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与江湖

2010-05-30 08:09邓晓芒
南风窗 2010年21期
关键词:学界科学知识江湖

邓晓芒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肖传国花10万元雇凶“教训”方舟子一事近期令国人大感惊异,人们纷纷谴责肖某人身为国家顶尖级科学家,竞能干出这等下三滥的卑鄙勾当来,实属道德败坏之极;还有人劝肖某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令人捧腹。

其实高层次的精英人士偶尔干出人所不齿的事来,在这个世界上本也并不稀罕,如莱某大主教性侵犯幼童,某某总统的第三者绯闻,这些事都属于人性的劣根性,与当事者是不是精英无关。至于台湾“立法委员”会场斗殴、打群架,则恐怕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来自下层,一帮下层社会的代表采取他们自己惯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倒也不足为奇。然而,为什么一位如此资深的学者、院士候选人,做什么不好,非要采取这样一种街头小混混的报复手段?而且,即使方某人断了他的院士路,他不是还有多项耀眼的头衔光环绕身,高居于一般大众之上吗?谁敢瞧不起他半点?犯得着一锤子自毁前程?这下可好,“小不忍则乱大谋”,一辈子的名节全完了,自己还要进监牢。想出这种馊主意来,这人不是脑子进了水,就是板砖拍昏了头。

我倒并不想从道德上来指責肖某人的行为,这种指责已经太苍白了。当今学界,在道德上没有污点的能有几人?何况就是国外的科学家,哪怕是顶尖级的,要找一个道德上完美无缺的恐怕也难。我们常听到历史上的某某著名科学家把他人成果据为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利用手中权力横行霸道、压制后进提拔亲信等等,偏执、狭隘、嫉妒、虚伪,往往和天才并存,有些冤案甚至要几百年后才翻过来。

但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个科学家雇人半夜三更用辣椒水和大锤来对付学术道路上的宿敌的。我想,即使他们l心里面想要这样做,实际上也做不出来,因为他们不屑。这就像农村里两个泼妇吵架,一方可以把大粪泼到另一方家门口,而两户体面人家即使有万般怨仇,也决不会这样做一样。至于学者之间的交往,凭的是学术语言和学术实力,要想招摇撞骗也得采取文雅的方式、貌似学术的方式,动粗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会砸锅。即使这次肖某人的行为没有被发现,这种报复手段对他本人的学术地位也没有半点好处,还要花掉10万元的“摆平费”(当然可以从科研经费中报销)。为什么一个在学术上那么有办法的人,一遇到这种事就只能想出如此令人不齿的“办法”来?

只有一个解释,这就是肖某人的头脑里,根本就没有把自己所从事的学术生涯当作一种高贵的精神活动,他是当作江湖在“混”。混江湖的人,看重的是“名头”;但为了一个名头,是不择手段、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肖某人从中国混到美国,又从美国混了回来,如今混到了国家科技精英的层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奖项一等奖常常空缺),但就其内心来说,实在没有半点精英意识。他可能从来没有把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视为比两个菜贩抢地盘更高超一些的事业,我们的教育从小也没有教过他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只告诉他,一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要做赢家;二是科学知识是报效国家的工具,必须学好。而一当“报效国家”的理想被虚化,科学知识就只有成为与人斗狠争输赢、混江湖的工具了。-而到了在江湖上混得不如意时,那就随时可以选择另外更称手的工具,如黑社会惯用的锤子铁棍之类,不管怎样,只要能够赢,就可以“笑傲江湖”了。

原来,中国的学界,争的只是一口“气”,看谁能够在江湖上笑到最后。比如说,你让我当不成院士,我就让你成为残废,这就两下扯平了,可能我还赚了一点。这类学者看待人生是如此混沌一体,高低不分,缺乏为学之人对学问本身应有的高贵意识。我们不能要求做学问的人个个都是道德君子,但我们有理由要求他对待学问本身要有不同于贩夫走卒的眼光,更要有不同于混江湖的眼光。

猜你喜欢
学界科学知识江湖
蜗牛看牙医
学界亮点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爱的江湖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相忘于江湖
相忘于江湖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