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联合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30例疗效观察

2010-06-30 05:34赖锦茂
实用临床医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格列磺脲吡格

赖锦茂

(安远县人民医院内科,江西安远342100)

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将增加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如何针对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基础选择药物治疗以控制血糖、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减缓并发症的发展,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最终目标。本文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联合促泌剂格列吡嗪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30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安远县人民医院门诊初发的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未服用任何降糖药物。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吡格列酮联合格列吡嗪组(观察组)30例,男 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1.5岁;格列吡嗪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岁。均排除有明显心、肝、肾功能损害,肥胖、视网膜病变者。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格列吡嗪片(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051103Y)5 mg,2次◦d-1,吡格列酮片(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50607)15 mg,1次◦d-1;对照组给予格列吡嗪片 5 mg,2次◦d-1。2组12周1个疗程。整个治疗过程均同时配合饮食及运动治疗。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糖,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1) 2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各项指标变化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

表1 2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

组别 n 时间 FPG/(mmol◦L-1) 2 h PG/(mmol◦L-1) HbA1c/% FIns/(U◦L-1)观察组 30 治疗前 8.48±0.89 11.43±1.47 9.25±1.66 8.45±0.93治疗12周后 5.66±0.79**△ 7.52±0.56**△ 7.51±0.99** 5.67±0.91**△对照组 30 治疗前 8.51±0.91 11.19±0.59 7.81±1.51 9.29±0.89治疗12周后 6.03±0.76** 8.48±0.79** 6.70±1.13* 9.11±0.92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2)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其中对照组有6例发生体质量增加,4例发生低血糖反应;观察组有5例发生体质量增加,5例发生低血糖反应,1例出现下肢水肿,均未影响用药。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肝脏、脂肪组织和骨骼的胰岛素抵抗及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异常。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发病前已有胰岛素抵抗,此为代偿胰岛素抵抗[1]。许多患者表现为内源胰岛素水平升高,当升高的胰岛素水平不足以克服胰岛素抵抗时,即出现高血糖,导致糖尿病。因此2型糖尿病理想的治疗方法应是针对其病理生理基础,降低胰岛素抵抗和改善β细胞功能,增加有效胰岛素分泌。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作用机制为选择性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Pγ),该受体是一种调节基因转录的因子,被激活后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的转录,诱导调节糖、脂代谢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噻唑烷二酮类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明显减轻胰岛素抵抗,主要刺激外周组织的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也可以改善胰腺β细胞功能[2]。格列吡嗪片为磺脲类降糖药物,可刺激胰腺,使胰岛素分泌水平升高;还可以增加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因而增加了胰岛素作用强度,即胰岛素敏感性。因此格列吡嗪与吡格列酮有着互补的作用机制,即增加胰岛素分泌又可以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保持β细胞功能。

长期的2型糖尿病其β细胞分泌胰岛素水平随病程的进展而下降,多数患者在治疗初期使用磺脲类药物可良好控制血糖,之后逐渐进展直至需胰岛素治疗。吡格列酮联合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可增加疗效,并能推迟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FPG、2 h PG、FIns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1)。这表明吡格列酮和磺脲类药物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在降血糖同时保护了胰岛素功能,疗效优于对照组。从临床治疗角度看,既能长期平稳降血糖又可减少格列吡嗪的用药量[3]。同时患者对吡格列酮有良好的耐受性,虽然观察组出现体质量增加、下肢水肿及低血糖等不良事件,但均为轻度,不影响继续服药。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大样本、长期的观察进一步落实。

[1] 杨义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95-297.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81-784.

[3]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2-245.

猜你喜欢
格列磺脲吡格
BMJ:糖尿病患者换药需谨慎,从二甲双胍更换为磺脲类药物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磺脲类降糖药你用对了吗
2型糖尿病应用磺脲类药物的脑血管风险研究
格列吡嗪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初诊Ⅱ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吡格列酮对肥胖小鼠血清抵抗素的影响及其对肾脏的作用
吡格列酮对肥胖小鼠肾脏中TNF-α表达的影响
加用格列美脲对单用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漂移的影响
吡格列酮联合克罗米芬在有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美国警告吡格列酮引起的膀胱癌风险
明明白白用磺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