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一直用这只碗盛红烧肉吗

2010-05-14 13:37周洛华
杂文选刊 2010年6期
关键词:梁思成红烧肉祖父

周洛华

又是清明时节,我却不能去祭扫祖父周谷城,因为他根本就没留骨灰,也没有墓地。他去世时留下遗言:“许多活人都还没有房子住,就不要给死人盖房子了”。二十年前他卸任离开北京时,把国家分配给他的一栋市中心别墅连同里面大多数家什都交还给国家了,理由依然简单:“还有许多人没有房子住”。经过这些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之后,面对日趋紧张的土地供求矛盾,他的遗言,似乎挺有先见之明的。

既然不能出门,我就只能独自在家缅怀先人。祖父其实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值得怀念和凭吊的物件,只有那些经过自己多年起伏经历之后突然浮现在脑海的记忆。记得小时候有个远方的亲戚来拜访,祖父留他吃午饭,席间祖母端上一碗红烧肉。客人非常惊讶地捧起这碗红烧肉,问我祖父:“您一直用这只碗盛红烧肉吗?”话一出口,他似乎又觉得有些唐突了,毕竟祖父是历史学家,应该不会不识货。祖父回答说:“这些事情我都不知道,是你伯母张罗的。”客人又问祖母:“应该是一对碗吧?”祖母回答:“是啊,你怎么知道的?还有一个红的,前几天保姆洗碗时打碎了。”客人沉默了很长时间,没再说什么。而我高兴的是他终于把那碗肉放下来了。祖父后来对他说:“你喜欢这个东西就要用,喜欢它,把它供起来,就会成为你的负担,你也成了它的奴隶。”许多年以后,我们忽然收到邀请去参加一个捐赠仪式,那位亲戚决定在他八十岁生日的时候,把全部收藏捐献给博物馆。他约我们家人去见证捐献的仪式,他说他现在感觉轻松极了。

据我祖母回忆,祖父早年花钱大手大脚,喜欢跳舞,喜欢和朋友聚餐,也乐于帮助陷入困境的朋友,因此始终没有什么积蓄。去世时,只有三万元人民币存款,这在通胀严重的1996年,实在不是什么大数字。我记得他在北京寓所的一面空白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似乎是他曾帮助过的某个落魄艺术家答谢他的,他说这堵空墙需要补壁,所以就把画挂在这里了。他多次面对着这幅画跟我讲起他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与梁思成的对白。当时他提议要制定政党法,梁思成则提议制定保护古建筑的法律,两人相互寻求对方的支持。他问梁思成:“你说大堂里的壁画有什么用处?”梁回答道:“壁画。”祖父又问:“门口放一对辟邪又是为什么呢?”答曰:“辟邪。”“那会议室的屏风有什么用处?”答曰:“屏风。”祖父喜欢那段简洁对白中梁思成表达的从使用角度来理解文物价值的深刻思考,却从来没有对我提起那幅用来补壁的画是谁的作品。我一直以为就是一幅普通的补壁之作,直到许多年后听到某次在拍卖会上该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时,我的感情瞬间在“追悔莫及”和“恍然大悟”之间来回摆动。因为祖父母从北京回沪安度晚年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把那些名贵的物件带回来,倒是花花草草搬了一大批,因为祖母喜欢那些红艳艳的寿星桃。我猜想两位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从来不把喜欢的东西变成负担,真正实现了他所提倡的“无差别境界”。

我也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很遗憾祖父没有给我留下那些他视作负担的东西,甚至还抱怨过他为什么不肯在毕业时帮我一把。我当时可能是班上去处最差的一个了,当我骑着黄鱼车运货路过祖父疗养的医院时,常常引来门口保安的一片惊讶之声。但后来我慢慢明白了,让我去做能力不胜任的工作,只会让别人反对我,而我会变得很痛苦;让我去做一件肯定能够胜任的工作,反而使大家都支持我,我也变得轻松愉快。给我一堆现成的财富,一定会磨灭我乐观向上的精神,并最终成为我的负担;积极努力去争取,让我反而拥有了快乐的人生。

祖父虽然洒脱却并不消极,他总是用热情的话鼓励大家。他有个学生,已六十多岁了,饱受建国以后各种政治运动的折磨,自称已看透人生了,来请祖父给他题词“难得糊涂”为他的人生感怀,祖父挥笔写下“风华正茂”四个字相赠。他的遗孀后来专门来信告诉我们,这幅题词给了他晚年与病痛抗争的勇气。

现在的我虽然一事无成,但是我内心还有对光明的向往和渴望,毕竟我还不到“风华正茂”的年龄。如果有机会去做更伟大的事业,那就好好干;如果没有机会,那就好好活着,一切顺其自然。后来我搬了几次家,离市中心越来越远了,需要我补壁的墙面也越来越少了,但是周围支持我的人越来越多了。一想到祖父去世多年,中国还是有许多人没有房子住,而我至少还能面对一堵属于自己的墙壁,我就心满意足地把儿子的一件蜡笔涂鸦作品贴到了墙上。

【原载2010年4月6日 《上海证券报·观点》】

题图 / 金钱的负担 / 佚名

猜你喜欢
梁思成红烧肉祖父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祖父瓷
鲍鱼红烧肉
彭真:我支持他们的婚姻
梁思成分肉
红烧肉去哪了?
红烧肉去哪了?
红烧肉去哪了?
鸡犬不宁
梁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