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风病的辨证施护

2010-04-13 09:47刘明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年4期
关键词:病位中风病脏腑

刘明娟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重庆 400700)

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虚,阳亢风动,痰火内生,气血逆行于上,蒙蔽清窍,阻闭经络。病情有深浅轻重之分,标本虚实有先后缓急之异。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1 中经络

发病初期大多数患者因为突然发病以及肢体功能障碍导致角色的缺如而在心理上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产生恐惧、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护士应耐心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向患者阐述本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消除其恐惧绝望心理,增加治疗信心,才能够较好地配合治疗,恢复自我照顾能力。

急性期尽量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时搬动。应留陪,必要时加床档防坠床,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预防压疮:保持床铺平整、干燥,保持皮肤清洁,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在褥疮的好发部位骨骼隆突处,用 5%红花酒精顺时针按摩受压皮肤。

生活护理:医护人员配合家属做到五包(水、饭、药、大、小便),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口腔并发症。

饮食护理:饮食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应多食纤维多的新鲜水果蔬菜等,忌肥甘油厚之品,戒烟忌酒。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者应给予半流食,喂食宜缓慢,少食多餐。

保持正确体位:肢体保持功能位置,经常变换体位。正确的位置是手关节轻微背屈,肘关节微屈曲。上肢稍高于肩部水平,避免关节内收,必要时使用肘脱固定患肢。下肢将足底垫起使足背与小腿成 90°角,预防关节伸展性挛缩。膝关节下放置小枕使腿微屈,外侧放枕头或砂袋,避免下肢外旋。

康复训练: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进行康复活动,训练控制排尿及规律排便的活动,以及言语、运动功能等。

食疗:用中山四物汤(黄花菜 100g,黑木耳 50g,黄豆芽100g,豆腐 250g),加入适当调料,共煮为汤服食,有降脂、改善心脑供血作用。

2 中脏腑

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等闭、脱之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舌象、脉象的变化,及时记录,作好对症处理。

严格掌握降压药、镇静药及脱水剂使用的剂量、时间、途径,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预防口腔、肺部、泌尿道感染及褥疮的发生,作好基础护理,定时翻身和吸痰以免发生窒息。

昏迷者用红霉素眼膏保护眼睛,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部保护口腔黏膜及湿润气道,对便秘、尿潴留者可顺时针按揉下腹部,遵医嘱针刺中极、三阴交等穴,必要时予以灌肠或留置尿管。

不省人事、面色苍白、气息低微、口开眼闭、肢冷汗出、脉沉细弱的脱证患者,立即给予吸氧及建立静脉通路,并派专人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写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出入量,按医嘱下置胃管,进行鼻饲。

作好各管道的护理,留置尿管予以生理盐水或者甲硝唑溶液行膀胱冲洗,每日更换引流袋。置胃管者防止胃管滑脱堵塞,导致食物及胃液返流入呼吸道发生窒息,口腔护理每日2次。更换体位后检查各管道是否畅通,严防管道的折叠。

阳闭高热者,用冰袋冷敷头部,并将床头抬高约 30cm以减轻症状。脱证患者四肢逆冷者注意保暖,并可给人参汤频饮。

针刺合谷、肩髃、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等,并随症加减。

患者清醒后给予海蜇汤(海蜇 250g,嫩钩藤 20g,黑木耳50g)加适当姜、葱、盐煮汤服食,有祛痰通络之效。

3 体 会

中风病的护理应先标后本,标本兼顾。针对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针刺穴位、手法、理疗措施及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采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辨证施护措施,故能取得较满意效果。

猜你喜欢
病位中风病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