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记者的跨海峡观察日志

2010-05-30 21:30游劝荣
南风窗 2010年18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远距离海峡

游劝荣

时下,媒体多如牛毛,有责任感的媒体并不多;同样,吃新闻饭的人不少,真正的记者却不多。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称作记者,除了从业新闻这个“硬件”之外,应当是一个观察家,一个用自己的眼睛孜孜不倦地观察身边或近或远的各种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对人类及其命运抱有悲天悯人的责任感的人。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南风窗》杂志社的高级记者、资深媒体人钟岷源应当算是一个地道的记者。

尽管是杂志社派驻一个省的记者,但钟岷源的观察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继上一本著作《抚脉福建——海峡西岸政经观察》之后,他把眼光伸向了一水之隔的东岸,开始了对宝岛台湾的远距离眺望和零距离抚摸,于是,一篇篇观察日志“出笼”了,积少成多,这本《台湾这两年——马英九执政的2008~2010》问世了。

从书名看,作者的观察对象是台湾,时间是2008~2010年这“两年”,背景是台湾发生第二次政党轮替,国民党人重新执政,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台湾“重现蓝天”。然而,作者的观察实际上早已超越“马英九执政的台湾这两年”的范围。以台湾为观察对象,并没有就台湾说台湾,而是把台湾放在与隔海相望的祖国大陆一起来观察;以2008年~2010年“这两年”为观察的时间段,却没有局限于“这两年”,而是把“这两年”与它的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观察;以马英九执政为观察背景,也没有只局限于“馬上”,而是以“马上”为聚焦点观照整个台湾的政治格局和政治生态,乃至两岸政治角力。甚至美国、日本等在台湾问题上的“蠢蠢欲动”,等等,不一而足。

背负“马上就好”的沉重包袱,执政的马英九甫一上路就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经邦济世”乏力的马英九振兴经济无力,支持率直线下跌。作者彻悟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硬道理”,看到了只有经济基础才是真正的“执政之基”,而不论政党怎么轮替,只有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的政党,才能因此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政权,巩固政权,站稳执政地位。

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在经济上建树不多的马英九,在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上却屡屡攻城略地,成果颇丰。从开放“大三通”到两会制度化磋商再到两岸签署ECFA,从小打小闹的农产品“零关税”登陆到一批批的“陆客”登台再到台湾产业大规模转移,从两岸关系每一细小的发展,作者敏锐地看到了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远景。

零距离抚摸也好,远距离瞭望也罢,钟岷源并没有把目光只停留在东岸的那个岛上,他没有忘记自己脚下的那片热土,那块被称作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广阔土地,关注在那个地方发生的一切,从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到金厦特区的设想,从涉台地方立法倡导先行先试到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放开发,从“五缘”优势到建设两岸人民共同家园。立足海峡西岸,永远是钟岷源跨越海峡观察和思考的基础,这让他的跨海峡观察有了更强劲的动力,也让他的观察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一个踏实落地的地方。

诚如钟岷源先生对自己说的,他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的耕读是粗浅的,他对海峡那边的宝岛的远距离观察也当然只能是浅层的。不过假以时日,我们相信他的观察一定会更加全面、细致而深刻,到那个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又一册更为精彩的观察日志。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远距离海峡
零距离与远距离
海峡
高速公路远距离供电系统
捐献
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评估监测的比较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远距离供电系统在滁马高速的应用
魔鬼海峡
海峡可以很远,但是心可以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