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膜送管对早产儿PICC导管所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影响1)

2010-05-14 10:57
护理研究 2010年20期
关键词:化学性隔膜置管

鲁 琦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广泛应用,它解决了新生儿外周静脉置管固定困难、留置时间短的问题,为治疗与能量供应提供了一条理想的静脉通道[1]。但PICC在穿刺过程中处理不当会发生一些并发症,如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炎,其中机械性静脉炎已被大家重视,而一些化学性静脉炎往往被误认为是机械性静脉炎而导致护理治疗措施不当。我科采用隔膜送管法对降低PICC导管所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有一定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08年8月—2009年9月经PICC插管的早产儿56例,按入院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23例,女7例,胎龄28周~32周,留置时间5 d~ 42 d;静脉选择:贵要静脉12例,头静脉18例。对照组26例,男 20例,女 6例,胎龄29周~32周,留置时间7 d~50 d,静脉选择:贵要静脉10例,头静脉1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选择血管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为一次性送管顺利,导管尖端位置经X线片证实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全程操作均按PICC规范要求,均经PICC给予胃肠外营养液。

1.2 方法

1.2.1 穿刺材料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PICC穿刺包。

1.2.2 送管方法 对照组采用去膜送管。观察组采用隔膜送管:按PICC规范操作。修剪导管时(导管外均有保护膜)保留相应长度的保护膜,避免导管裸露。穿刺成功后送管需操作者和助手两人配合,助手轻轻撕开保护膜,露出导管0.5 cm~1.0 cm,操作者以拇指和食指捏住有保护膜保护的导管送管,一人逐步撕膜,一人逐步隔膜送管0.5 cm,避免手套接触导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1.2.3 静脉炎判断标准 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触及硬结。置管后每天观察两组患儿局部血管及皮肤情况并记录。

1.2.4 统计学方法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例(%)

Ⅰ级、Ⅱ级静脉炎经抬高肢体,采用25%硫酸镁湿热敷和康惠尔贴处理3 d后症状好转,5 d后症状消失。2例Ⅲ级静脉炎经25%硫酸镁湿热敷和康惠尔贴处理后无好转,分别于置管后第10天和第12天拔管。

3 讨论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成人发生率2.6%~9.7%[2],而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目前报道较少。早产儿置管早期易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后2 d~3 d[3],而化学刺激性静脉炎可有滑石粉等异物的化学刺激引起,多在置管后1周以后出现,也有个别患儿在留置数天至数月发生。如果在置管后期发生静脉炎,排除细菌性静脉炎的同时要考虑到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对照组26例发生静脉炎12例都在置管后5 d~7 d出现,应充分考虑化学性静脉炎。新生儿PICC导管无钢丝,管软,在临床上常常去膜送管,导致手套上的滑石粉随导管进入血管,刺激血管,虽然经0.9%氯化钠溶液反复冲洗,但不能完全阻止粉末进入血管,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只有3.3%,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隔膜送管能避免手套滑石粉进入血管,因此重在预防。在置管过程中,护士需要2人合作隔膜送管,明显降低了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1]楼晓芳,马美芳,施小定,等.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98-99.

[2]杜华.湿热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7.

[3]周雪贞,李利华,冯晓玲.儿科104例PICC置管并发症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51.

猜你喜欢
化学性隔膜置管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一种高压钢化橡胶双隔膜滤板
伊士曼展示其耐受医用消毒剂的新一代聚酯——四步测试法显示伊士曼MXF221共聚酯具有出色的耐化学性
2011-2015年甘肃省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08~2015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化学性事故现场医学应急救援模式--以处理日遗化武医学应急救援为例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
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药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