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是一篇散文

2010-05-27 05:28张一璠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 2010年6期
关键词:学术散文大学

张一璠

一次,一位著名的小品演员到北大来给大学生们讲小品表演艺术。他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茅台酒是国酒,红塔山是国烟,北大是国校。”虽然庄严中多了几分调侃的感觉,但认为“北大是国校”也并不缺少依据。而在我看来北大是一篇散文。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它既有如张中行先生所说的“散漫的一面”,又有那种“严正的一面”。我曾在北大進修一年,那一年里,我用探求的目光。自以为认真地、情趣盎然地阅读了这篇散文,这让我感到永远的幸运。

记得是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季羡林先生的《中印文化交流》学术讲座在北大电教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我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去了。只见报告厅两侧的窗台上都坐满了人,通道上也是水泄不通。时已87岁高龄的季老身着白色上衣,身板硬朗,虽说主持人有“季老今天感冒未痊愈”的声明在前,但老人讲起问题来声音却是那样沉稳清晰。我在自己的《学术报告札记》上几乎是一字不漏地记了下来。报告结束,我和坐在旁边的两位听众闲聊,得知他们是北京市某公司的,彼此相视而笑,握手而别。

我的一位朋友说过:“北大的空气都是养人的。”如果这“空气”是指那浓厚的学术氛围,就肯定是“不幸而言中”。要证明这一点,你只需要时时留心那块有名的“三角地”就足够了。我在阅读北大这篇散文的时候,总是把“三角地”视为一个精彩的片段,我和同室的安徽大学王荣科教授就常去那里捕捉信息,唯恐漏掉了一条于自己的研究有价值的信息,唯恐失掉了一次听取学术报告的机会。我们之所以如此看重这块“风水宝地”,是因为它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信息博览中心”,诸如各种学术活动的海报,考研信息、社团活动,乃至房屋寻租、湘西毛家酒店开张等等,真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甚至随意性,是其他高校所少有的。它构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校园景观,时时牵引着燕园里匆忙来去的人们的注意力。

北大校园内有两多:一是路多;二是“园”多。路,均冠以嘉名,什么五四路、求知路、民主路等等;“园”,如燕南园、朗润园、中关园等等。你要认识北大,这些“路”和“园”是万万忽视不得的,就在这些路上,说不定与你默默交臂而过的,很可能就是科学和学术上的巨人。

比如,在临湖路上,我就亲见王选院士常在路边的树阴里练太极拳,见的次数多了,彼此点头,微笑,算是一种交流与对话。还有大头、秃顶的,行走迟缓的,手里总是提一个过时的布袋子的钱理群教授,你总能在西校门一带的道路上看到他。他那圆滚滚的肚皮里是不是装着如东坡居士那样的“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这是无法猜测的,而作为一位著名教授的他,对教育这件事充满激情,说了很多发人深省的意见,倒是令我深深敬佩。至于那些“园”,无疑是腾蛟起凤之区,是产生精神、思想,诞生学术的地方,有时还能成为我们判别北大学者与非北大学者的一个极好的标志:如他们都有在自己的文章末尾附上“于××园”之类字样的习惯,如果我们以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也许还有话可说。

北大一年,我常去的地方有三处,一是享有“亚洲第一”美誉的北大图书馆:二是中文系办公室:三是名师住地。在我看来,这些正是北大的精华部分。我每次走进图书馆,都有一种莫名的激动。在这里,我似乎站在了“书山”之巅,披襟壮怀,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在这里,我似乎泛舟“学海”,沧溟空阔,短发萧疏,扣舷独啸。在中文系的办公室,我可以在其公布栏里随心所欲地选取我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去认真阅读办公室的《课程表》。这里的所谓“阅读”,就是看一个学期,或一段时间内,有哪些老师开课,开的是什么课。发现有知名教授,耳目一新的好题目,我总是特别的留心,或者干脆记录在我自备的笔记本上。有时真有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觉。在我的个人经验中,一所学校的《课程表》具有如此阅读价值的,实不多见。

我曾这样发问:何谓北大?以往我们在书上、报上读到的名人,大多能在这里见到。这就是北大。

我曾端着哲学家的腔调说过:“有的时候。时髦的缺憾与过时的优点,会具有同样的美丽。”北大也是这样。

我不止一次地注意到人们对“北大精神”的关注,或日对一个学校的精神的追问,没有比北大人更强烈、更持久。这是因为北大在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本乎此,有人曾发出过这样的声音:关注北大,关注中国。

选自作者博客解读!

无需呼吁,北大是绝对不会被忽视的。然而。何谓北大,却是见仁见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北大比作“一篇散文”,原因是它既有散漫的一面,也有严正的一面。的确,北大各种各样的讲座、它的三角地以及著名的“一塌(塔)胡(湖)涂(图书馆)”等等,都让学子们无限向往。

但是,我以为,真正能够反映北大精神的,还应该是人。如文章提及的季羡林、钱理群、王选,只淡淡几笔,却让人印象深刻。

手头有一本《北大往事》,是为庆祝北大校庆110周年出版的。书中收集了北大上世纪70、80、90年代三代学子对母校的回忆。在那些深情的回忆中,旧人旧事在书中鲜活,而真正的北大精神也在其中清晰起来,青春的热血和生命的激情应该是大学的底色吧?书中有作者提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及“小平您好”两个著名的口号的出炉,在我看来,这就是北大精神的必然产品。”

主持人语: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上述的三所真正的大学背后,都有两份光辉灿烂的名单,一份是名师泰斗。一份是成功学子。两份名单放在一起,就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能品出什么是真正的大学。

记得几年前,国内各大学纷纷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园区建设热潮中,一场波澜壮阔的圈地和建楼的比赛在各高校间展开。一位教育界的专家不无忧虑地对笔者谈起大学里“大师”与“大楼”何者重要的问题。其实,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时就有那么多的校长、专家们看不透这个问题。现在,不少大学陷入了为大楼买单的烦恼中,我们就更加留恋飘荡在岳麓山上的琅琅书声了。

猜你喜欢
学术散文大学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至善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