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联:残缺的民国风采

2010-05-30 13:56
南风窗 2010年25期
关键词:港人章太炎文采

陶 杰

中国人的丧礼,其实“去中国化”已久,献花、燃点烛光之举,接近西方的仪式,本来只有致送挽联,是对中国文化的保留,可惜中文水平一落千丈,中国人灵堂的挽联绝迹已久,只千篇一律,皆“沉痛悼念××同志”之类,挽联没有了,生前八股词汇,死后也官样文章。

挽联是中国对联文化,除贴于庙宇梁柱之外的另一支。对联把单一方块字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中文的妙处,但以文字游戏居多,又因为喜庆,尤其俗套:新春写的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店铺开张必然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滚滚达三江”;只有挽联,为死者生平作结,旨关生死,境界在喜庆与功利之上,其中又有致送人与死者独有的情感寄托,讲究情谊与文采并重,堪称中国文化最精深的一个细节。

挽联大致兴于清末民初,是时代的产物,斯时新旧变替,晚清皇帝权势日渐衰落,再也不复什么“乾纲独断”,许多士大失与洋人亲身打过交道,见识过世界,不像以前那样僵化,自碱意识逐渐抬头。若有迭官身故,除了皇帝赐的谥号,同僚之间致送挽联,很个人化。

晚清官场,最轰动是曾国藩的丧礼。曾国藩打败太平军,克复江山,主持中兴,是清朝的再世功臣,门下弟子,几乎清一色身居要职,堪称整个中国第一要人。曾国藩死后,各方吊唁,只从挽联的内容,也能解读出当时的政局。譬如李鸿章写:“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文采擎养比起曾差得远,但这副挽联,上联写自已,下联写死者,行文工整,身份得当,是当时的典范之作,但其中的关键,是李鸿章的自称“门生长”,关系亲近,在满眼挽联之中,显得格外突出,明指自已是继承曾国藩衣钵的大弟子,曾国藩死后,理所当然应该由他来主持大局。但即使如此,到底也不能忘形。结尾以“旷代难逢天下才”,赞颂曾国藩才学卓越,无人能及,包括他自己在内,是士大夫的品格。

民国以后,社会风气自由,一度有如法国大革命之后,贵族的文化流入民间,不止士大夫,但凡读过点书,都写挽联悼念,女明星阮玲玉自杀,上海为之举行公祭,其中也有一副挽联,据说出自她的闺中好友:“人言可畏,处境堪悲,是非无定评,投井下石逞私愤,姐若不死,对此恶浊世界,何以为生;世论尚存,公道来泯,哭声震远近,队空巷瞻遗容,灵而有知,睹兹热烈感情,能勿伤心。”虽然文白夹杂,称不上典雅,但不造作,不賣弄,句句发自肺腑,今天的人中文再不济,也能明白大概。

献挽联是在生的人对死者表迭心意,当然首重情义,其中或有多少不为,队道的恩怨,因此除了讲究平反对使,最重典故。典故的妙处,尽在含蓄深沉,外人看见的是表面文章,只有知情的人才能解读。

章太炎负有“国学大师”之名,言行激狂。时称“章疯子”,但又很有江湖地位,上海黑社会的老大杜月笪的名字,何其雅致,据说就是杜月笙登门拜访,章太炎亲自拟的。章太炎骂人出名,曾写寿联骂蕊禧太后,入了民国之后,更加肆_无忌惮,孙中山在南京主持追悼会,章太炎写了一副挽联骂尽革命党:“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虎踞龙蟠,古人之虚言。”

“群盗”,骂的自然是当时在生的革命党,指他们鼠窃狗偷,对不起死去的先烈,称之“死者不瞑目”。“此地”指的是南京,据说是刘备目睹南京的山势地形,称“钟山龙盘,石头虎琚,此帝王之宅”。虎踞龙盘,专门用来形容南京,结语的意思是南京现为一班“盗贼”所据,没有什么了不起。虽然无“挽”可言,但字字精警,对仗贴切,有如一气呵成,到底是大师手笔。

今年8月,香港旅行困在菲律宾马尼拉遭绑匪劫持,菲警救人不力,导致8名港人J渗死乱枪之下,死者的遗体运回香港,公开祭奠,灵堂里有一副挽联:“天地不容,恨菲国劣警残兵;人间有情,思廷骏港人骄傲。”结果由于怕开罪菲律嘉,“伤害菲律宾人民的感情”,“顾全大局”而摘下。这副挽联情感强烈。亲仇分明,“恨菲国劣警残兵”,又不是恨菲律宾举国,道出港人心声,理直自然气壮,即使菲律宾领事到场,又岂能不承认“劣警残兵”的事实?先自泄气,何能谴责菲律宾政虎追究其责任?

可惜不合平仄对仗,挽联凋零,直接诉说中文的低落。也因为从来缺乏优秀的参考,在香港,最多人最熟悉的挽联,是跑马地天主教坟场门口那两句:“今夕吾躯归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这两句拼凑成章,全无文采,“令夕”与“他朝”勉强成对,“躯”与“俸”的字义完全重复,至于“归故土”与“也相同”则根本不通。

猜你喜欢
港人章太炎文采
章太炎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章太炎著医论 首推《伤寒》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港人北上吸毒活动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
典范 章太炎
闽港人多语现象之初探
长水港人行景观桥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