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弛缓性瘫痪20例

2010-04-13 09:47徐洪斌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电针痉挛肌力

刘 杰,徐洪斌

(贵航集团 302医院安大分院,贵州安顺 561000)

脑卒中后的肢体瘫痪为中枢性瘫痪,瘫痪开始是弛缓性的,即 Brunnstrom 1级阶段。在此阶段,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即给予恰当的治疗,往往能尽早由弛缓期进入痉挛期,完成主动运动,降低致残率。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弛缓性瘫痪 20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例均为经 CT确认、意识清醒的脑卒中患者。男11例 ,女 9例;年龄最小 50岁,最大 70岁 ,平均 66岁;脑出血 9例,脑梗死 9例;病程最短 2周,最长 5周。均为同侧上、下肢弛缓性瘫痪,肌力 0级。

2 治疗方法

药物:脑生素 20m L加入 0.9%NS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 1次,10天为一疗程。

电针:头针取偏瘫对侧头皮运动区,感觉区,血管舒缩区,足运感区;体针取患侧上肢合谷、曲池,下肢环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进行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用持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肢体肌肉出现轻微抽动,能耐受为度,通电 20min,每日 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 3~4天进行第 2疗程。

促通:对患侧上、下肢关节及周围肌肉进行按捏,放松关节周围组织,然后在关节现存的最大活动范围内对关节进行挤压,并在末端做一短暂停留,继之对关节进行牵拉,增大关节间隙,每个运动方向一般做 3~5次,每日早晚各 1次。

3 治疗结果

显效(患侧上、下肢可自主活动,肌张力增高,肌力 2~3级)9例,有效(患侧上、下肢可自主活动,肌张力改

善不明显,肌力 1~2级)8例,无效(下肢不能自主运动)3例,总有效率 85%。

4 病例介绍

刘某,女,53岁。有高血压病史。2008年 6月 21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肢体僵直,即送我院总院外科手术治疗,3天后复苏,经住院治疗 1周病情稳定,但遗留右侧肢体偏瘫,记忆力减退,夜间烦躁,二便失控,纳食正常。经静滴脑生素、电针、促通治疗 2个疗程,左上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左下肢肌力恢复至Ⅴ级,生活能自理,再配合肢体功能煅炼,调治数月诸症恢复正常。

5 结 论

脑卒中偏瘫后,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各种方式沟通相关的突触链,进行功能重组,使功能恢复成为可能[1]。事实上,因为肢体瘫痪长期缺乏必要的感觉刺激和长期制动,是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和残疾不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比较重视抗痉挛的治疗,处理抗痉挛的方法也较多,相比之下对弛缓性瘫痪的治疗措施比较薄弱,除了功能性电刺激外缺乏更有效的方法。急性期病情稳定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肯定。脑生素有利于头部神经细胞修复,同时有利于周围神经功能的维持,使损伤的神经再生,防止其萎缩和死亡,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2]。电针穴位所在的点、线,恰与大脑皮层的各功能投影区相应,运动区与大脑运动中枢相应,血管舒缩区与中央前回和颞上回相应、足运感区与感觉中枢相应,针刺时能使大脑中枢受到调整性刺激信号,使血管痉挛解除,推动脉血液运行,从而起到活血祛瘀作用[3]。体针选取以阳明经穴为主的三阳经腧穴为主,因为阳主动,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气血通畅,正气旺盛,则运动功能易于恢复。此外,正常肌肉活动的选择性是在本体感觉反馈引导下皮质运动控制中枢的一个功能,对瘫痪肢体的感受器施加正确的刺激,就有可能反射性地引起运动反应,促进患者主动运动的出现[4]。促通法可增加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挛缩变形,减少并发症等。因此,脑卒中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中西医结合全面调整治疗,往往能缩短弛缓性瘫痪时间,尽早进入痉挛期,从而使患者重树康复信心。

[1]许培昌.针灸对 95例中风患者生活独立能力(FIM)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8,18(8):461.

[2]杨国梁,姜宏.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偏瘫患者 5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5):13.

[3]卢爱文.针刺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122例[J].新中医,1996,(4):33-34.

[4]秦达,刘绿敏,冉萍.运用 Rood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0):55-56.

猜你喜欢
电针痉挛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