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测算及实证

2010-05-18 08:04李志平刘世奎
统计与决策 2010年11期
关键词:测算拉力湖北

李志平,刘世奎

(1.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0;2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政策法规处,武汉 430071)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无论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宜和必须转变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 “调结构促转型”定位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基本路径。但是历史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总是带来波动、艰难和痛苦,因为一旦转变失败,新增成本和落后霸权则可能沉淀为发展的负担和阻力,使一个地区不得不在较长时间“负重爬坡”。另外,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转变模式,可以拿来就用,因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地区促进和阻止转变的力量存在显著的差异,进而使得转变的步骤、阶段、规律性各具特色。本文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构建了一个评估体系,进而对湖北经济发展转变的动力进行测算,并对30年来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力进行了测算。

1 测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估和测算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基于社会生产函数分析投入结构及其与产出的关系,来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测算,相应的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能源产出率、投资产出率等指标体系(顾军等,2005;王立山等,2008);二是基于系统论方法,构建评估体系 (刘淑茹等,2004)。

基于生产函数来测度转变,具有高精确性和完备性的特点,指标体系的之间的逻辑性强,并且均能保证每一个指标及其测算结果具有明确的经济学含义,但它过于严格的假设条件,常常使研究者们不得不对经济现象进行近似化处理,从而反过来也减少了评估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以常用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例,该函数形式的成立是建立在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不变和技术随时间的变化率稳定的基础之上,但是如果在测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提前做出类似“要素的产出弹性和技术变化率不变”这样的假定,则等于假设了经济发展方式是均衡运行,那么,评估和测算就不可能也无必要进行。另外,基于系统论构建的评估体系,可以较好地克服生活函数形式上的限制,但是从系统的角度或者综合评估的角度,指标的完备性和指标的经济学含义却一般难以保证,并且经常因为测算目的和测算指标的选取不同而导致评估和测算的结果难以比较,导致评估体系的可重复性相对较弱。

但是,转变总是在内外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因此,可以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看作是一个在内外动力推动下的运动过程,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评估和测算。另外,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构建评估指标体系还具有良好的性质:一是完备性好,在所有影响转变的力量中,只要是造成现有的生产方式运行困难和效率下降的因素就是推力,其它就认为是拉力,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可以涵盖所有影响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因素;二是可以对转变速度和加速度进行分析,如果推力和拉力都比较小,可以认为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比较小,转变缓慢,相反,如果两种的数值都比较大,则可以认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加速变化;三是可以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进而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启示。

2 测算模型构建

2.1 模型

从理论上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评估模型或者算法,主要包括算术加权平均法和几何加权平均法两种。由于直接使用几何加权平均法存在指标间得分敏感性问题,而且实际使用方法常常在几何平均数两边取对数的方法,转化为算术加权平均的形式,故本文使用算术加权平均方法进行评估模型的设计,模型包括拉力和推力两个方程:

(1)拉力模型

PL=ΣθiTi

其中,PL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拉力测算值,θi是第i个拉力测算指标的权重,而Ti则表示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个拉力指标的测算值。

(2)推力模型

PS=ΣωiSi

其中,PL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拉力测算值,ωi是第i个推力测算指标的权重,而Si则表示标准化处理后的第i个推力指标测算值。

2.2 指标体系选择

2.2.1 推力指标

基于湖北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这个历史条件,本文从湖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失衡中选择出六种失衡。第一是国内外经济的失衡,是从“外向度不够”的方面进行显示,选择指标是“出口值占GDP的比重”和“出口值占国内零售商品总额的比重”,前者表示外向经济对湖北经济的推动力量,后者是国内外两种市场的相对比例;第二是产业结构的失衡,产业选择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失衡和轻重工业之间的失衡两个方面,前者选择的指标是“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比例与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例倍数”、“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比例与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例倍数”,这两个指标均以中国发展为参照系的结构变化;第三是区域结构失衡,主要从城乡差距和武汉市的“一城独大”两个方面进行显示,前者选择“城市人均纯收入是农村的倍数”,后者选择的是“武汉市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湖北省相应指标的倍数”和“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占湖北相应资本的倍数”;第四是国有和民营经济的失衡,是从湖北的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的维度进行考虑的,选择指标是“民营经济的工业总产值与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比例”和“民营经济的投资占湖北省总投资的比重”;第五是资源环境的失衡,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的角度进行显示的,选择指标是“湖北能源的缺口率”和“每万元GDP的三废排放总量”;第六是生产方式的失衡,是从粗放生产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选择的指标仍然放在全国的背景下进行,它们是“劳动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与GDP占全国的比例之倍数”和“资本投入占的比例与GDP占全国的比例之倍数”。这六种失衡的度量指标,除了国内外失衡方面的指标外,都是正指标(详见表1)。

