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秀综合征

2010-05-14 17:16余泽民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43期
关键词:肥皂剧梅琳达多尔

余泽民

这些年,达人秀席卷世界,不仅英国、美国、中国,就在中欧小国匈牙利近来也是如火如荼,除了国际版的达人秀外,还有当地版的。

在开始的几周,两个实力雄厚的商业频道互不相让,针锋相对,都把节目设在周六晚上的黄金时段,搞得观众整晚手攥遥控器不停地换台,弄得大拇指抽筋。后来,一位颇具威望的评委山多尔在直播现场对着镜头公开发难,说匈牙利的左翼、右翼党派为了赢得大选已经把国民分成敌我两派,选秀节目就别再分了,他建议两个电视台的负责人坐下来谈谈,将播出时间错开,不再瓜分观众,而是相互带动,双方得利。

山多尔是谁?他是法学专业出身的记者、作家、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普利策奖得主,一位幽默、智睿、口无遮挡的同志名人。山多尔的呼吁立即得到响应,观众们通过各种渠道给电视台施加压力,一周之后立竿见影,两套达人秀分在周五、周六,总收视率达400万人,超过政治竞选中争得你死我活的选民人数!要知道,匈牙利全国人口只有1000万。

达人秀不仅让电视台和电信公司财源滚滚,选手们也成了媒体的摇钱树,所有的报纸、杂志、电台、网络都将焦距对准他们。访谈、报道、绯闻、照片铺天盖地,昨天还是碌碌谋生的市井人物,转眼成了经历坎坷、赚人眼泪的故事主角。今年达人秀的重大发现,是匈牙利版的“苏珊娜大婶”——梅琳达。

今年41岁的梅琳达瘦弱、羞怯、皮肤松懈、皱纹细密,在舞台上走路小心翼翼,仿佛在骨折后的恢复期。她看上去像从不离厨房的家庭妇女,但她刚一张口,就震惊四座,居然能用流利的英语唱惠特尼、席琳.迪翁,甚至芭芭拉.史翠珊的歌,很快吸引了一大批本对达人秀不感兴趣的中年观众,变成他们走出平庸生活的幻觉替身。娱记们更是不断挖掘,不断抖出小道消息,梅琳达的小女儿反对母亲参赛,梅琳达的情人出于妒忌下最后通牒,梅琳达在访谈中坦言仍爱着前夫,梅琳达愿意与情人和解……

当然,这类新闻真真假假,观众也未必全都相信。但是随着达人秀的进行,人们的情绪逐渐被悬念控制,就像演员读一个剧本,或像观众看一场电影,情节真实与否早就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进入角色。上周发生什么了?现在将要发生什么?每名观众都不知不觉地潜入自己喜欢的选手体内,从窥伺到接近,从揣测到理解,从同情到体验,最后产生了操纵的欲望,发手机短信投票,到选手网站上留言,甚至忍不住要说服周围的人也喜欢他(她),为他(她)投票——感觉就像为自己投票——因为每个人都想在这出肥皂剧里实现自己。然而,观众的操控感是虚幻的,真实的操控者是达人秀的策划者们:选手是线,观众是偶,导演和投资人是幕后的手。

记得前不久中国达人秀结束后,不少观众质问:为什么不公开投票数字?主办方解释说:这是根据国际惯例。的确,生活在布达佩斯的我可以为主办方作证,国外的选秀确实也不公开具体票数。但是为什么不呢?因为游戏规则。巴卡奇直话直说:“其实,就连我们评委也不能肯定,那位选手真是根据观众的投票结果晋级或被淘汰的。”

我认识一位当地有名的音乐人,他说达人秀就像一个“电子集中营”。电视台只关心收视率,投资者只关心即时回报,虽然跟选手们签了一大堆两三年的合同,但很少真正履行,并不关心达人们未来的发展,马上又将兴奋点转移到下一次“制造”中。在唱片业不景气的今天,制造明星要比经营明星投资更稳,来钱更快。

心理学家说,选秀不仅可以制造明星,也制造出“选秀心理综合征”。每次选秀结束,有的人因一夜成名而丧失客观的自我认知,有的人在梦醒或受挫后变得愤世嫉俗,有的人被媒体绯闻炒作得心理崩溃,有的人高度焦虑染上抑郁症……至于观众,则因节目营造的幻像而模糊了现实与虚假的界限。我认为,这种节目更大的危险,是让年轻人以为知名度就是一切。殊不知,炒作出的名人很容易被遗忘,货真价值的名人需要远离浮躁。

在网上,我看了中国达人秀的一些片段,但感觉又被中国化了。无臂的刘伟用脚弹琴确实感人,场面震撼,但问题是:达人秀的本意是什么?是从市井人中选拔有艺术天赋的人。所以,评判的最终标准应是艺术标准,而不是道德标准,我觉得评委们相当做戏的道德煽情误导了观众,结果将选拔艺术天才变成了选拔励志榜样。

社会需要励志,但这不是达人秀的目的。如果这样举办下去,势必会造成另一种不公,对像郎朗那类不具生理缺陷、没遭生存磨难的天才们的不公平。当然,对主办方讲公不公平也无所谓,终极目的是为赚钱赚收视率赚投票率,而且比肥皂剧还肥皂剧。★

(作者为小说家、翻译家,现居布达佩斯)

猜你喜欢
肥皂剧梅琳达多尔
盖茨前妻梅琳达自述:闺蜜麦肯齐教我去离婚
为什么称电视剧为肥皂剧
102岁老科学家不领薪水坚持上班
婚礼上致前男友:谢你不爱之恩
印度 圣母节
瞬息间是夜晚
粉红系男生
何为“Soap Opera”?
亿万富翁想娶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