、“思想”、“直觉”、“理想”等方式“无中生有”地创造“属人的世界”。人类借助于思维和语言,创造出人所特有的“文化世界”和“意义世界”。同时,人类又以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为中介而与世界发生“属人的关系”,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及哲学等,就是人类在自身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就是人与世界发生“属人”关系的中介,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人类在以实践方式改变自然 (外在的自然和自身的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把握世界的多种方式,并以这些基本方式为中介,构成了人与世界之间丰富多彩的关系,构成了“属人”的“神话的世界”、“宗教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伦理的世界”、“科学的世界”等,这就是人的“文化世界”。人的意识以“文化”的形式创造出“意义世界”,又以“文化”的形式体验、领悟、充实和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意义世界”,从而实现人类意识的自我超越。德国现代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说过:“人类作为具有极大认识能力的创造物,不仅建立于他值得骄傲的抽象和逻辑能力,而且也建立于他是最能想象的创造物的基础上。”①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工人出版社 1988年版,第171页。

正因为意识到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人总是想在有限的生命存在中,创造出一些东西来留传给后人,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和传承。当然,也有人由于在现实世界无法找到精神支点和精神家园,转而去天国和上帝那里去寻求帮助,借助于宗教信仰来求得恒久的慰藉和超脱。人类在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又总是伴随着宗教信仰上的需要,只是对宗教的理解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宗教有其最基本的特征和涵义,即能意识到自身有限性的人对最高、最完满的无限性的敬畏、仰望和崇拜之情——宗教感情及精神依托。所以科学追问的极限之处总有由宗教和信仰来回答问题的空间。科学和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求助于宗教和信仰来解决,而宗教和信仰给人以生命的终极关怀和最高的价值支撑,是对现实世俗世界的超越,让现实的生命有一个最终的精神支点和归依。

此外,人还是一种历史存在物,人类是以“历史”的方式实现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人类的产生是自然演化的结果,物质世界是人类存在的前提和根据。然而,人类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又是“自为”或“自觉”的存在,人类是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马克思说过:“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第3册),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第545页。人作为“历史的经常前提”,总是在前一代传承下来的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历史的;而人作为“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又获得了创造历史的现实条件和现实力量,并藉此去改变自身和自己的生活世界,实现历史的进步,并为下一代创造新的“历史条件”。人的“历史”的存在及发展方式,也体现了从“有限存在”到“无限存在”的超越。

人是现实的生命存在。然而,现实的人总是不满足于人的现实,总是想要把现实变成人所理想的现实,实现对现存世界的超越。人的超越性正是人的主体性和生命本质力量的发挥与确证,是人的创造性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人之为人所不可缺少的内在生命特质。如果失去了人的超越性向度,为世俗物欲所羁绊,人就会变成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人正是通过这四重超越,才真正脱离了动物世界而成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成为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成为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曾对马克思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就把人看作其哲学的基础和研究的“最高对象”,提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③《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 1984年版,第247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保持人的不断超越的生命本性,维护生命的高贵和尊严,追求真正属于人的生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大写的人”。

(责任编辑: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B0-0

A

1003—4145[2010]03—0012—06

2010-02-04

宋德勇,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人学、思想政治教育;

路日亮,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人学、价值理论与价值哲学。

猜你喜欢
尺度马克思人类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宇宙的尺度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