表1 基于转变动力视角下的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测算指标体系

2.2.2 拉力指标

除了推力之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量还有拉力。拉力是对新生力量的培育,进而随着新生力量的逐渐增强使得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拉动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鉴于此,本文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科研投入两个指标,因为高新技术产业被公认为是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关键,而科研投入的增加而不是仅仅增加固定资本和劳动投入,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应有之意。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产值的利税率与工业相关指标的比例”来显示高新技术产业的拉动作用,而选择“科技经费的筹资额占湖北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来表示投资层面上,科技要素在社会投资中的相对重要性。显然这两个指标都是正指标,它们的数据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拉力越强。

2.3 指标权重

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比如直接赋权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评议法等等。由于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复杂,不便于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决策者进行可重复性检验,而直接赋权法又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测算结果的信度和效度难以把握,专家评议法往往是从过度侧重理论思考,而对实践考虑相对不足,所以本文确定权重选择的是将直接赋权和专家评议相互结合的方法,具体而言,首先,选择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专家6人,选择在学校和科研单位工作的专家11人,选择在企业工作的专家3人,共20人,从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三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对拉力的两个方面和推力的六个方面分别从高到低排序,然后分别对将序数加总,分别被相应的拉力总数(等于3×20)或者推力总数(等于21×20)相除,并取整后得到二级指标的权重,然后将二级指标平均分配到三级指标上,得到三级指标的权重(详见表 1)。

2.4 指标的归一化

指标的归一化处理是把所有的指标都转化为无量纲的数值,便于指标在量纲上、数量级上以及变化趋势上趋于一致,本文做了进一步的处理,就是把所有的指标都归一为0~1之间的数值,方便在不同时间点上进行推力和拉力的比较。归一化的计算方法为:

(1)正指标

Zi=(Mi—MinMj)/(MaxMj—MinMj)

其中,Zi是第i个指标归一后的测算值,而Mi是第i个指标归一前的测算值,而MinMj和MaxMj分别表示在Z这个方面中的最大和最小测算值。

(2)负指标

Zi=1-(Mi—MinMj)/(MaxMj—MinMj)

其中,Zi、MinMj、MaxMj与正指标的含义相同。

3 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力的测算实例与启示

根据 《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和 《崛起之路——湖北辉煌60年》的数据,本文采用表1的指标体系,对湖北改革开放30年间从转变动力的角度进行测算,得到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湖北30年的转变动力的整体趋势,从拉力看,湖北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拉力存在逐步减少的趋势,而同时推力却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这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推力,即失衡影响下的被迫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力量。

从时间段上看,在1978~1982年间,湖北的拉力和推力指标均处于相对高位运行,而拉力处于30年来的较高水平,这是因为市场化的改革开放使得原来固化的城乡经济失衡和工农业失衡得以部分缓解,所以经济失衡的推力和改革开放导致的市场拉力同时推动当时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了1982~1992年间,这是湖北经济运行中最平稳的一段时间,推力指标处于30年间的最低水平,此时拉力虽有下降,但是也呈现相对平稳形态。这显示,当时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和“进厂不离村”的农村工业化缩短了城乡、工农、区域等失衡导致的推力力量,但是他们与城市工业争夺资源和生产粗放也减少了拉力力量。在1996~2001年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湖北的拉力迅速拉高,而推力也随之放大,发展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良机,这与湖北乡镇企业的衰落,相当数量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乡镇企业的倒闭、兼并有关,因为它们的倒闭和被兼并等于反向增加了社会生产的技术含量,从而凸显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但是短短的5年之后,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单位产值的利税水平同一般工业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已经消失,使得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力跌入一个极低的水平。而在2001~2008年间,在缺少创新研发或者科研资源等拉力作用下,湖北经济发展方式便开始依靠政府投资驱动,去拼资源、拼要素,以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进一步导致其经济结构的失衡,形成越来越大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力。从这个结果上看,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较好地吻合了湖北发展的实际,并暗示当前的湖北是典型的经济失衡型发展方式。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在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其利润能力,提升转变拉力的同时,必须充分经济失衡导致的推力因素,在应急和谋远中找到平衡,大力推进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蔡嵘.创新型城市评价方法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9.(18).

[2]顾军等.对常州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估与思考[J].常州社会科学,2005,(3).

[3]刘淑茹等.陕西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量化综合评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4]王立山.江苏省煤炭生产增长方式评估及发展建议[J].煤炭经济研究,2008,(1).

[5]张英辉.科技园区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9).

猜你喜欢
测算拉力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自不量力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跟踪导练(三)(3)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输电线路附着物测算系统测算功能模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