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文奥运”的思考

2010-04-13 00:29陈安平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竞技

陈安平,孟 丽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对“人文奥运”的思考

陈安平,孟 丽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创新理念。其所蕴含的宽泛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和奥运精神,对广大民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及影响,同时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奥运会的举办,把举办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奥运文化之中,使其传承为今后举办奥运会永恒主题之一,扩大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影响。

人文;奥运;奥林匹克精神;和谐

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社会运动,在中国提出的“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三个理念中,唯有“人文奥运”含义最深,意义最大,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最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使之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和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今天,我们更要学习和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和“人文奥运”理念,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 “人文奥运”的内涵和理念

(一 )“人文奥运 ”的内涵

“人文奥运”在英文中对译为“Culture Olympics”,意思为“文化的奥运会”。奥运会是一个空前的文化交流场所,它提供了一个任何其他组织和活动无论在规模还是目标上都无法比拟的、世界人民在情感与文化都能公开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而在中国,北京 2008年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广泛交流和融合的盛会,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相互发展的盛会,同时,更为东西方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1]可以说,这是“更快、更高、更强”与“和平、共处、友爱”的和谐统一。“人文奥运”是人类文明包括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是为实现奥运宗旨而服务的。

(二 )“人文奥运 ”的理念

1.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明的交融

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从人文的视角重新审视它的发展。北京奥运会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文化的一次历史碰撞,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一次盛大交融。随着奥林匹克精神的传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通过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奥林匹克运动谱写出新的历史篇章,同时它为世界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文化做出新的阐释,并为促进人类的和平、友爱、和谐、发展、文明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北京奥运会把“人文奥运”阐释为“文化奥运”,包含着把“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理解为文化、文明的一个优秀成果。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追溯和回复到它的原初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借北京奥运会这个契机将其发展,用中国文化丰富了它的精神。

2.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和融合

现代奥运会本身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个成果,对人类的文明和文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奥运会又是一个空前的文化交流场所,而且这种交流是直观的、亲身体验的,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真实的、深刻的和清晰的。而作为奥运会的主办国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正是这样,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使中国文化成功地走向世界,并将国外文化成功引入中国,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能够互动和交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一切以人为中心,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中西方文化的互补、互动,将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是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新理念的主要内容,也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

3.全球文化多元化间的和谐

和谐是北京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和谐更是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谐将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

对于北京奥运会来说,和谐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最佳结合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与体魄的和谐发展,实现和谐是人文奥运的灵魂。因此在奥运会各种文化活动中,如开幕式、闭幕式、奥运火炬传递,都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将中华文化“和谐”的思想传递给全世界,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画卷、汉字、丝路、昆曲、太极拳等一个个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为世界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这次开幕式善用文化的力量,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不断变幻的“和”字,意蕴深长,表达了人文奥运中“和谐”的主题,体现了中国领导人争取实现的“和谐社会”的理想。而中国走向与大国相称的“和谐社会”之际,就是国际社会消除“中国威胁论”之时。因此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通过人文奥运奉献给世界最有价值的思想和理念。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在恢复古代奥运会最美好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活动,并赋予时代感的基础上创立的。它体现着全球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文明间的共同理想。另一方面,全球文化又是丰富多彩的,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元格局。北京奥运会期间所展现的世界多元文化,虽然百虑殊途,但并不对立,并不排斥,是并行而不相悖、并育而不相害的,体现出和谐共存、相互包容的特点。而强调和谐又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特别能为世界作出贡献。由此可见,北京奥运会强调了文化与文明间的多元共存、包容与和谐发展,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重要意义。[2]

二 “人文奥运”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影响

(一)北京奥运会中国提出的“人文奥运”

2008年奥运盛会来到北京,奥运精神走过了从“神性”到“人性”、又从“人性”跌入“一神”统治的深渊,然后重归“一元”到“多元”的路向,直至融入东方中国的“一多不分”哲学,完成了几个阶段哲学基础模式的转换。

中国的“一多不分”哲学模式为新奥运哲学和后现代意识向前迈步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随着人文奥运从西方走到亚洲,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为此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契机。这次契机将使新奥运哲学基础的“新一”概念更明确化,更明确地承认个体多元人类之间相连互系的“一”。[3]在这个“一”的意义上,信仰神的可以认为自己追求人的联系是神的意志,信仰独一无二上帝的也可认为是上帝的意志,信仰人的力量的可以完全凭借自己去追求和谐。这就是新奥运精神,新的“一多”哲学,其追求的是人的和谐、世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确切地体现在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World,One Dream)的主题口号中。这个“同一”反映的是“一多不分”中国哲学理念模式,“同”和“一”都是中国宇宙观与思维方式万物 (包含人类)的“多”不分及互联相系性;这个“多”是“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这个作为“一”的“共同追求”是“人类和平的理想”;这正是古奥运与新奥运精神的“实质和普遍价值 ”;它是“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参与和梦想 ”。[3]

