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古城区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

2010-05-16 03:07浦晓岚
卫生软科学 2010年5期
关键词:古城区农村妇女育龄妇女

浦晓岚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妇幼保健院,云南 丽江 674100)

艾滋病在国内快速蔓延传播,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从局部地区向全国各个省区传播,云南省作为艾滋病的重灾区,近几年来全省各地艾滋病防治专业组织及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而在尚无有效的艾滋病疫苗及缺乏治愈方法的情况下,健康教育被誉为艾滋病防治最有效的疫苗[1]。在第四轮全球基金中英项目及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支持下,古城区妇幼保健院开展了大量的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增强应对艾滋病在育龄妇女中蔓延和扩散的能力。对古城区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进行调查,旨在分析和探讨近年来的工作成效,为后续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6月~12月期间到古城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包括看病、产前检查、终止妊娠)的所有育龄妇女。

1.2 方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采用自愿、不记名方式回答,防止被调查者在回答时主观猜测,增强结果的客观性。调查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询问方式,当场发卷,当场填完收回,问卷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

2 结果

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被调查的1134人中,城镇妇女有396人,农村妇女有738人,小学程度及以下有150人,初中文化程度有468人,高中及以上516人(大专及以上仅15人归入高中及以上人群组)。

2.2 育龄妇女艾滋病知晓情况

1134人中,有94.17%的人听说过艾滋病,91%的人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严重传染病以及艾滋病可以预防,对艾滋病的三大传播途径知晓率相对较高,依次为血液传播 94.17%、性传播 93.12%、母婴传播 88.88%。与艾滋病传播途径相比较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及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知晓率较低,“不去街头游医拔牙可预防艾滋病”、“不共用剃须刀、指甲刀可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为 74.07%、69.31%,“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的知晓率为44.44%(见表1)。

对城乡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除“不共用剃须刀、指甲刀可预防艾滋病”“不去街头游医拔牙可预防艾滋病”两项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妇女的艾滋病及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见表1)。

表1 古城区城乡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2.3 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妇女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妇女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较低(见表2)。

表2 古城区不同文化程度育龄妇女艾滋病知晓情况比较

3 讨论

古城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藉文献,是一个高品位多功能的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口逐渐增多,自1990年首次在吸毒人群中检出HIV感染者,至2009年12月累计检出HIV感染者204例,其中女性54例,并且女性感染者逐年增多,以往的文献资料显示妇女比男性更易感染 HIV病毒[2],可见妇幼保健部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任务坚巨。本次调查显示,古城区有94.17%的育龄妇女听说过艾滋病,提示近几年来全区范围内开展的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 5.83%的育龄妇女未听说过艾滋病。古城区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的认识比较肤浅,对日常生活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艾滋病知识的缺乏,是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主要原因,故应加大对艾滋病防治的宣传力度,强化非传播途径的宣传。让100%的育龄妇女知晓艾滋病是一种严重传染病,目前不能治愈,只有通过改变高危行为来预防。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及文化程度低的育龄妇女对艾滋病知识及相关高危行为的知晓率均低于城市及文化程度高的人群。今后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农村及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农村妇女文化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古城区农村妇女大多为少数民族,对精简的宣传画、宣传广告不能理解,加上农村卫生知识缺乏,造成她们对性病、艾滋病知识缺乏深入了解。目前我国疫情主要发生在农村和经济落后的地方[3],所以要充分重视农村妇女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为农村妇女提供一些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诗歌、图片的宣传栏等;另外要充分重视村级妇幼保健员在村民卫生知识传播中的作用,村级妇幼保健员一般都是当地人,懂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与农村妇女容易沟通,应先对她们进行定期的多次培训,让她们充分掌握艾滋病及相关高危行为的防治知识,把她们作为农村艾滋病知识宣传的窗口或宣传员。宣传内容上,首先要让广大育龄妇女了解艾滋病,知道通过改变不良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再把重点放在日常生活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的宣传上。宣传形式应立足于城乡妇女普遍喜爱的大众传媒体—电视。艾滋病科普片、宣传广告应在本地电视台定期播放,能够配上少数民族语言则效果更好。定期发放艾滋病知识读本,各个村卫生室张贴宣传画,做到防治艾滋病知识进入社区、进入家庭。

[1]尹利军,樊红光,尹晓静.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47.

[2]龚双燕,沈丽文.农村妇女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态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2):4534.

[3]王 宁.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的形势与面临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9):291-293.

猜你喜欢
古城区农村妇女育龄妇女
苏州古城区交通拥堵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扶贫车间+儿童之家 助力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增收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浅析古城区七河镇红心猕猴桃的栽培种植技术
积极治理丽江市古城区农业面源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2007:义务教育学杂费也免了
已婚育龄妇女妇科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西安地区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研究
活氧水联合微波治疗育龄妇女阴道炎的临床观察
白银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普查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