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2010-06-30 01:11□文/么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3期
关键词:退税率调整出口

□文/么 娆

我国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取消了53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出口退税,主要包括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盐和水泥等矿产品、肥料、染料等化工产品、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炭产品、皮革、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一般普碳焊管产品、非合金铝制条杆等简单有色金属加工产品,以及分段船舶和非机动船舶;二是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包括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纸制品、植物油、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部分石料和陶瓷及其制品、部分钢铁制品、焦炉和摩托车等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家具,以及粘胶纤维;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免税政策,主要包括花生果仁、油画、雕饰板、邮票和印花税票。此次调整共涉及2,831个税目的商品,约占海关税则商品总数的37%。大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幅度都在2%~4%之间,也有部分商品下调幅度较大,如属于“两高一资”商品的水泥和化工产品出口退税率从11%或13%降至0。除了造船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以外,这次调整没有过渡期,出口退税调整的范围和力度也是近几年最大的一次,因此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此次出口退税调整的原因

(一)平衡国际收支,抑制贸易顺差。我国对外贸易多年持续增长,2007年进出口总值21,73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外贸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7%。(表1)如此快速的增长导致我国外汇收支失衡,贸易摩擦增多,外贸环境恶化。因此,这次大幅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政策,将在短期内抑制部分商品出口,减少顺差。同时,由于此次调整没有过渡期,避免了部分企业在过渡期“抢关出口”。由于本次出口退税调整主要涉及“两高一资”和低附加值产品,对纺织服装、钢铁以及资源性产品的一般贸易产生较大影响,而对来料、进料和辅料的加工贸易影响较小。与此同时,加工贸易出口在我国总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致使一部分进口需求与加工贸易关联密切,而出口退税调整同时会影响加工贸易出口和原料进口,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贸易顺差的实际下降幅度。

(二)促进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本次出口退税政策涉及范围非常广,涉及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但在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并不大,所以本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对出口总量的影响预计不太显著,但在出口结构调整上将发挥相当大的作用。虽然税率调整的幅度平均仅为2%左右,但政策调整的侧重点非常明晰,反映了政府对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上较强的目的性。一些自身技术含量偏低、产品替代性较强、以低价形式出口、以扩产方式带动业绩提升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走内涵式增长道路的转型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出口退税下调将加速行业洗牌,通过优胜劣汰,优势企业将更能做大做强。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应借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转变出口模式。而对于钢材、水泥等行业,在出口退税率持续下降、取消甚至增加关税的宏观政策指引下,这些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应加速重组,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完善产业链,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途径。

(三)利用非汇率手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过度升值将对我国经济带来灾难性打击。按经济学理论,一国货币大幅升值,一方面将引发他国投机资金涌入和国内投机资金出现,进而导致该国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急剧增长,引发通货膨胀,形成经济“泡沫”;另一方面将导致该国出口企业提高生产成本和出口产品价格,降低其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导致该国贸易逆差快速增长,而一旦经济“泡沫”破灭之际,也就是该国经济进入衰退之时。贸易顺差导致人民币升值过快,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少数发达国家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尽管我国政府多次在各种场合都明确地表达了人民币稳定对国内经济、亚洲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但多年来的进出口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使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理由并没有被改变,人民币升值的实际压力依然存在。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率相当于人民币间接升值,通过调低出口退税率来减缓出口增速,降低贸易顺差,从而减少外汇储备,相当于利用非汇率手段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因为我国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财政税收(减免),只有名义利率小于出口换汇成本,出口才有利,才有了退税的优惠政策,且出口额增加,拉动经济,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现在人民币升值压力大,即要求出口换汇成本降低或名义利率增加,如果名义利率大于或等于出口换汇成本,那么出口就无利,只有降低退税的优惠政策,出口才可行。因此,新出口退税政策是巧借非汇率的手段,力求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以缓解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表1 我国2000年以后历年贸易顺差额 (单位:亿美元)

二、对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次出口退税政策涉及范围非常广,虽然税率调整的幅度平均仅为2%左右,但政策调整的侧重点非常明晰,反映了政府对出口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上较强的目的性。因此,这一政策对于出口企业发展战略起到一定的影响。

