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个诺言,未必兑现

2010-07-04 10:53安顿
读者 2010年3期
关键词:恰克泰迪棕榈树

1941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美丽的姑娘艾瑟儿爱上了飞行员泰迪,泰迪的朋友恰克和杰克也同时爱上了她。泰迪将远赴爱尔兰,他们秘密结了婚,相约爱彼此至地老天荒。和猜想的一样,泰迪战死,留下年轻的艾瑟儿,痴情地守身如玉。艾瑟儿并不知道,泰迪遇难之前已将她安排给好友恰克。艾瑟儿用10年时间接受了这个爱她的男人,并和他生下了女儿;恰克在10年里心无旁骛、耐心等待,终于守得云开——他们都是为了坚守承诺,艾瑟儿答应过泰迪永志不忘、不离不弃,恰克答应过泰迪要爱护艾瑟儿一生。50年后,艾瑟儿和泰迪定情的戒指在爱尔兰被发现。当年泰迪遇难的目击者告诉她:泰迪临终前说,告诉艾瑟儿,她是自由的,应该去爱她今后爱上的人。

这是美国电影《戒,情人》的主要情节,故事很令人伤感。当年的如花美女如今垂垂老矣,才发现自己恪守的承诺恰好误了自己一生。当然这不是讲故事的人的初衷。

老年艾瑟儿已鸡皮鹤发,靠酗酒和回忆打发余生。她在最后说:“我们总会被承诺影响,你不可能逃脱誓言的束缚。”

果真如此吗?

高尔斯华绥在1916年的短篇小说《苹果树》中给出的解释略有不同。

一个曾经的浪漫青年,一晃到了银婚纪念日。他和妻子旅行时来到他年轻时来过的一个美丽的地方,妻子支起画架写生,他坐着读书,身后是老墙,眼前是老苹果树,这是一片专门安葬自杀者的公墓……他的思绪回到26年前,想起了那个没有兑现的承诺。

26年前那个姑娘17岁,生长在乡下,朴实动人。他也是路过这里,轻易爱上了她。他们在苹果树下拥抱亲吻,他告诉那个姑娘,他将带她回伦敦并娶她为妻。

纵情的日子很短,他遇到几个旅行的同学,并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路游玩。仅仅两天,他便爱上了同学的妹妹,这个人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他也曾经过自己与乡下姑娘山盟海誓的地方,也曾看到那个姑娘孤单的身影和盼望的眼神,但他还是走过去了,再也没有回来。

26年之后,在金色的阳光下,他默默地听一位老人讲述那个姑娘最后的结局。就在不远处老苹果树边的水塘,姑娘自沉其中。人们说她是心碎了,不然,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怎会如此自我了断?

他走开了,这个故事不能继续听下去。没有其他人知道那个承诺,除了他们俩。

韩国电影《棕榈树丛》和《苹果树》一样,讲到了承诺和等待。

海边的乔加岛上,住着奶奶、妈妈和华燕。这里并非热带海岛,却长着成片的棕榈树。富家子、著名律师仁瑞到岛上工作,邂逅了女工华燕并爱上了她。有一次,他送喝醉酒的华燕回家,华燕的母亲给他讲了棕榈树的故事。那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包含了两代女人的辛酸、悲苦以及她们被耽误的一生。

母亲的少女时代,迎来了只比自己大两岁的继母,她们成了知心朋友。父亲把女儿悄悄卖掉,等继母找到女儿,她已成了驼背男人的妻子。这样过了很久,有一天,女儿因为不能生孩子,被婆婆赶回娘家。接着,父亲暴死,娘儿俩终于有了解放的感觉。日子很苦,但她们相互安慰和鼓励着对方,一定要坚持,一定要找到一个可靠的男人。

她们等来了一条搁浅的船,潇洒的船长令她们心旌摇荡,母亲鼓励女儿换上最体面的衣服去帮助他们,同时也帮助自己。冷清的岛上没有其他女人,船长是真的爱上了这个闭塞乡下的苦命女人吗?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看到的是他占有了这个女人,不仅是身体,还有她对未来的希望。他说他渴望结束漂泊的生活,等这次航行结束,他将把这里当成永远的家。他要走了,他们在岸边惜别,他留下幼小的棕榈树苗说,耶稣的信徒在欢迎主的归来时,每个人都手持棕榈树叶,他希望这个穷苦的、对幸福充满热望的女人能种下这棵棕榈树,之后拿着棕榈树叶迎接他回家。对一个陷入绝望低谷的穷困女人来说,难道这样一个信誓旦旦的男人不是她的梦想、她的馒头、她的主吗?她到死都会等的。然而,直到她生下女儿华燕,海滩上的棕榈树已蔚然成林,那许下诺言的男人还是没回来。她等来的只是一张照片,照片上有两个女人双眼被希望点燃时的形象。

好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很短的文章,题目就叫《承诺》。那时候我以为承诺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看过《戒,情人》,并且重温了《棕榈树丛》和《苹果树》之后,我有了一个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当一个女人活到再也不会相信任何男人关于共同的幸福和未来的许诺,却依然能勇敢地活下去的时候,这个女人究竟是重生了还是已经死了?

有一首英文歌有着幽冥絮语般的旋律,那疑问总是千回百转地反复着:“Doyouremember(你还记得吗)?”对于承诺,其实也如此,记得的人,未必是大多数吧?

(刘侃侃摘自新浪网安顿的博客)

猜你喜欢
恰克泰迪棕榈树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麦兜这泰迪
小熊泰迪的圣诞礼物
能“行走”的棕榈树
棕榈树
与严彬夜饮
普京“导师”之女宣布参加总统竞选
恰克大冒险(九)
恰克大冒险(三)
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家依闸口东支渠抗冻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