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儿童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2010-06-20 02:31刘吉凤吴新勇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5期
关键词:同心圆肠套叠肠管

刘吉凤 杨 恒 吴新勇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 江苏 连云港 222023)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着有肠系膜,由于肠管的运动功能发生了紊乱等原因,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本病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一般肠套叠分为原发与继发性两种。目前,对临床疑为肠套叠或腹部摸到包块患者,先进行彩色多谱勒初筛的检查手段,以进行确诊。本文对76例手术和/或X线下空气灌肠证实肠套叠的患者,通过超声高低频与行X线下空气灌肠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超声对肠套叠的诊断特点及其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自2008年1月~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者76例。男54例,女22例,年龄2个月~4岁,80%发生于2岁以下儿童。全部病例均行二维灰阶超声与超声的高低频检查,74例X线下空气灌肠证实,16例手术证实。主要临床表现有:47例患儿有阵发性腹痛,表现为哭闹不安,20例有呕吐,46例有黏液血便,21例可触及腹部肿块痛,2例腹肌紧张,发病时间为4小时~2天。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HDJ4000和HP4500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 ~6.0MHz,线阵高频探头7.5 ~10MHz。患儿取仰卧位,先用凸阵探头对患儿全腹部进行初步扫查,重点观察右侧腹及右上腹等易套发生部位,根据探头压痛点有无异常包块、肠管扩张及肠间隙积液等超声表现确定感兴趣区,然后切换高频探头,对可疑包块做纵、横、斜等各种不同切面进行多次扫查,观察并仔细测量肿物长度,套鞘到内筒的厚度,估计肠壁水肿程度,查找有无肿大淋巴结,肿块近端肠管有无扩张积液征象、肠管蠕动情况,腹腔及肠系膜间隙有无积液,测量肠套叠鞘部和套入部大小,所有病例均进行手术和/或X线下空气灌肠治疗,并通过超声的高低频探头对肠套叠的诊断和X线下空气灌肠进行比较,对超声的高低频探头对肠套叠的诊断准确性评价。

2 结果

本组76例肠套叠患者,超声确诊74例,2例假阴性,其中肠套叠回盲型60例(81.08%),结肠型12例(16.21%),小肠型2例(2.61%),74例患者具备肠套叠声像图特征,肠套叠部位横切面“同心圆”征(图①),纵切呈“套筒”征,斜切呈“假肾”征(图②),其中28例患儿包块内或周边探及肿大淋巴结(图③),其中有1例患儿反复发作6次,第4次发作时,肠蠕动差,X线下空气灌肠失败后,经手术治疗证实,后又2次发生肠套叠。其中有1例经手术后证实为肠息肉原因造成肠套叠。病例套叠部位外圆直径24~52mm,平均约37.5mm,中心圆直径11~36mm,平均约26.6mm,纵切扫查,“套筒”直径为21~69mm,平均50.2mm。其中2例非典型包块,超声未探及,患儿在X线下空气灌肠证实为肠套叠,超声对肠套叠诊断符合率为74/76(97.4%),与X线下空气灌肠相比无显著差异。

图1 肠套叠声像图特征(①~③)

3 讨论

婴幼儿肠套叠起病急,进展快,肠套叠患者,目前主要依靠影像来诊断。与X线下空气灌肠相比,超声检查对肠套叠敏感性和诊断特异高,方法简便,无须造影,无创伤。目前我院患儿家长及医生都认可超声检查肠套叠,因为超声检查对肠套叠的检查,避免X线照射对儿童的不利影响,同时可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复查,及早发现复发患儿,避免漏诊,对本病的及时诊断有临床价值[1],同时超声以其实时、简便、可重复性好,成为最经济而有效的诊断方法。

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症状和体征为阵发性腹痛、腹肌紧张、呕吐及血便,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不太硬带弹性,稍可活动并有压痛。小儿肠套叠大部分位于右侧腹部,以右上腹多见,本组74例中右侧腹部肠套叠60例,占81.11%,其他部位14例,占18.89%。按照肠套叠发生部位可分为回盲型(此型多见),结肠型、小肠型(此型最少见),肠套叠肿块回声取决于探头方向(切面),与肠套叠入轴的方向可显示低回声团,短轴切面呈“同心圆”征,外围轮廓光滑完整,呈高回声,为套叠鞘部浆膜层,其内为反折壁的肌层与鞘部肌层所形成的低回声带,中心圆呈高低相间混合回声及弥漫高回声,轮廓不规整,这是由于套入部肠管形成反折的浆膜及内部相互重叠挤压所致。纵切面呈“套筒”征,为多层低和中回声相间的对称平行结构。斜切呈“假肾征”中间强回声为套入的肠管积气及套入部肠管形成反折的浆膜及内部相互重叠挤压所致,外层为水肿的肠管壁回声。肠套叠上段肠腔扩张,阵发性肠蠕动亢进,见肠内液性往返运动,注意盆腔内有无游离积液。并且注意套入部周边有无淋巴结肿大,同时超声测量套叠部外圆和中心圆最大直径及最小直径。

肠套叠应与腹型过敏性紫癜、排空的胃窦部、肠道肿瘤等相鉴别。腹部超声检查出“同心圆”或“假肾征”,并不是肠套叠的特异性所见,在中上腹部进行超声纵扫时,胃腔也可呈现“同心圆征”。它与肠套叠的“同心圆征”在静止超声图像上难以区别,其形态多不规则,肠壁薄厚不一,中心部呈现较强或强的活动气体反射,如有体位变动,此气体反射变化更明显。但做连续动态观察,胃腔同心圆在数秒钟后随着胃蠕动波不断出现,同心圆也不断变化,而肠套叠中心部靶环样强回区多较稳定,直径相对较大,鞘部形成的外圆轮廓多较光滑完整,肠套叠在复位前同心圆不会消失。

总之,通过超声的高低频探头对肠套叠的诊断符合率高,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式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是诊断治疗小儿肠套叠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

[1]轩爱军,杨国强.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8):603

猜你喜欢
同心圆肠套叠肠管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同心圆梦再出发
同心圆梦再出发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同心圆变变变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