(一)最直接的影响是企业出口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占我国出口贸易较大比重的部分机电产品、服装和棉纺织品退税率由现行17%降至13%,低了4个百分点,而每降低1个百分点,出口成本将增加1%,这意味着生产机电和棉纺织服装产品的企业生产成本将增加4%。虽然出口企业可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部分抵消其冲击,但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是国际竞争力下降,最终将对外贸出口造成影响。

(二)对自营出口业务、产品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商品及产品销往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影响相对较大。这些企业规模较小、利润本来就低,有些还是靠出口退税来维持,而退税率下调后产品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导致部分企业转产或倒闭,必将造成新的人员失业和下岗,给社会带来负担。一些仅靠价格战打天下的中小型出口企业更面临被踢出局的险境。同时,对出口企业上游供应商的利润和下游销售环节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影响多大,要看企业在货物的供应流转里的份量有多重。

(三)使企业在提价问题上左右为难。一方面部分企业正在酝酿提高成交价格,以抵消出口退税下调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这样做将面临丧失订单,丢掉市场的风险,令企业左右为难。

(四)对海外采购商在华采购计划也会有一定影响。事实是,所有海外买家都不希望涨价,但目前面临的只有和供应商重新敲定价格的问题。其中大部分中小采购商均早早签单,以尽量避免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三、应对措施

对于新政策出台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弥补。最关键的是出口企业要早做准备,规避出口退税下调所带来的损失,具体可从企业自身和政府角度进行分析:

(一)出口企业应对措施

1、短期应对措施。短期来看,本次出口退税调整将会对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和通过低价竞争出口的企业产生较大影响。针对这样的出口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1)出口退税不算小账算大账。对来不及将原订单商品在7月1日前全部报关出口的,出口企业应果断抉择舍小求大,不能把精力与时间逗留在一寸得失上,要把盈利的眼光放长远,全力搞好出口商品的结构调整与经营筹划。同时,尽快与国内外客商协调和沟通,在进货与出口的长期合作上寻求对方的理解和认可,适度降低购进原材料和提升外销商品的价格或改变合同要求,以此最大限度减少成本及利润损失;(2)要进一步做好市场调查,对出口商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适合外销的产品继续加大出口,不适合外销的,尽量在国内销售,增加内销份额,盘活流资;(3)加强出口竞价核算。对出口商品进行议价时,要把退税率调整因素考虑进去。从长期看,企业应立足于“不依赖出口退税创利润”;从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来看,对资源类产品开征出口关税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企业不应把出口退税作为盈利的重要部分加以考虑,而应预留一定的缓冲空间。

