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南干旱引发的思考

2010-04-14 21:56李文蓓冯建维曹修煜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0年6期
关键词:抗旱黑龙江省全省

□ 李文蓓 冯建维 曹修煜

当西南罕见的干旱,引起了全国乃至其他一些国家的关注,当旱区出现粮价上涨等一些社会问题时,在我国最大商品粮调出省黑龙江,业界热议的是:云南这个年均降雨达1200多毫米,最多达2400多毫米的多水山区尚且发生如此大旱,如果旱灾频发的黑龙江省发生如此大旱,将毫无疑问的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专家认为,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具粮食增产潜力的地区,国家应对黑龙江省水利设施建设予以重点倾斜,确保黑龙江省成为国家稳定、可靠的大粮仓。

旱灾累计损失两年“北大仓”

“我种了一辈子地,近10多年来是越来越旱”,今年59岁的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于林堂告诉笔者。于林堂说,肇东市十年九旱,以前春旱持续不到1个月,现在最长能持续2个月,抗旱用的机井也越打越深。林甸县和平村农民王明说,以前当地只有春旱,夏季通常会涝,但近年来竟出现了春、夏连旱,气候越来越差。

据黑龙江省气象局科技预报处处长曲成军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黑龙江省降水量明显偏少,全省出现了旱情持续时间长、非传统干旱区发生了干旱、汛期发生干旱等新情况,全省作物生长关键期干旱发生频率达70%。在近20年中,黑龙江省在春、夏季有12年发生全省大范围严重干旱,平均不到两年发生一次,就连历史上很少发生干旱的北部大兴安岭林区和东部三江平原农区,近些年来也经常出现程度不同的干旱。

据黑龙江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房建介绍:2007年,黑龙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夏伏连旱,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9700万亩,受灾面积7000万亩,分别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5%和39.7%。2009年5月,全省平均降水量仅为10毫米,高温、少雨程度为历史极值,全省受旱面积达9894万亩,占耕地面积一半以上,作物受灾减产严重。

干旱已成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有关资料显示,在1949~2007年间,黑龙江省旱灾损失中累计受灾面积12.7亿亩,平均每年成灾面积1524万亩。累计减产粮食1210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2%,平均每年减产20.52亿斤。因旱粮食损失量超过20亿斤的年份有17年,超过40亿斤的年份有13年,超过60亿斤的年份有4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因旱年粮食损失量超过40亿斤的年份有5年,旱情越来越重,损失越来越大。

水利设施堪忧加剧旱灾损失

相对于我国西南地区“有水没地”,西部地区“有地没水”,黑龙江省虽然“有地有水”,但水土资源在时空上并不匹配。黑龙江省东、西两大平原即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占全省的89%,但水资源仅占全省的50%。在农作物播种的4~5月间,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15%,易发生春旱。全省的水资源呈现出境内少、过境多的特点,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

长年的干旱,已使我省中西部种旱田的农民形成了“坐水种”的习惯,并且随着干旱的蔓延和加剧,坐水种呈现了逐年由东向西发展之势——即坐水种不仅在西部干旱风沙区成为农民抗春旱的“规定动作”,连黑龙江省传统的涝区东部三江平原,也要抗春旱了。但坐水种只能解决旱田的出苗问题,面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春夏连旱,农作物又面临着“掐脖旱”。因此,现有的旱田抗旱措施,已不能抵御日益发展的旱情。

灌区是黑龙江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全省水田占耕地面积的20%,却创造了占全省40%的粮食产量。但我们在海林、庆安等多地的水渠边看到,水渠的破损十分普遍,甚至水渠中的分水闸是农民用石块、装满土的袋子垒起来的石头堆,起不到控制水量的作用。由于投入不足,从1990年以来,黑龙江省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增加量不足100万亩,已有灌区的渠道、闸门等骨干工程破损严重,而管理部门无力大修,只能对灌区进行小规模的“修修补补”。

据了解,由于配套工程不完善,黑龙江省内一些灌区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很多灌区只建了渠首但无钱建干、支、斗、农渠道,渠首工程完工后实际上仍不能发挥作用。由于没有钱建设渠道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量的灌溉能力闲置。此外,黑龙江省还有287座小Ⅰ型水库属病险水库,大量的小Ⅱ型水库工程质量差、隐患多。

原黑龙江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处长刘自武认为,在日益严峻的旱情威胁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长期滞后、抗旱工程薄弱、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是黑龙江省建设“中国大粮仓”的心腹大患。目前黑龙江省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足,水资源配置还没有形成体系,全省水库兴利库容占地表水资源量的1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程性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瓶颈”。此外,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省农田灌溉面积只有5000万亩左右,3/4的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状态。

此外,缺乏长期稳定的抗旱投入机制,也是制约黑龙江抵御旱灾能力建设的重要原因。多年来在抗旱投入上,黑龙江省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缺乏稳定的抗旱投入保障机制,导致抗旱资金严重不足,抗旱应急工程少、规模小、分布不均,没有形成完整的工程体系,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黑龙江省建设“中国大粮仓”的需求。

守住“命脉”保住“中国大粮仓”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戴春胜认为,我国西南地区大旱已为“中国大粮仓”敲响警钟,如果此次持续干旱发生在黑龙江省,以全省现有的水利设施,恐怕支撑不到两个月,会给粮食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鉴于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国家应尽快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弥补黑龙江省水利建设欠账,打破缺水“瓶颈”对建设“中国大粮仓”的制约。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工作时精辟地指出:关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首先是水利设施建设,从黑龙江的实际情况来讲也是如此,我们不是没有水资源,问题是如何用好水资源。因此,国家应加快实施国务院已批复的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加快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当前应特别着力扶持黑龙江建设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尼尔基引嫩扩建工程建成后,可以发展灌溉面积448.25万亩,年平均引水量28.89亿立方米。国家已经立项的三江平原灌区工程是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中的重大项目,都应尽快落实投资,加快建设。此外,黑龙江省规划建设的五常市龙凤山、依兰县倭肯河、木兰县香磨山等19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全部建成后,可实现水田灌溉面积667万亩。

黑龙江省农委生产处处长李世润说,为调动农民使用、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国家应对农民抗旱用电、柴油等给予适当补贴。黑龙江省耕地连片,如果利用大型机械进行深松整地,可以在不破坏土壤耕层的前提下,打破犁底层,加厚活性耕层,扩大“土壤水库”容量,即表土耕层每加深1厘米,每亩能增加2吨蓄水能力,相当于蓄存3毫米降雨。国家应继续加大对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支持,加大对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的补贴力度,重点支持大型现代农机作业合作社建设,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购机补贴,增强耕层土壤涵养水分能力和抗旱涝能力,实现增产增收。

猜你喜欢
抗旱黑龙江省全省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防汛抗旱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