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对「です」与助动词的研究

2010-04-24 12:57东北大学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文法山田助动词

东北大学 孙 薇 李 妲

纵观「です」的研究史可知,在“日本学校文法”中,它一直被作为「助动词」来处理。日语的「助动词」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对「です」在日语“助动词”研究史中的定位进行确认和梳理,让我们回顾一下日语助动词的先行研究。

关于日语助动词现象,本居春庭(1730—1801)、富士谷成章(1738—1779)、东条义门(1786—1846)、富坚广荫(1793—1873)等人都进行过全面的论述和深入的探讨。

一、「语」的分类及助动词定义的诞生

可以说在日本学术界,关于日语助动词的定义和其所涵盖的词语至今仍没有明确的定论。在明治以前,没有「助动词」这一概念,但是有把相关的词归为一类的研究。

江户时代最大的文法理论家富士谷成章在『脚结アユヒ抄』(1778刊)中用比喻的方式把「语」分为「名(ナ)」(体言)、「装(ヨソヒ)」(用言)、「挿頭(カザシ)」(副词)、「脚结(アユヒ)」(助词助动词)四类。他的助动词包含在「脚结」之中,在富士谷成章的『あゆひ抄』(安永七年〈1778〉刊)中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词语归为「六伦」(不用于体言后,可表述tense、mood的助动词)及「十二身」(不用于体言后的其他助动词)。

铃木朖(1764—1837)在『言语四种论』(文政七年〈1824〉刊)中,明确列出相关词语;富坚广荫在『词玉桥』(文政九年〈1826〉初稿)中将「辞」分为「静辞(相当于现在的助词)」和「动辞(相当于现在的助动词)」,并且明确地说明了他们的活用方法和接续方法。

关于助动词的定义,最早出现在「大槻文彦」(1847—1928)的『语法指南』(明治二十四年刊。刊载于《言海》的卷头文章中)一书,并指出了其种类及用法。当时,书中提到的「助动词」是对英文语法书中“Auxiliary verb”的翻译。

而后,1897年,日本近代文法经典书籍「大槻文彦」的『広日本文典』(明治三十年刊)出版,「大槻文彦」又在『広日本文典』中更详细地定义了助动词,原文为「助动词ハ,其形,多クハ短小ナレドモ,亦,语尾ニ,活用アリ,法アリテ,文ノ末ヲ结ブ。其活用ト法トノ状ハ,动词ニ似タルアリ,形容词ニ似タルアリ。其数,凡ソ,二十七アリ、…」。这一次他明确地提出了「助动词」这一名称,并且指出属于助动词的词语约计27个。根据此书的记载,助动词的活用类似于动词和形容词,有用于动词之后的,也有用于名词、形容词、副词之后的。

接着,在『同别记』中「大槻文彦」认为,“应该将助动词另立一门”加以研究,因为助动词“有语尾活用,有活用规则,可以用于结束文章”。

此后的桥本进吉十分赞成并支持「大槻文彦」的这一说法,将这一说法采纳进“日本学校文法”之中,并发展性地指出助动词与接尾词的区别,“助动词帮助构成‘文’;接尾词帮助构成‘语’”。

从此「助动词」这一术语普及,固定,并广为人知。

二、「です」与「助动词」的先期研究

1.山田孝雄与表示陈述的“存在词”

上述的富士谷成章的理论对此后的山田孝雄的「体言」「用言」「副词」「助词」的四大分类产生了影响。

山田孝雄(1873—1958)文法的出现,先将单词分为观念词和关系词,指出观念词由自用词和副用词构成,关系词由助词构成。又将自用词分为体言观念语和用言陈述语。他在『日本文法学概论』(1936)中指出,所谓的「用言」指的是有陈述能力的「语」,很多时候同时又能表述事物的属性。其中提出的“陈述”是对比主位观念和宾位观念,为了分清两者关系的异同而在意识中形成的一个语言表达。

他认为作为陈述语的用言由形容词、动词和存在词三种构成。而用言又分为“实质用言”和“形式用言”。“实质用言”既有表述能力,又能同时表述事物属性;而“形式用言”则无法表述事物属性,只具有陈述能力。

如上关系图所示,山田孝雄把日语的「です」「である」和「だ」一类词命名为「存在词」。他认为「存在词」在句中具有陈述功能,所以作为“形式用言下位分类的一种”将其从「複语尾」中除去了。在『日本文法学概论』第296页,对于「複语尾」的定义是这样的:「複语尾は用言の语尾の複雑に発達せるものにして,形体上用言の一部分と见るべきものにして,いつも用言の或る活用形に密着して离れず,中间に他の语を容る■ことを许さず常に连続せる一体をなすものなり」。

事实上,山田并不认同「助动词」这一称呼,他把助动词几乎全部归类到「複语尾」。也就是说,它把单词分为「体言」「用言」「副词」「助词」四类,把助动词称为「用言」的「複语尾」,而把表示“指定”的「です」类作为用言下位分类的一种,称为「存在词」。