2、长远筹划方略。由于此次调整是以结构性调整为主,一方面降低了占出口贸易总额比较小的“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和低附加值消费品的出口退税率;另一方面却保持了高科技产品、农产品加工业的退税,对机械装备产品的退税率调整较为有限,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较高。从长远分析,它对改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国内环境设施,提升产业结构意义重大。企业应当顺应变化潮流,抛弃原有经营模式,踏足寻求新的利润点。(1)要做好退税率调整前后的测算分析,对于取消或降低出口退税率商品的企业,在充分考虑政策调整和外贸出口增减等因素的基础上,应自下而上地综合分析出口退税的增减实际,测算利润的盈利空间,掌握谋求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只有这样,才是正确选择经营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应对退税率变化的可行之道;(2)加强内购外销的管理,逐步转移退税负担成本。退税率下调后,出口企业的征退税率之差将会拉大,导致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出口商品的价格战更加激烈,国际竞争的优势会逐步减弱。对此,出口企业需要调整其出口产品报价,也需要与国内购货商、进口外商进行沟通,为减少出口退税率降低造成的损失,可以考虑将以往从国外采购的原材料,改为在国内采购,从而控制原材料的成本。在与国内外原材料供应商交易时,尽量压低采购价格,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积极开展电子商务,采取网上看样、报价、洽谈、签约,大力开拓网上市场,进行网上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努力实现税款转嫁与转移,在整体成本增加,自身适度负担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实现转嫁前移;(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商品技术含量。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出口企业来说是一次挑战,要转变原有思路,缩减低附加值、高耗能商品的生产,转而开始研发和生产高附加值商品。不断加强国际市场调研,增强前瞻性,分析出口的形势和环境,制定出口规划,从低价竞争转向产品差异化竞争。例如,下调退税率的服装行业,在功能设计、外观造型、包装等方面有所创新,同时要以发展品牌为目标,培育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声誉,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所以,这些都是尽可能减少退税率下调给企业带来影响的上上之策;(4)改变贸易方式,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出口退税率下调将直接影响出口企业利润,但不同企业所受影响大小程度不同:出口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越大,且毛利率越低的企业,所受影响就越大。那么,通过延伸贸易链条,采取多种贸易方式同在的诸多措施不失为一项良好的应对策略。例如,东北地区可以日本、韩国或香港市场为依托,逐步向中东、东南亚、欧美市场延伸,克服出口地区过分集中和过分依赖中间商的被动局面,开展直接贸易,立足本企业商品,直接同外商签订合同、报关出口;还可以通过开展来料加工贸易,压缩资金的周转,靠出口商品的数量与免税来赢得利润;(5)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作为出口企业、行业,特别是有出口优势的地方产品,要加强行业联合,对宏观调控政策和税收政策保持高度的关注,领会国家的调控方向和手段,在合同签约时增加补充条款,充分考虑和预计退税率的调整因素,使购销双方风险共担。

(二)政府职能部门的对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帮助企业减少损失和化解风险,并抓住机遇,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1、进一步优化出口退税服务工作,为出口企业排忧解难。(1)进一步加快退税进度,做到应退尽退,将企业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实现好,降低退税率调整对企业的不利影响;(2)坚持好重点出口企业联系制度,畅通出口企业与各级国税部门联系渠道,抓好政策服务和支持,及时通报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和退税率调整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出口退税服务工作,提高出口退税服务质量;(3)加强外经贸、海关、商检、外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出口企业更好更快地出口退税创造条件。

2、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1)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由于这次在政策设计时采取了“有保有压”的区别政策,释放了国家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明确信号,有利于引导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减少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从而引导企业调整投资方向,避免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因此,从长远看,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长远利益。总体上看,这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力度适中,并且重点在于结构调整,不会对正常外贸出口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2)指导出口企业利用政策正确核算和竞价。退税率调整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并不完全由出口企业承担,从增值税抵扣链条上看,这些影响可以由上游企业承担一部分(即购货环节压价采购),外商承担一部分(即出口价格适当提高),然后企业自身消化承担一部分,这样一来,政策变动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可以适当得到转嫁,以达到减少损失的目的;(3)进一步规范出口企业守法经营。对于正规经营的企业来说,退税率的下调虽然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经营不规范的不法企业和骗税分子,由于退税率降低或取消退税,得到的退税金额进一步缩小;税收征管的不断完善,再加上不断加大的打击偷骗税力度,骗税分子的收益率进一步降低,压缩了不法分子的活动空间,与规范企业共享出口退税的空间越来越小,最终将不法分子挤出出口退税的市场,这为规范合法经营的企业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更有利于规范企业做大做强;(4)有利于增加税收收入和减少财政支出。由于退税率的下降或取消,征退税率之差进一步加大,进项税额转出或提取销项税金额就越大,增加了税源,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反哺出口企业发展。同时,退税率下调也会使出口退税的规模相对减少,超基数地方财政负担部分相对减少。

3、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抓紧进行产业升级、转型。针对初级农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和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集中的现状,在保持出口比较优势的同时,抓住本次退税率调整的机遇,进一步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增加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投资和出口,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钟伟.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对策综述[N].第1财经日报,2005.5.13.

[2]张燕生.中国贸易顺差猛增徒有其表.2006.7.17.

猜你喜欢
退税率调整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国家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超700种化工类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提高机电文化等产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2018年9月5日 财税〔2018〕93号)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18
某官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