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西部农业县的“工业化”冲动

2010-05-14 17:16王维博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14期
关键词:清平天水经济区

王维博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是一个典型的西部农业县。自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谷县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工业化冲动,但受限于软硬环境,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连续几天,天水市甘谷县中小企业局长王禄焕一上班就打开电脑,浏览“天水新闻”。

4月8日开始,以“区域合作,扩大内需”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西洽会”)在西安开幕。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成员,天水市长李文卿亲自带领数十人的代表团前往,其项目签订情况和招商引资便成了王禄焕每天关注的话题。

“西安签约突破2000亿,宝鸡引资400亿……”一连串的数字让负责工业的王禄焕羡慕不已。截至目前,他掌管的全县上千亩的工业园,入驻的企业不超过10家。

“怎么就看不到我们天水的招商成果?”王禄焕有些焦虑,在他看来,关-天经济区的未来,决定着甘谷工业的前景。

吃饭财政和工业化冲动

甘谷县发改局副局长马清平同样关注着西洽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马清平说,“今年全县财政收入的目标是两亿四千万,县政府迫切希望引进几个大项目来支撑。”

甘谷地处天水东部,意为“甘美的谷地”,是西部一个传统农业县。但近十年来,这陇东有名的县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摆脱传统农业,走向工业化。

2000年,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鼓舞,甘谷县也提出四大发展战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此后,整整十年,这个口号一直没变。

按照当地政府的提法,甘谷全县60多万人,90%是农业人口,三产中农业占了近一半,但要真正让全县富起来,只有依靠工业。

甘谷的工业化道路并不顺利。在工业化提出的前5年,这个在市场经济面前稍显迟钝的西部县域,首先面对的是“国企改制”。

曾担任甘谷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马清平介绍,2000年左右,全县有60多家中小企业,其中除油墨厂和石棉厂两个“省属”以外,其他的都是县属企业。这些企业改制基本上靠强力推进,过程极不顺利,从2001年开始,用了整整5年才基本完成。

伴随着全县工业化过程的是捉襟见肘的县财政,马清平说,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技术落后,大部分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对县上的财政贡献微薄,有的一年几万,有的只有几千。

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宾的印象里,财政紧张的切身体验就是拖欠工资。“几乎每年都拖两到三个月工资,取消农业税之前的那几年,县直单位一般每年拖欠两个月,乡镇干部三分之一的工资要拖欠。”

“除了发工资,另一个难题是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王宾说,因为没有收入,部门预算基本没有,所有费用都需要一项一项临时写报告,甚至小到办公用的笔和本子,“先口头汇报,领导同意了再写报告,完了就是一遍一遍往财政局跑。”

一项经费往往需要跑很多趟,确实催得紧了,财政局就砍一半给你。往往要6千,只给3千或4千,其他的,只能自己想办法。王宾说,部门只好能省则省,甚至他和同事们办公的桌椅都还是国民党60年前留下的。

在马清平看来,全县工业的真正起步是从“大项目”开始的。2005年,原县水泥厂和火力发电厂先后被祁连山水泥和大唐国电收购,2007年两厂扩产,让县财政看到了希望: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由几千万上升到1.4亿,2009年这一数字升为2亿。

即便在全县工业“提速”之后,甘谷仍然是吃饭财政。2009年,全县财政支出12亿,除财政收入2亿多,有10亿要靠国家的转移支付。

2009年,县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发展的意见》,要在距县城6公里外的六峰镇开设300亩工业园区。

县里设想是,依托现有两个“大项目”,建设三个工业园,引来更多的企业落户。

“项目招商引资特别困难,”王禄焕说,在缺少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截至目前,六峰工业园规划1000多亩的园区只建成了300亩,签订入园意向的企业共5户,其中只有一家生产水泥包装袋的塑料企业开始试生产,其余的几家仍在建设中。

即便是先期的两个“大项目”也并非真正的招商引资,其中祁连山水泥甚至是被“抢”过来的。据王禄焕介绍,2005年,祁连山水泥与天水市秦州区签订意向性协议,计划在秦州区投产水泥生产线,消息传出,立即引起几个县争抢,其中武山县提出,落户武山,土地一分钱不要。

