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日美中“战略三角”关系

2010-05-30 06:27李润泽
南风窗 2010年6期
关键词:南风窗对华政策日本

李润泽

对日本而言,“日美同盟”是日本国民全体的选择,将其理解为自民党政权的决策进行“改革”绝非明智之举,而中美接近其实表明日本1972年以来的对华政策取得了成功。

2010年伊始,中美关系龃龉不断,日美关系渐行渐远,中日关系也是外松内紧,中美日这一亚太地区影响力最大、最具现实意义的三角关系,将向何处去?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新政治版图呢?2月5日,笔者在庆应大学法学部部长室中,约见了日本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国分良成,就三国关系的动向及日本对外政策的特点等进行了简要采访。

断言“中美博弈”,为时尚早

《南风窗》:您如何解读近日中美间发生的一系列摩擦呢?

国分良成:这些问题虽然集中发生在同一时期,但并不具有战略上的内在关联,本质上是奥巴马基于国内政治形势采取的个别举措。“中美关系因此进入大博弈时代”的说法,为时尚早。

谷歌问题基本上属于民间商业行为,对台军售主要是想缓解美国议会内鹰派压力,以及谋求商业利益。此次售台武器并没有超越“自主防卫”的范畴,最新锐装备也未列入其中。由此可见,奥巴马无意对目前稳定的中美关系做大幅调整。64亿美元的庞大军售,更多体现出他希望为国内产业界谋求利益的焦急心态。

关于会见达赖喇嘛,我觉得更像是美国政府的一种仪式。历届美国总统都做过同样的选择。此次会见,不应解读为奥巴马政权改变“对华重视”立场的信号。会见时间被安排在台湾军购之后的微妙时期,中国方面的确有理由感到困惑。不过,中美首脑可能于5月到7月间举行战略对话,奥巴马2月份会见达赖喇嘛恐怕也是有意避开胡锦涛主席访美这一敏感时期。

《南风窗》:那么,中美关系是否会因此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呢?

国分良成:中美关系是否会因此出现重大调整,取决于中国方面的态度。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在中美关系上也处于更加有利的形势。但这次军售前后,中国政府表现得比较冷静和克制,抗议也不比以往更强烈。究其原因,过度反应、将局部问题升级,有违“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同时,中国政府敏感地意识到了奥巴马试图利用改变对华政策来“安内”和获取经济利益,因此给了他一个缓冲机会。

但是,中国国内的鹰派则把以上问题看作美方的挑衅,上升到战略层面分析。这些声音以何种形式影响中国政府今后的态度,值得关注。

新政权对美渐行渐远,对华乏善可陈

《南风窗》:1月末《日本产经新闻》的舆论调查显示,67%的人对目前的日美关系感到不安。民主党进行的对美关系调整。您如何评价呢?

国分良成:民主党的外交政策基本可以概括为“重视亚洲”和“平等的日美同盟”两个方面,两项都乏善可陈。前者停留在政治理念层面,尚未出台具体方案。对外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后者,也就是与美国的“平等同盟关系”上。

鸠山首相上任以来连续在《日美地位协定》修改、普天间基地搬迁等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政策调整,这些举措我认为有待商榷。“平等的同盟关系”固然重要,但不应等同于“脱美”。日本国内有观点认为中国在未来可代替美国扮演日本的盟友角色,但现实是日中之间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盟友关系短期内难以实现。在此情况下削弱日美同盟显然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而且,民主党目前的对美政策中缺少明确的、具体的战略目标,政策内容的制定更多出于对国内政治因素的考量,这一点很让人担忧。以《日美安保条约》为基础的“日美同盟”是日本国民全体基于当时历史条件所作的国家选择,将其理解为自民党政权的决策进行“改革”绝非明智之举。如果同盟关系的主干发生动摇,日本外交前景堪忧。

另外,《日美安保条约》在防范日本重走军国主义之路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避免中国军事力量急速增强引发东亚军备竞赛的作用。如果“日美安保”发生动摇,那势必影响到东亚地区的安保平衡,这恐怕也是中国国内希望尽快实现“国际化”的人士所不愿意看到的吧?

《南风窗》:鸠山首相提倡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您觉得有实现的可能性吗?

国分良成:“共同体”一言以蔽之就是消除国界,包括统一货币、移民自由等。而目前亚洲地区的现实情况却与构想相差甚远。国力单薄的亚洲各国在全球化浪潮之下纷纷着手强化主权和保护本国经济,消除国界谈何容易。

况且,东亚共同体构想从提出伊始就受到美国的猜疑,这种形势下日本政府继续热衷于宣扬理念只能加深与美国的隔阂。中国对“构想”也采取了非常谨慎的观望态度,原因恐怕也是担心推动区域合作产生的利益、矛盾相互交错,“不利中美战略平衡”吧。

中、美接近是日本对华政策的成功

《南风窗》:与日美关系疏远形成对比的是中美在去年迅速接近,日本对此是否存在危机感呢?