新奥运人文精神进入中国,与“一多不分”哲学模式的人文精神相融合,奥运精神进入融合东方人文精神的阶段,特别是它的哲学基础进入中国“一多不分”模式的互系性思维传统。随着奥运在北京的成功举行,这种非超越“多”相通互系的哲学意识正在注入这个世界性“一”与“多”向互系转化的过程。中国将使人文奥运精神的哲学基础更呈现开放姿态。中国的互系思维方式,将为人类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国际社会和平秩序的创建和持续,在思想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国内外对北京奥运中“人文奥运”的评论

国内外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全世界对中国强大的体育能力、组织技巧和极为现代化的城市风景赞叹不已,北京奥运会已经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声望,对中国的变革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因为成功举办奥运会而赢得了国际尊重,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领导人和人民更愿意信任世界其他国家。

中国台湾的《中国时报》认为为期 16天的北京奥运会,中国是最大的赢家。不仅以 51金、百枚奖牌缔造了崇高荣誉,同时让世界各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并开启了一道西方之窗,让中国民众接受了一场文明洗礼,更是一场启蒙运动。中国体育军团虽参与无数国际赛事,但不管运动员视野、民众面对赛事心态,还是官方国际经验,都嫌狭隘。但通过北京奥运会,“世界村”这一观念已经逐渐被接受。中国“海外军团”走出去,不仅扩大了影响面,更反过来移风易俗,目前除郎平外已有十数位中国人为他国效力,而中国也积极引进国际教练,促进了中国一些弱势项目的发展。正是这一场文明洗礼,使中国民众更加了解奥林匹克精神,更加开放宽容。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西方媒体称赞 2008年的北京奥运开幕式为历史上最优秀的。[4]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文化的完美表现呈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并给世界人民带来了震撼和新的理解。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不仅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光明日报》评论说,奥运精神所体现的开放、自由、公平的现代价值,给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国人民,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和继续进取的信心。[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历来是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它同奥运体育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契合。北京奥运会以生动可感的竞技典范又一次唤醒了我们心底的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改革意识,而中国体育健儿们的出色表现更是直接增强了我们独立自强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社会改革和发展一如体育竞争,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只有更快,没有最快;只有更强,没有最强。运动员的荣耀来自他或者她无可匹敌的杰出能力和技巧,民族的尊严和荣耀同样来自它自强不息的追求和奋斗,来自国家和民族的强大。然而,无论是运动员之间的体育锦标竞技,还是民族国家之间的现代化竞争,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公平正义和平等尊重。唯有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并通过公平正义的自由竞争,竞赛的优胜和民族国家的富强才是正当的、荣耀的、值得尊敬的。同理,也唯有始终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并保持相互尊重,竞赛的优胜和民族国家的富强才是正当的、值得尊重的、荣耀的。

三 后奥运时期“人文奥运”对社会教育的影响

(一)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人文奥运”对民众休闲体育的影响

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经指出:“自有史以来,游戏与竞技就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部分”。这种“大众的、业余的、生活的”竞赛之乐 -Olympic Games,本身就是一种休闲活动。而奥林匹克的生命力就在于大众的参与,在于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加广泛的普及。中国传统体育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传承、娱乐、健身、蕴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符合民俗特性,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承,具有较强的民众参与度。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广大民众进行了一次人文主义精神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人文奥运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是要把中国的传统的休闲体育文化融入奥运的参与文化之中,同时用这种“人文奥运”的思想指导人们参与到休闲体育中来。[6]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休闲体育以较快的速度走进中国民众之中:在许多城市里,我们可以看到健身房、游泳馆锻炼者踊跃,看到收费的足球场、篮球场热闹非凡,全民健身设施发展迅速,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在“人文奥运”理念的引领下,通过积极整理、大力宣传中国传统体育中的优秀精神,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体育生活和体育文化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重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宣传健康体育思想,传达体育人文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大力推广体现中华传统体育思想的优秀健身方法,提倡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快乐健身,使人文奥运的理念渗入到广大民众的心中。

(二)后奥运时期“人文奥运”对竞技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奥林匹克本身就是一种竞技体育运动,它对人的身体进行塑造的同时,也塑造了人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塑造为奥林匹克运动赋予了人文内涵。[7]而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和归宿点,顾拜旦先生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教育青年。他认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基本目的不是奥林匹克运动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要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在教育中发展体育,这种思想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竞教结合”的体育思想。运动员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同样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竞技教育过程中,育人是竞技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寓于训练和竞赛等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竞技教育的育人绝不是口号或标签,它需要实实在在的人性修炼,它要把过去人们认为是“虚”的东西实体化。因此,在后奥运时期,要继续实现“人文奥运”的诺言,加强国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宣传和教育,促进国内竞技观念及其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促使中国能够代表着竞技文化先进的发展方向,以“育人夺标”为宗旨,构建竞技教育学,促进人、竞技、社会三者协调发展的“道德竞技”,其实质就是“人文奥运”思想的具体表现,对主动抵制当前国内外竞技异化的倾向,促使国家竞技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文奥运”促进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后对“人文奥运”的进一步深入宣传,奥林匹克中一切不利于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因素进一步加以抵制,学校体育中的内容、手段、方法和评价得以改善,更注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质。

