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长到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责任

2010-05-14 17:16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42期
关键词:责任经济企业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也不断显露。“后危机”时代,原有依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能否持续?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过程中,继续依赖出口拉动将面临何等阻力?刚结束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开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方,传承发展了此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

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领域正在萌发深刻的变革,企业生存发展环境亦随之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如何践行,才能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协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促使企业社会责任内涵和外延有哪些新突破?企业如何通过社会责任进一步促使自己更好发展?

11月3日上午,由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新闻社联合指导,《中国新闻周刊》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10年最具责任感企业评选”以本次会议拉开了帷幕。

姚坚:问责产品质量与知识产权

现在,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内忧就是经济结构和经济模式所面临的瓶颈,外患则指出口行业大部分商品都处于产业链低端。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贸易额只占全球0.38%,现在则占到全球10%,这是一个巨大变化。同时,大量中国商品充斥市场,全球消费者和管理者都在注视我们,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非常挑剔的。无论欧洲还是美国都有完善的消费者投诉和检验检测系统,现在,非洲市场也开始反映中国商品质量问题。

中国在占领市场的同时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贸易反倾销、反补贴包括产品质量问题的提出,对企业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可以进一步提升国内标准、改善质量。

另一方面,最近中美、中欧经贸合作中,知识产权被提到比汇率更高的位置,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部分海外竞争对手为了市场份额,利用法律规范来保证自己既得利益,二是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与国际规范的进步相比,跟进还显滞后。

现在很多中国中小型企业处在竞争、发展起步阶段。商务部、工信部和地方政府正在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寻找产品设计来源,对于竞争带来的诉讼官司,也有公平贸易部门会支持企业应对。

总之,注重产品质量、保护知识产权不是为别人,是为了中国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

杨朝飞:企业环保必须“三步走”

目前,中国环保形势局部地区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还有一个新特点就是环境风险上升,环境事故频发,引发群体性事件增多。

面对渭南石油管道泄漏、南京化学品爆炸、大连油库大火、吉林洪水化学品威胁,毋庸讳言,很多污染源是企业造成的,是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结果。如果企业不能够妥善地处理好经济利益和外部环境成本的关系,环境污染很难根治。

例如像紫金矿业废水泄漏事件,一方面是当地埋怨,一方面却股市涨停。这件事给我们非常深刻的一个思考:政府监管在处理发展和环保方面是不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全体公民特别是股民如何加入到环保的行列?

企业积极主动做环保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态依存,指企业遵纪守法,严格履行国家发布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第二是生态优势,企业逐步认识到节能减排、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可带来经济效应,从而主动做环保;第三是生态增长,企业不仅要考虑直接的眼前经济利益,还要进入生态设计、生态营销、生态产业的发展进程。

孙翠华:应对气候变化要求超前部署

气侯变化是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中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全球应对气侯变化、排放空间受限的背景下,中国已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注重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中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千万公顷。这需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加快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现在,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面积、核电规模、水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工造林面积也是世界第一位,中国的节能目标有望完成。

目前在海外,中国产品面对出口地的低碳、环境方面的壁垒很严重。企业要有敏锐的眼光、前瞻性的思考和超前的部署,要紧密跟踪世界新技术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高度重视低碳技术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作用,制定并实施低碳技术战略和行动计划,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竞争力,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全球经济发展跟环境、低碳紧密融合。如果企业不去思考这个问题,不努力跟发展步伐相协调,产品竞争力就会降低。当然,政府也在研究怎样去鼓励企业顺应低碳潮流,为企业发展创造环境。

郭军:劳资和谐需管理新理念

从富士康跳楼、南海本田罢工追溯到通钢、林钢事件,无论国企、民企、外企、港企或台企,都出现了负面的极端劳资事例。虽不能说非常普遍,但处理不好就可能演变成一种趋向,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不是很长,因此出现这些问题也并不奇怪。

比如,我们可以从富士康的案例中发现多方面的问题。据了解,富士康员工一个月平均加班达100个小时。《劳动法》明确规定,特殊加班每天不能超过3小时,因此,富士康首先是法律执行不到位。

社会责任首先应该在法定基础上做好,但在现实中,很多企业里都存在电影《摩登时代》中的现象。

跳楼不仅是工时工资原因,最大问题还在于企业管理文化。完全沿用福特制思路,把劳动生产各个环节最简化,8小时之外自由无从谈起,在这样的“半军事化管理”下,职工还能以良好的心态来承受方方面面的压力吗?

现在很多企业都说自己最具社会责任,标志就是捐了多少善款。实际上,这只是社会责任里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公司需要在管理层和劳动者的共同参与管控下发展,这就需要更新管理理念。

李保民:将责任融入“做强做大”战略

现在很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社会责任是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内容和新任务,也是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国有企业要真正承担企业社会责任、转变发展方式,就必须把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做强做大”战略中去,企业才能够更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作用。

下一阶段,国有企业要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就需要在“十一五”改革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30~50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公司,而不是有些媒体报道的“减少到30~50家”。

所谓有较强竞争力指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优势,这是最基础的三个层次,现在的国企改制重组也是在这几方面努力。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让大家意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只有是别人不能取代的才能抗击市场冲击。

目前关于国进民退、国企垄断、收入分配等有一些说法,需要分情况理性分析。主要是由于国企大多本着“只做不说”或“多做少说”的原则,对其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贡献疏于宣传,使得社会公众对国企取得的进展和付出的艰辛不了解。

比如石油涨价引发社会对央企垄断的抱怨,就是因为公众对开发成本、市场供应形势了解不多。价格问题需要在监管层面下功夫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而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要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刘选国:公益组织须增加透明度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普及,慈善机构自身也处于快速发展期。此时,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慈善组织透明度、公开性,提高公信力,是慈善机构共同面临的问题。

所以,近些年来,一些大型的慈善机构都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主动地通过媒体或者自己的网站来增强透明度。我们就为增加透明度,聘请了社会监督巡视员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定期向社会进行公示。

慈善机构只有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公信力才会越来越高。公益慈善组织应该以增强透明度的方式,更好地参与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成为一支积极推动力量。★

猜你喜欢
责任经济企业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2018上海企业100强
谁的责任
责任(四)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