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道远 前途光明——我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走向深入

2010-04-13 05:39
中国畜牧业 2010年9期
关键词:认证工作畜产品农产品

○本刊记者 纹 草

一张小小的无公害畜产品标志包含了许多深远的含义,我们能做的是:从自己做起——购买通过无公害认证的产品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护我们的产品。

——记者手记

无公害畜产品,这个本应与生俱来的东西,今天却让我们梦寐以求!现在,我们为能吃到没有污染的畜产品而欣喜不已,我们有什么理由再去漠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这是党的英明决策。我们真心希望,人们对无公害畜产品能有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理性的认识,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4月23~24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的全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座谈会就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扇窗口。这表明,在中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这一词汇出现的频率及其本身的受关注程度正在提高。

无公害畜产品离我们越来越近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既要抓当前,也要抓长远,抓当前靠的是执法监管,抓长远靠的是推进农业标准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罗斌对记者说。

▲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沙玉圣(左)、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副主任罗斌在全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座谈会上。

执法监管主要使用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抓检验检测、监督核查、案件查处、事故处理等工作,解决当前突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如当前的蔬菜高毒农药残留问题,畜产品瘦肉精问题、水产品的硝基呋喃和孔雀石绿问题,以避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是治标的办法。标准化生产是以生产链管理(全程管理)的理念,通过抓标准制定、过程监控、质量认证等工作,解决农产品生产方式落后和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的问题,是治本之策。但是抓标准化必须同时抓组织化、抓品牌化、抓产业化,没有组织,标准技术就无法推广落实;没有品牌,市场就难以认可,没有产业化经营就难以取得好的效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通过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水平,培养质量管理人才,打造质量安全公共品牌,很好地解决了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产业化,“四化”并进的问题。

小小的一张认证,让我们感慨颇多,因为——它是无公害畜产品的保障。有了它,不仅标志着我国畜产品行业有了自己的无公害标志和产品,更使消费者在购买无公害时有了可靠的保障。

认证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

全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座谈会让消费者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对我们的实际意义,也在证明着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开始走向我们的生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认证正在成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一环。一年来,各级无公害畜产品工作机构为此做了不懈努力。

一是规范认证审核行为,强化现场检查工作。如浙江省进一步加强认证管理工作,制定下发了《2009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复查换证工作规范》,对新申报认证主体的生产规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了准入门槛,降低了认证风险。天津市和四川省分别制定实施了无公害畜产品便捷式复查换证工作规范,明确申报条件和审核要求,加强对复查换证工作的管理。河北省制订了《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现场检查表》,检查员依据检查表对产地实施现场检查,现场填写并签字确认后,一式四份分别由省、市、县畜牧部门及企业保存。福建省跨区域实施现场检查工作,确保了检查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同时增加了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山东、北京、上海、广西、江西、安徽等地对已经获证的产品和产地实施了专项检查,进一步提高了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二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体系队伍。2009年,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进一步明确了无公害畜产品认证管理职责。辽宁省明确了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的认定工作,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审核推荐,以及认证后的监督管理工作。黑龙江、上海、甘肃、江苏、湖南、海南等省市也通过调整职能、增设机构、明确职责等方式进一步完善认证组织机构,为继续做好认证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内,基本上都配备了畜牧业专职检查员。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广无公害品牌。北京市针对区县、乡镇认证工作人员和规模化畜禽场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全年培训检查员、内检员370余人。宁波市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社区活动”,以有奖知识问答的形式,对社区居民普及无公害认证常识。西安、郑州、武汉、大连等地把无公害畜产品作为畜产品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河北省对取得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的单位统一制作发放了铜牌,帮助企业进行宣传。

无公害认证工作与标准化建设项目紧密结合

许多生产企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公害认证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于是都在积极寻求认证。如山西和陕西两省采取“优势发展模式”,通过抓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养殖大户的方式,推进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湖北省以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将万头猪场、养猪“150”模式、“500”模式、养羊“1235”模式、养鸡“153”模式等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重点开展认证工作。河南省积极鼓励合作社、公司加基地等实行整体认定与认证。广西、重庆、贵州、吉林、江西、内蒙古、辽宁等地把无公害认证工作与标准化建设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将通过产地认定或产品认证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促进了无公害认证事业的发展。

同时,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全面加强。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各地积极开展对获证产品和投入品的监督检查工作。如海南省专门出台文件,要求从生产管理、投入品使用、畜产品质量、动物疫病检测等多个方面对认证产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了获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我国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亮点频呈

2009年,各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机构紧紧围绕大中心和分中心的工作部署和目标要求,严格认证管理,创新认证方式,提升认证能力,保证了认证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呈现出许多亮点:

