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对策

2010-04-14 06:39李雪转
山西水利 2010年12期
关键词:运城市节水灌溉

李雪转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 044004)

1 概况

运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3亿m3,人均占有量为277 m3,相当于山西省人均占有量的2/3,相当于全国的1/7,为全省水资源匮乏地区之一。运城市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85.2%,因此,运城市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把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有效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发展节水农业的途径,在政策方面不断完善,形式更加多样,技术日趋成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运城市节水灌溉总面积为12.89万hm2,兴建节水示范园区50处,共发展节水面积5 307 hm2。从调查结果来看,运城市农村用的最多的节水灌溉方法主要是低压管灌,其次是渠道防渗。

运城市农业节水园区大部分运行良好,起到了节水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节水园区的实施,缓解了水资源与农业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目前,50个节水园区中能正常运行的有36处,灌溉面积3 935 hm2,不能正常运行的有14处,灌溉面积为1 372 hm2。

1.3 节水成效

1.3.1 节水增产效益明显

运城市节水园区灌溉用水量情况:管灌450~665 m3/hm2,喷灌 300~450 m3/hm2,涌泉灌 225~300 m3/hm2,滴灌在150~225 m3/hm2。实施节水工程后,果树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9,每公顷平均增加产量7500kg,每公顷平均增加产值12000元;蔬菜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6提高到0.95,每公顷平均增加产量7 500 kg,增加产值15 000元;棉花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85,每公顷平均增加产量1 200 kg,增加产值3 000元。由此可见,农业节水增产、增值效益都十分可观。

1.3.2 科学合理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品质量

实施节水灌溉后,农作物能够得到适时、适量灌溉,满足了作物需水要求,特别是日光温室可提高室温和地温,在降低湿度的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产品质量。据了解,化肥用量由节水前的1 800 kg/hm2减少到750 kg/hm2,农药用量每公顷可节省费用750元。棉花膜下滴灌对棉花的出苗率和成桃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如盐湖区南花节水园区的棉花膜下滴灌使用效果好。

2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已建节水园区调查发现,近30%的节水园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重建轻管现象严重。许多地方在争取资金、项目立项上积极主动,园区建成后,缺乏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没有采取得力的管护措施,造成节水园区不能正常运行,形成前建后坏、废弃不用的局面。

第二,政策导向不够,群众节水意识不强。政策宣传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方除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开展工作外,各级地方政府把精力放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上,加上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水利站、农技站等的撤销,基层节水宣传几乎处于盲区。群众对节水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也影响了节水技术的推广普及。在滴灌带使用上,由于每年都要收起来集中存放,来年再铺好重新使用,加之管道老化断裂,要续接修复,群众主观上觉得使用起来较为麻烦而逐渐放弃,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另外,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打工等收入,不是依靠种地来增加收入,所以农民节水灌溉意识不强。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按人分配到户,大块集中连片的土地比较少,种植结构难以统一。由于涌泉灌是按每组0.67 hm2(10亩)一个单元设计的,而这些土地大多不是单户的,在灌溉时间上也不好统一,延长了灌溉周期。同时受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以及管理技术制约,原有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节水技术难以推广。

第四,堵塞现象严重。涌泉灌和滴灌等微灌技术对水质的要求程度较高,必须安装过滤器,经过过滤后才能进行灌溉。调查发现,部分节水园区没有安装过滤器。涌泉灌、滴灌经过长时间运行后,有部分稳流器或出水口有堵塞现象。如绛县下庄节水园区,由于流沙堵塞,造成群众使用不方便,因而逐渐废弃。

第五,使用成本过高,技术服务滞后。和传统的漫灌、井灌相比,节水灌溉的使用成本较高,对于相对贫困落后的农村,要想单纯依靠农业收入建设节水灌溉系统是一句空话,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重点扶持。与此同时,节水灌溉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来指导。而我国大量的技术人员都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乡镇没有配备技术人员,使用中一旦出现问题,整个系统的使用效率就明显降低。技术滞后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机械设备供应商的售后服务不到位,许多系统损坏后得不到及时维护,从而挫伤了农民灌溉的积极性,制约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第六,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节水灌溉工程使用隐患多,一是缺乏管理资金,管理工作无法展开,管理人员无法正常工作,水利设备无法正常维修。二是节水设施灌溉后水电费很难按时收回,从而导致整个灌溉设施难以正常运行。三是节水灌溉设施被盗、损毁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早年建成的灌溉设施50%以上的给水栓损坏,外壳打破,铁件被盗,受损的零配件不能及时修复,使部分设备丧失作用。

3 加快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各级政府要建立由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联合起来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机构,将基层节水灌溉放在首位,从农民切身利益出发,制定节水保水奖励政策,对节水灌溉工程要根据其节水效果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补偿,要使农民对节水灌溉的投资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利润。

第二,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针对农业节水灌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节水灌溉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更新观念,树立水资源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农民由“浇地向浇作物”转变。建议各县(市、区)重视媒体宣传,增强群众节水意识,有利于节水灌溉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同时,对农业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实行阶梯式水价,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

第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到位。通过对节水工程建设进行调查,凡是农业结构调整到位、种植作物产值高的地方,群众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要求就比较迫切,节水设施运行也很成功。因此,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多与科研单位联系,帮助农民引进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集中连片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作物区域化种植程度,为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要与农业部门合作,掌握作物灌溉用水时机,适时适量灌水,为农民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种植户比较分散的节水园区,必须建立一个调蓄池,每户安装一个水表,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家一户灌溉的方便,以提高群众使用节水新技术的积极性。

第四,加强对节水园区的运行管理,增强节水园区的示范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建管并重”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管理办法,实行责任制管理。节水园区所有权属县水利局,委托乡水管站经营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认真核定供水成本,合理制定灌溉水价,统一实行以量征收,定额灌溉,超量加价,以此鼓励农民节约用水,并逐步树立商品意识,确保节水工程的良性运行。

第五,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建议各县(市、区)水利(水务)局成立专门的节水、农艺综合技术服务队,将各种灌水技术、农艺技术和服务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掌握节水灌溉新技术,引导农民实施节水工程,为农业节水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第六,加强科研,开展技术革新改造。在改善传统灌溉方式,保持大修水利枢纽、集水工程的基础上,应加强科研与技术改造。一方面,成立科学用水科研单位,组织各县(市、区)科研人员加强技术协作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可聘请外籍水利工程专家,以世界水利先进技术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主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大力推动我国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另一方面,技术的革新必然依托于新材料、新设备的改进。因此在改进以往旧设备、旧材料的同时,积极寻求和自主研发轻质、高强、智能型的绿色环保材料,实现节水灌溉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运城市节水灌溉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