2.桥本进吉与“指定助动词”

桥本进吉(1882—1945)在『国语法研究』(1948岩波书店)中将「语」分为单独构成「文」的「词」和辅助构成「文」的「辞」两种。并将有活用的「辞」称为助动词。

关于助动词的性质,桥本指出:“助动词本身具有叙述之意,接在体言或自身无叙述能力的品词之后,赋其以叙述之意,并与其共同构成一个用言,使其具有谓语能力……”,也就是他书中提到的「文节」。

而后,他将助动词分为甲乙两类,把接在动词后的定为甲,接在名词后的定为乙,又将乙类分为“指定助动词”和“推量助动词”两类。他从被接续词的品词上,对助动词进行了分类,指出“指定助动词”和“推量助动词”的存在及其差异。

桥本在『助词·助动词の研究』(1969岩波书店)中又指出,「辞」中如「です」这类词不能单独使用,总是附于其他词后与之共同构成一个「文节」,并且有活用,所以将他们归入助动词也并无不妥。

诚然,桥本也承认它们与其他动词下接助动词存在显著不同,但是作为结论,桥本仍将它们归类为助动词。现在这种说法几乎算是一种常识,这完全是由于桥本对“日本学校文法”强大的影响力所致。

3.时枝诚记与「指定助动词」

时枝诚记(1900—1967)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式,从表现论的观点出发诠释了助动词的属性,并且在『日本文法口语论』中指出「だ(です)」为「指定助动词」。虽然这种解释忽略了文法论中最注重的职能考察,可以说是一种缺陷,但是他却首次确立了助动词作为一种品词的地位,此后的研究也都是以这一点为出发点的。

三、「です」与「助动词」的其他研究

渡边实又将助动词分为两种三类,如下表所示: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甲种种 类だ(です) らしい だろうせる(させる)れる(られる)たい乙种 そうだない たう(よう)まい

其中「だ·です」属于甲种第一类。甲种助动词与上接体言不仅是简单的形态与意思接续,也帮助体言完成了它的职能,所以他认为可以将甲种助动词认定为“判定词”。

北原保雄(1936—)认为形容动词的活用语尾「だ·です」只是表陈述的形式,是用言的一部分,不是助动词,它们不能与形容动词语干分离,为其内部一分子。同理,附着体言(名词)的「だ·です」也不能与体言分离,想称其为名动词(松下大三郎(1878原1935)也称其为名词性动词),但是考虑到文法上的处理,想将其与体言区别作为一「语」处理,于是提出了「形式动词」一说。

须贺一好在『概说日本语』(1995朝仓书店北原保雄编著)第5章中助动词的论述中指出:判定(指定)的「です」与其他助动词不同,是与名词结合作谓语的,所以又被称为“判定词”或“形式动词”。

另外,「松尾捨治郎」(1875—1948)也曾对「です」等词属于助动词一说提出过异议,并在明治三十九年的国学院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又在第二年刊行的山田孝雄的日本文法论上详细论述过自己的观点。但在一般的国语教育界他的说法并未得到普及,在中等教科书等处,助动词一说仍被大多数采纳。关于松尾的观点只是在北原保雄的『日本语助动词の研究』(昭和五十六年初版 大修馆书店)中提及,其具体说法现在无从考证。

四、小结

由此可见,日本的语言学界对「です」的看法是有分歧的。「大槻文彦」、桥本进吉及渡边实等人将「です」看作是助动词;山田孝雄认为「です」是“用言”下位分类的一种,应该定义为“存在词”;须贺一好、北原保雄、「松尾捨治郎」等人则认为这一类词不是助动词,而是动词的一种。特别是北原保雄在时枝诚记和渡边实等人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山田孝雄和松下大三郎的学说,从接续、活用、表现性、意思等角度分析后,给出「形式动词」这一说法。

尽管如此,由于桥本对“日本学校文法”的影响力,日本的教科书基本观点仍然是将「です」看做助动词。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国日语教育的主流是日本学校文法,所以在中国日语教学中我们采用的也是将「です」看做是助动词这一学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在教学中的不断的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です」的定位产生疑惑。

无论是日本学术界还是中国学术界,都对将「です」单纯认定为助动词这一学说开始了怀疑。但目前的中国日语教育界,仍然没有人对教学过程中的疑惑加以解释。换句话说,也就是还没有定论。「です」的定位值得中日学者们的共同深思,「です」的研究及其教学方法也有待于中日双方学者们的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文法山田助动词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助动词的用法
西夏文铜镜的真言文法与四臂观音像研究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Similarity measurement method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normalized net lattice subspace①
语法学堂 助动词怎么"助"?
A nearest neighbor search algorithm of high-dimensional data based on sequential NPsim matrix①
上下文无关文法在孤立词识别中的应用
对局中的平衡观
对局中的平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