一是超额完成认证工作目标任务。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效认定无公害畜产品产地10493个,规模达到50亿(头、只),有效认证产品6761个,产量达1678.6万吨,约占2009年全国肉蛋奶总量的12%。其中,2009年共认定产地3772个,规模达到13亿(头、只),完成任务目标近4倍;共认证产品2082个,产量达493.03万吨,超额完成任务38.8%。福建省认证数量最多,认证了376个产品,占总数的18%。其他认证数量较多的省份包括浙江省、江苏省、广东省、河北省等。

二是获证产品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的质量安全水平。近7年来,各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机构严把认证审核关,规范认证制度、强化现场检查、加强证后监管,确保了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针对299个获证奶产品的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为100%,维护了无公害认证畜产品的形象和权威。在2009年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抽样检测中,无公害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9.4%,高于平均水平,为提高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认证能力明显提高。企业内检员是认证体系的重要依托力量,是规范申报材料和确保认证产品安全的第一关口。2009年,各地在做好各类技术培训的同时,重点加强企业内检员培训工作。据统计,全年各地共开展认证培训130余次,培训人员达到18500多人。其中,仅内检员培训就达到54次,培训人员9102名,有效提高了认证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省份越来越多。近年来,各地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机构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涌现出许多认证工作新的模式和新的方式。福建省以龙岩地区为重点,将认证工作与生猪标准化建设项目相结合,仅福建龙岩市获证生猪产品就达到600多个。河南省漯河市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开展认证工作的着力点,先后培育龙头企业34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个,市级27个。辽宁省将认证工作与财政扶持建设项目挂钩,把通过认证作为验收的前提条件,推进认证工作的开展。陕西省改变原有工作模式,理顺工作关系,将认证工作放到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充分依托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开展工作,使认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无公害认证的效益可观

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把标准、检测、认证、标识、监管连接在一起,把认证监管与指导服务有机结合,生产和市场有效对接,通过质量认证推进品牌建设,通过品牌建设取得市场效益来推进标准化生产,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既体现了监管,又体现了为农业生产的服务,将监管与服务融为了一体。

一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无公害农产品较之普通产品生产而言,突出特点是生产经营主体明确,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高,认证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求规模化生产,申请者必须是面向生产和消费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已认证的无公害种植生产地中,每个产地平均规模在1.1万亩左右,带动农户200多家,600多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申请比例从2003年的2770个,提高到2009年的7690个,企业、协会、合作社已成为无公害认证的主流。

二是提升打造了质量安全公共品牌。无公害畜产品工作,从技术标准推广入手解决质量安全问题,从创品牌入手实现市场价值,较好地将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结合。目前,无公害畜产品已成为安全畜产品的代名词和各级政府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西安、郑州、武汉、大连等城市已把无公害作为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基本要求,推行查标验证的快捷市场准入。许多产品使用五规划标志后,实现了优质优价。如青岛顺科蛋鸡协会的无公害鸡蛋,在超市贴标销售,价格比普通鸡蛋高20%。

三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无公害推行以“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根本”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强化了企业和农户的利益结合,延长了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相互支持、一体化发展。

认证工作任重道远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指出,无公害认证不是临时措施,而是长期战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这为我们无公害畜产品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发展是硬道理,当前无公害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继续稳步推进发展,不断扩大总量规模。罗斌认为在推进方式上,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二是坚持“保障消费安全,满足公众需要”定位不动摇;三是坚持与各类农业生产性项目和示范基地建设紧密结合。

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经过近7年的推动和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为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前,我国畜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里,畜牧业发展政策和投入环境将不断完善,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不断加快,整个畜牧产业的素质将不断提升,这些都为无公害畜产品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机遇。

鉴于此,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畜牧业产品认证分中心主任沙玉圣认为,目前最为关键的是全面提升无公害品牌的公信力,可以从这几方面去做:

一是继续强化宣传培训工作。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利用农交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多种平台,采取新闻发布、品牌论坛、挂牌经营等多种方式对无公害品牌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要针对产品质量好、市场认可度高的无公害品牌进行重点宣传,“以点带面”,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品牌在企业和消费者当中的影响力,形成“企业愿意认,消费者愿意买”的良好氛围。还要通过举办“畜产品法律法规讲座”、“农产品安全知识普及”、“无公害技术培训”等活动,普及畜牧兽医法律法规和无公害知识,提高企业的认证积极性和安全生产意识。

二是强化证后监管。各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工作机构要按照“谁主管、谁审批、谁许可、谁负责”的问责机制,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年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好获证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特别是做好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期间和节假日期间无公害畜产品的检测监管工作,坚决防止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确保认证产品质量稳定和维护好无公害品牌信誉。

三是探索市场准入制度。要选择在认证工作条件好、发展成熟的地区,试点实施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将通过无公害认证作为免检入市的条件,充分体现出无公害品牌价值。

猜你喜欢
认证工作畜产品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2016年12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做好贯标认证工作 全面提高档案质量
做好贯标认证工作全面提高档案质量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