国分良成:中美两国在战略利益层面形成“共生”和“互需”的平衡,这其实是非常符合日本利益的。

日中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的对华政策始终围绕着一个主线,那就是促进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即实现“国际化”。ODA和日元贷款都是这一思路的具体表现。但是,单靠日本一国之力无法制御中国,因此日本在“日美同盟”的框架下与美国共同展开了对华外交。一个纳入国际政治体系、开放稳定的中国,同时符合日美中三国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接近其实表明日本1972年以来的对华政策取得了成功,值得庆贺。

但问题是,迅速崛起的中国与日本出现了力量逆转,这导致日本的国际地位逐渐下降。加之日本政府的对美、对华政策出现了不平衡,这的确让日本国内感到了危机。如何面对一个强大的中国,不仅是外交领域的课题,更是关系到国民心理的“心病”。

《南风窗》:作为日本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国分良成:日中外交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两国的双赢,决不是对抗。要达到双赢的目的,就必须把日中关系纳入“日美中三角关系”中,从多边视角观察。对于日本而言,建立日美、日中的平衡关系,这一战略至关重要。

日本通过保持对华、对美的外交平衡重新确立在东亚地区的位置,同时寻求对华政策的新着眼点。而中国则在三国关系的制约和引导下继续继承“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路线,逐步健全大国意识,避免国内民族情绪的迅速抬头。这同时符合日本、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利益。“日美中战略三角关系”意义重大,但目前,“日美同盟”仍是日本外交不可动摇的基本主轴,必须在这一前提下拉近与中国的距离。

海洋权益之争,或成中日间焦点

《南风窗》:您如何评价民主党政权5个月来的对华政策呢?

国分良成:民主党的对华政策基础是“战略互惠关系”。总体来说,无论在历史认识、靖国神社问题上,还是在东亚地区的共

同利益方面,鸠山政府都表现出了比自民党更怀柔的“对华重视”姿态。对中国而言,民主党政权应该“更好相处”。

但是,日中间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两国关系基本处于稳定形势下时,突发事件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1月末,日中共同历史研究委员会提交最终报告,中国政府和媒体没有进行大幅报道,采取了谨慎态度。这恐怕是中方汲取了多年来“日中口水战”的教训。

我个人认为,日中间今后最有必要关注的是包括领土(海)争议在内的海洋权益问题。例如东海的油气田开发,这类现实利益冲突今后将长期存在,对日中关系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台海问题。加强海事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是解决方法之一。如果可能,制定出应对海事突发事件的双边、多边条约也是长久之计。

此外,少数民族和人权问题也是日中间的不稳定因素。民主党的不少政治家对中国少数民族政策持有异议,当然日本的表达方式会更委婉,不会像美国一样直接会见达赖喇嘛。鸠山政府如何处理这部分来自政府内部的声音,值得关注。

“开放,民生”,中国发展关键词

《南风窗》:作为日本的中国问题专家,您认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发展最需要注意什么?

国分良成:中国今后发展的关键词是“国际化”,成为健全的、负责任的国际大国。要完成这一目标,首先须继续提升经济、社会的开放度和透明度,藉此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这方面日本的教训值得深省。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官僚主导型体制之下。“官商谈合”和行业内的暗箱操作导致国内市场缺乏自由竞争,开放度裹足不前。日本最终未能实现彻底的国际化,经济陷入低迷。如果当年日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取胜大举进军日本市场的话,或许今天日本经济的开放程度会更高些。

第二是制定“民生”优先的发展政策。前苏联最终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国家财富用于军事力量的发展,忽视国民生活,中国应当从中吸取教训。同样以日本现状为例,国民不断要求国家提高社会福利,但却不能容忍政府提高消费税,尽管日本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的比率在各大发达国家中最低。结果政府债台高筑还得硬着头皮苦撑下去,时至今日实现“福利国家”的目标仍然遥遥无期。中国在这个方面的问题更加复杂和严重,应及早制定出明确的“民生”目标。

第三是确立“后富强时代”的国家目标。中国的国家目标是“实现现代化”,比较笼统。作为国际大国,中国有义务向国际社会提供一个本国发展的全景概览,这样可以消除外界的不安和猜疑。不久的将来,中国作为G2之一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明确的国家目标非常重要。

中美首脑可能于5月到7月间举行战略对话,奥巴马2月份会见达赖喇嘛恐怕也是有意避开胡锦涛主席访美这一敏感时期。

猜你喜欢
南风窗对华政策日本
《南风窗》新媒体营收激增原因分析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美国对华政策中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考量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早期苏联对华政策的偏颇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南风窗》 强化教育公平
《南风窗》等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