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作

2010-06-25 09:59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0年6期
关键词:触景生情愁情孤灯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词包

《除夜作》是以边塞诗著称的高适于除夕之夜触景生情而写就的一首抒写思乡怀远之情的羁旅诗。诗中撷取的景物平淡无奇,语言质朴自然,却将天涯孤客的羁旅愁思抒发得淋漓尽致,令人读之悄然动容。

前两句,平铺直叙,却蕴含深意。除夕之夜,本是举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之时,诗人却只能在冷寂的旅馆之中,孤零零地对着油灯发呆。寒灯冷夜,诗人难免触景生情,思绪万千。灯本是给人以暖意的,如何会“寒”?其实“寒”的不是灯光,而是诗人凄冷、孤苦的内心。“独”字照应前面的“寒”字,对亲人的强烈思念,对自己孑然一身的慨叹,那种百感交集、辗转难眠的情态,都凝聚在这一“独”字之中。如此热闹非凡的时节,自己感受到的只有“寒”与“独”,心境怎能不“凄然”?“何事”的自问,又添增了几分凄凉气氛;“轉”有“转变、转入”之意,作者明知故问,自我解嘲,更加深了“凄然”的程度。

第三句如果紧承前句,直接抒写如何思念故乡亲人,也能传达出此刻的所思所感,但会显得直白,让人觉得缺乏新意与深情。而诗人在此宕开一笔,神驰千里,说亲人正在思念远在天涯的自己。好像自己“生活在别处”的处境不足一提,而故乡亲人们的缺憾更需体贴。这种发挥联想、从对面落笔的手法,使本诗显得曲折有致,精妙新警。这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和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一句,诗人触景生情,喟然叹息:不知不觉新年又至,明朝便又添一岁,白发又增几多。一种韶华不再、岁月蹉跎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至此,诗人的情感达到高潮,读者读至此也当抚卷叹息了。

万俟咏,北宋末南宋初词人,以诗赋见称于时。其词多为颂扬“仁主祈祥为民,非事行春”、歌唱“太平无事,君臣宴乐,黎民欢醉”之类的应和之作,但也不乏一些语浅情深、巧妙自然的佳作,如《长相思·雨》。本词所写的是雨景,所抒的是愁情。在秋雨淅沥的夜晚,词中抒情主人公孤灯枯坐,雨打芭蕉、更声时响搅得他一夜难寐,遂把满腔愁情全都归罪于不知止歇的夜雨。

上阕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幅芭蕉夜雨之景,景中含情。“一声声”为稠密的雨声,“一更更”为夜半的更声。诗人从听觉入笔,连用叠词,把雨夜失眠者侧耳倾听、长夜难熬的意态呈现于读者眼前。秋夜岑寂,愈显出雨声、更声的清晰;雨声、更声的清晰更衬出秋夜的寂静。“窗外芭蕉窗里灯”,在这寂寥的雨夜,词中人紧闭门窗,与温暖、闪烁的孤灯相伴,望着窗外漆黑的雨夜,听着雨打芭蕉之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芭蕉夜雨与梧桐夜雨一样,是包蕴悲愁之情的典型意象,无需作者点评,读者自能意会。夜雨孤灯本是温馨暖人的画面,但在满腔愁绪的失眠人眼中,明亮与温暖却徒增雨夜的晦暗与阴冷,反衬了内心的孤寂与愁苦。此中情意,唯有用“无限”来形容了!“无限情”包蕴的或是羁旅之愁,或是失落之意,或是离别之恨……个中滋味,全交由读者自己去品咂,想象了。

下阕转写由芭蕉夜雨勾起的愁情恨意,直抒胸臆,情中有景。“梦难成,恨难平”,连用两个“难”字写出了愁之深、恨之苦。酣然入梦,是摆脱愁绪的最好方式,却偏偏难以成眠;孤苦的心灵难以于梦中得到慰藉,怎奈风雨助凄凉,平生不顺之事涌来,百感交集,怨恨之情难以按捺,正是“恨难平”。恨什么呢?“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脆弱的心灵禁不住凄风冷雨的折磨,恼人的夜雨却不解人意,从初更一直滴到五更,把空寂无人的台阶洗得明净,却洗不掉人心中的愁绪!至此,结束全词,照应开头“一声声,一更更”。全词精巧别致,浑然一体。

词人写的是雨,却通篇不着一“雨”字,而读者却能从字字句句中读出溅落到芭蕉上的雨滴,感受到词中人心中的无限愁情,可谓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王洪旗

猜你喜欢
触景生情愁情孤灯
点亮一盏孤灯(外一首)
阁楼上的光
谈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区别
愁情
让小学数学走进生活,解放学生思维禁锢
孤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