1.学校体育教育是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校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一方面恰恰是奥林匹克运动教育实质的体现;另一方面有利于奥林匹克运动健康、可持续发展;再一方面也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人文奥运口号下的奥林匹克文化对我国学校体育的进一步融合,这意味着中国学校体育将实现对奥林匹克运动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8]中国的学校体育将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更深厚的文化氛围。

2.学校体育是中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介入点

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反差,但它对吸收和接纳奥林匹克运动有着不少有利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和平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而且在竞技教育学中倡导道德竞技的核心是:弘扬奥林匹克公平竞争的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的教化理念,促进人、竞技、社会三者和谐发展。[9]这与人文奥运的思想是一致的。

四 “人文奥运”对中国体育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体育文化创建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探索并实践了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发展之路,为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促进中国体育团队精神文化建设

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团队精神,它能整合与提高体育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促进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的优化。[10]因为体育精神文化的作用是优秀团队整合与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在体育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感召作用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特别能战斗的优秀体育团队。如女排精神,是中国体育文化建设中创造出的无价的、巨大的“无形体育资产”,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综合实力。因此,一个优秀体育团队所产生的深刻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对各行各业优秀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起着模范榜样的作用。

(二)促进构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体系

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标志着“人文奥运”这一理念不仅有利于青年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全民健身的进步,而且融入中国文化资源的奥林匹克运动也将更有效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教育价值。通过传授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健身评价、健身处方等实用性的健身措施,促进人们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要让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者在体魄、心智和精神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新视点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举办奥运会,创造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新视点。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有着自身的特色,在文化内涵、文化形式与文化层次上,始终体现出“和谐”精神。随着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借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经验,正确把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融合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振兴,要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积极参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已经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让全世界对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使中国的传统体育得到传承。

(四)促进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动

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虽然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在追求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奥运会“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新格言,充满了对世界美好与和平的追求。21世纪的世界体育文化发展是多元化的,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整合将是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趋向。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的竞争意识、法制观念、学校体育模式、大众娱乐体育等是与近代社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的。但针对现代奥林匹克文化模式和世界竞技运动的发展所出现的种种弊端,特别是人类身心的和谐发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克服“无道德竞争”方面来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实现现代体育的理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人文奥运”理念主要体现精神文明方面,内容包括文化、艺术、团结、友谊、公正、和平等。运用“人文奥运”理念,对扩大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加强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互动,保持奥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田麦久.开展“人文奥运”的三个有机融合 [J].体育文化导刊,2006(3):5-6.

[2]熊晓正.“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49-151,160.

[3]田辰山,蔡德贵.“一”与“多”,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从古希腊奥林匹亚到北京[J].学术研究,2008(2):22-29.

[4]魏一帆(TimHathaway).西方媒体评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N].陈军吉,译.南方周末,2009-01-02(09).

[5]王晓朝.奥运会与当代中国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2008-08-14(02).

[6]武少北,荆宇霆,毕雅玲.08奥运会对我国休闲体育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9(7):116-117.

[7]冯 瑞.竞技体育伦理与北京“人文奥运”理念传承研究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29-131.

[8]孙 革,潮 芳.“人文奥运”理念与我国高校体育人文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49.

[9]张泽军,程 山.从“人文奥运”视角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考试周刊,2009(9):164-165.

[10]潘朝晖.论现代奥运会的文化内涵[J].考试周刊,2009(8):50-51.

[11]孙琦子,王国栋,赵丽丽.北京奥运会:一个中国文化场[N].中国教育报,2008-08-16(03).

The Reflection on"Human istic O lympic Games"

CHEN An-ping,MENGL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Humanistic Olympic Games"are the unique value innovation idea which is proposed byBeijing Olympic Games.The broa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a and the Olympic Games spiritwhich are contained in"Humanistic Olympic Games"are of the profound 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general populace,meanwhile,it also ha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It integrates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Olympic Games culture by holding Olympic Games and makes it become the ever-lasting theme of Olympic Games,thus expanding the positive effect ofOlympic movement on human civilization.

humanities;Olympic Games;Olympics spirit;harmony

(责任编辑 魏晓虹)

G811.21

A

1000-5935(2010)05-0121-04

2010-01-06

陈安平 (1962-),男,山西临汾人,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孟 丽 (1984-),女,山西太谷人,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

·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竞技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竞技精神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花与竞技少女
头脑奥林匹克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