王禄焕从报纸上看到消息,立即建议县里争取该项目。最终县里花680万回购一处原本已卖出的矿山,无偿送给祁连山水泥,这才把该项目抢了过来。

而另一个火电项目原本是小火电,属于要关停的的企业,县委主要领导带队前往北京,在北京住了整整一个月,最终与大唐国电签订了技改扩容协议,才将项目“保了下来”。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项目”,言谈中,当地官员对项目的渴望溢于言表。而在这个县城的火车站广告牌上,出租车的车身上,欢迎投资的标语处处皆是。

迟一步,步步迟

相较于沿海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的国企改革,甘谷的企业改制整整晚了二十年。

王禄焕是这次改制的具体参与者。2001年,担任了五年乡镇企业局长的王禄焕被调往甘谷第二轻工业局,上级派给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将二轻局下属的13家县属企业全部改制。

政府没有钱,只有靠招商引资在市场上找买家。王禄焕说,“西部跟东中部客观条件不一样,东中部市场要素比较活跃,有市场能承接这么多职工,我们这边一开始从国企开刀,根本有没有那么多岗位,寻找投资方和职工安置都很困难”。

改制期间,王禄焕做的最多工作是接待上访和谈判,除了和投资方谈,还要和职工谈,最长的一次他被职工堵在办公室,从早上8点,一直“谈”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被“放行”。

迟一步,步步迟。王宾认为,思想不解放,接受新思维慢,是西部发展不快的通病。“东部发展的时候我们观望,等人家发展起来了,想要发展已经迟了。招商引资越来越难就是一个例子,以前国家有优惠政策时没抓住机会,现在想要招商,各地的政策都一样了。”

影响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原因被另一个人注意到了。2003年,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赵具安经过调研,发表《天水城乡发展的差距与统筹发展的对策》一文,指出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城市辐射功能差及国家选择性投入是城乡差距和西部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赵具安说,西部大开发初期,往往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获得的国家项目多、投入多,基础设施投入大。这一“选择性投入”使得天水这样没有资源优势的地区发展缓慢。

天水是甘肃的东大门,但长期以来,天水到宝鸡的只有一条二级公路,每到下雨,路上经常滑坡,被堵的汽车往往绵延数公里远,汽车司机有时会被堵在路上几天几夜。往西走,天水到平凉的也是一条二级公路,情况类似。

赵具安的老家在清水县农村,十年前,从村子里出来要走十里路,到乡里,然后才能坐上清水到天水的车,或者张家川到天水的过路车。春节期间,车少人挤,他只能一只脚悬空,从农村到市区,一个多小时车程,始终保持着“金鸡独立”的姿势。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仅有的一条宝天高速公路去年国庆节才开通。

冀望“关-天经济区”

在大部分当地官员眼中,“关-天经济区”或许是他们工业化的最后希望。

事实上,作为唯一一个跨省的城市,天水被纳入关天经济区得于一次“偶然机会”。

天水市发改委体改科科长裴根福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2006年以前,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口号的提出,陕西开始向国家发改委呼吁“大关中”区域经济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国家发改委提出,如果只有陕西几个城市,在省级推行就行了,如果要上国家级,必须跨区域。于是陕西将渭河上游城市、与关中联系密切的天水“顺搭”报了上去。

2006年,“关中-天水经济区”被纳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将天水及西安、宝鸡等关中城市一起纳入国家战略。

虽然在《规划》中被列为“次核心城市”,但经过天水多次向国家发改委“建议”,最终把装备制造业和特色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写入了规划。“这对天水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同样的消息振奋着马清平,“根据甘谷的定位,依托关-天经济区的整体优势,当务之急是吸引部分东部的加工业落户甘谷”。

把工业发展上去,再让工业反哺农业,同时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搞起来。如此图景,“要十年左右,2020年有望实现。”马清平语气中透着一些乐观。★

(实习生刘长欣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清平天水经济区
桃李争妍见证最美的耕耘
天水呱呱,秦州第一美食
生死一幅画
张典作品
方清平“谋害”赵振铎
超越是努力之后的水滴石穿
多姿多彩天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