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真相何处寻

2010-05-14 13:37
杂文选刊 2010年11期
关键词:赵匡胤李世民皇帝

现在一打开电视,“明君圣主”满天飞。其实,揆诸中国历史,“明君圣主”向来是稀罕物,百不生一;但若论古代皇帝的刻戾忍杀,无赖凶顽,有时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中国皇帝却可拔得头筹无疑。有一个事实是,如今要想从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中找一个真正的“仁慈”的君主,竟难过披沙拣金。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把唐太宗李世民与宋太祖赵匡胤并提。其实,赵匡胤的仁慈与宽厚岂是屠兄、杀侄、逼父、奸嫂的刻戾忍杀的李世民可堪比伦!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政权,做了皇帝。循中国历史故例,本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可赵匡胤终其一生,对柴氏一门优礼有加。临终尚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嗣君不可亏待柴氏后人。后来《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柴大官人根本不把国家法度放在眼里,靠的也是太祖所遗丹书铁劵。对异姓旁人尚能如此宽厚仁慈,千载而下,犹让人怀想高风,唏嘘不已。只可惜悠悠数千载,赵匡胤这样的皇帝只是凤毛麟角。

公元626年,李世民为争做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禁锢高祖李渊,以“太子、齐王作乱”为名擅杀李建成、李元吉。这种为了皇帝这个“鸟位”,父子反目、同胞相残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太多了,可谓“罄竹难书”;更为残忍的事情还在其后。据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太子、齐王伏诛后,他们的儿子,自然也是李世民的亲侄儿李承道、李承德、李承训、李承明、李承义、李承业、李承鸾、李承奖、李承裕、李承度,计十人(以李建成、李元吉的年龄推算,十人中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俱坐诛”,可谓“斩尽杀绝”!而高祖李渊其时尚在帝位,坐视其孙伏诛,竟不能援手一救,赵翼由此推论:“高祖亦危极矣。”李世民就这样当上了大唐帝国的皇帝。电视剧《贞观长歌》里的唐太宗李世民照例是文韬武略、文治武功更兼爱民如子,我们有理由一问:一个连至亲骨肉都不爱的人,何爱于民?

亦曾有人提出要把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和文化评价分开来,就李世民而言,屠兄、杀侄、逼父是道德评价;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丰功伟绩是文化评价。我是断不能接受这样的说法。所谓“文化”,即“以文化成”,人依赖文化脱离动物的野蛮状态,人也依赖文化优越于低等动物,现在,至亲骨肉相残,且斩尽杀绝,无所不用其极,此举禽兽尚且不为,为之蒙羞的岂不正是人类的“文化”?更为可怕的是,李世民并非中国历史上的特例,弑父屠兄、骨肉相残,夺取帝位的事,一再发生,几成历史的常态,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个深重的污点!

一部中国历史,尤其是宋以后的元、明、清三代,几乎就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血泪史。“文革”中呼知识分子为“臭老九”,其实并非革命群众的新发明,而是史有所本,元朝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读书人的地位在那时混同妓女与乞丐。明王朝立国之初,朱元璋即颁令:“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明初夏伯启叔侄,苏州人姚润、王谟等皆以“不为君用”罪,枭首示众,籍没其家;晚年朱元璋身体不好,更以杀戮读书人发泄不良情绪,一时才能之士“幸存者百无一二”,上层知识精英几被一扫而光。明朝还专设针对文人士大夫的“廷杖”之刑,动辄把文臣当众扒下裤子打屁股,端的是“斯文委地无人收”!

清朝以“文字狱”“摧折士气”肇自康、雍,康、雍之后的乾隆是有文化的“圣明天子”,一生写了十万多首诗,差不多相当于两部“全唐诗”。然而文字狱恰恰于乾隆世“蔚为盛况”,搞得我们后世读书人一听说哪个政治领袖“好写诗”便心惊肉跳!

明年就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了。民主、共和也已经弹了百年渐成“老调”,然而国民性中对权力(而非权利)的渴慕与趋附依然是人心的痼疾,文治武功、文韬武略更兼风流倜傥、儒雅多情甚至身手矫健的封建帝王们正在社会主义的文艺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任这种“瞒与骗”的文艺轮番上演,历史就成了一笔糊涂账,当历史本身已经成了一笔糊涂账时,还如何去寻索几千年黑暗、残忍、血腥的皇权专制的真相?没有对帝王真相的揭橥,又如何培育权利的观念,从而又何谈建设公民社会?

【原载2010年8月10日《杂文

报》】

题图 / 功勋 / 斯维克·汤姆

猜你喜欢
赵匡胤李世民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三张纸条
皇帝不能玩权术
不当皇帝就听话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以诚相待
一赏一罚的用意
曹彬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