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和灰色关联分析的陕西入境旅游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2010-07-17 06:05张春晖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0年1期
关键词:分量入境产业结构

张春晖,张 红,白 凯,刘 丽

(1.陕西师范大学 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华东师范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41)

一、引言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构成旅游产业实体的各个部门、行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和互动作用关系,其优劣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入境旅游产业的供求关系早已从数量型矛盾转向结构型矛盾,因此,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对提高入境旅游产业的运行质量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主要有偏离-份额分析法、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集中度分析法,在内容上主要有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方法、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分析。其中,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以及合理性探讨方面使用较多[1-8]。但是,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无法有效揭示考察期内各时间分段对总体变化的贡献及时间维度的发展变化趋势,国外学者提出了改进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Dynam ic Shift-Share Method,DSSM),而利用这一方法进行旅游产业结构分析的研究较少。

进入新千年以来,陕西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收入在全国的位次逐年下降,而且游客旅游评价和重游率极低,这反映出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发展出现颓势,其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各产业部门竞争力究竟如何,都值得深思。为此,本文主要利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以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为研究视角,对陕西省 2000— 2007年期间入境旅游业结构状况作一综合考察,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

(一)动态偏离-份额法

偏离-份额分析(Shift-Share Method,SSM)自1942年提出,几经发展,已成为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9]。该方法认为,区域(产业)经济增长与以下 3个因素密切相关:经济增长的全国分量、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分量、经济增长的竞争分量,即区域(产业)经济增长率为经济增长的全国分量、产业结构分量与竞争分量的总和[10]。动态偏离-份额法 (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DSSM)克服了传统方法无法揭示考察期内各时间分段对总体变化的贡献等问题,引入动态思想,将考察时间段作进一步细分,跟踪每个时间分段各地区、各因素对总体变化的影响,而不丢失信息[11]。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旅游产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界定出该系统所包括的全部因素和因素间的作用机制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可以视其为一个灰色系统,旅游产业各部门则是构成系统的几大因素[12]。而灰色关联度分析常用来确定多个因子之间的影响程度或若干因子对某一主因子影响或贡献的大小。因此,本文尝试通过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来确定陕西入境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部因子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

学术上对旅游产业的构成存在着不同的分类体系[13],本文根据传统的旅游产业构成说,同时结合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陕西统计年鉴的统计方法,将其分为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商品、娱乐、邮电和其他八大类,其中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商品和娱乐是研究的重点。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08)和《陕西统计年鉴》(2001-2008)(见表 1)。

表1 2000— 2007年陕西省入境旅游收入构成(%)

截止2007年底,陕西省拥有国际旅行社45家,比2000年(31家)增长了 19.35%;2007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 123.129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 61 200万美元,比 2000年(71.28万人次、28 025万美元)分别增长了72.41%、118.38%。虽然陕西入境旅游业取得了进步,但产业结构内部隐含着许多不合理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2000到 2007年陕西省入境旅游收入主要来自需求弹性较小的交通、住宿、餐饮等部门和需求弹性较高的商品购物部门,其中交通占据优势。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应该是旅游需求弹性较高的部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陕西省需求弹性较高的娱乐、游览、邮电等部门收入所占比重却较小。旅游商品购物作为陕西省旅游外汇收入的重要内容,其优势也并不明显(创汇比重一直在30%以下)。可见,陕西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其结构效益有待提高。

三、数据结果和分析

(一)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以全国入境旅游产业状况为参照,选取 2000—2007年为考察区间,其中,2000年为基年,2007年为目标年,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研究指标,按照上述测定模型,主要分析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及其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商品和娱乐六大主要部门在此区间内的总量变化、结构偏离和竞争力偏离状态,处理结果如下(见表 2,3,4)。

表2 陕西入境旅游产业结构动态偏离分析结果

表3 交通、游览和住宿部门动态偏离分析结果

1.总体偏离情况

根据表 1,2000— 2007年期间,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增长总量 G为 33 175.01,低于按假定的全国增长速度计算的区域增长分量(N= 44 385.02),总偏离为负,值为-11 210,这说明,在考察区间内,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全国水平。从3个偏离分量的大小比较来看,有N> P> 0> D,区域增长分量和产业结构分量为正值。但是区域增长分量贡献率(N/G)达到133.79%,说明8年来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发展主要由全国份额来实现,即主要靠全国经济环境带动发展。产业结构分量为较小正值,说明陕西省入境旅游业产业结构效益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优势很不明显。竞争力分量为负,说明陕西入境旅游业缺乏竞争力和优势。可见,提升入境旅游业的竞争力应是未来陕西省旅游发展的重点。

图1 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偏离份额变化趋势

从年度区间上看,陕西省入境旅游业呈现阶段性的发展态势(见图 1)。 2001— 2003年期间,入境旅游业增长总量在前两年呈现正值 (分别为 2 846、4 129),2003年为负(-15 156.97),波动较大。同期区域增长分量由正转负,总偏离为负(除 2001年),说明该时段陕西入境旅游产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发展水平低于全国水平。此外,同期结构分量仅在2003年出现较小负值(-26.60),而竞争力分量均为负,说明该时段本省入境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具优势,是阻碍产业发展的原因。2004— 2007年期间,增长总量和区域增长分量均在5000以上,虽有波动,却比前一阶段有明显提高。同期结构分量围绕坐标轴波动,竞争分量和总偏离由连续两年的正值转为连续两年负值。该阶段特点是入境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反复,竞争力弱的旅游业部门比重加大,结构效益不稳定。

2.各部门偏离状况

(1)交通部门偏离状况。由表 3和图2,考察期内交通部门结构分量在 2006年和2007年有较大波动,对结构分量总量有较大影响,但多数年份(2001—2005)维持在 0上下,呈现小负值的平稳状态(仅 2003年和 2005年为较小正值),表明交通部门内部结构不够合理,有竞争优势、发展迅速的项目比重较小。竞争分量除 2003年和 2007年为较大负值外,均为较小正值,表明交通部门整体上具有弱竞争力。交通部门总偏离在考察期间累积额为负,在 2006年和 2007年出现较大负值,说明陕西省入境旅游业交通部门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有下降趋势。

图2 交通部门偏离份额变化趋势

(2)游览部门偏离状况。由表3和图3,游览部门总偏离多数年份在零左右,绝对值较小,累计为较小负值(-900.46),表明陕西入境旅游游览部门发展水平不及全国水平。2001— 2002年和2007年,结构分量多为正值,竞争分量皆为负;而 2003— 2006年结构分量始终为负,累计贡献额达-2 088.60,并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竞争分量则完全相反,此时期基本处于上升态势中,说明多数年份游览部门的结构严重不合理,内部结构效率低下,但具有一定竞争优势。总体上看,竞争分量发展趋势优于结构分量,但部门结构效益优于全国水平时不能保持竞争力优势,拥有竞争力优势时,部门发展水平又低于全国水平,这导致了总偏离始终不能提高,阻碍了陕西省入境旅游游览部门发展的突破。

图3 游览部门偏离份额变化趋势

(3)住宿部门偏离状况。由表3和图4,结构分量发展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2005年摆脱了在水平轴偏下徘徊的低迷状态,结构分量大幅上升,虽然2007年又降至水平轴之下(-58.28),但累计额仍为正(332.53),说明考察期内陕西省入境旅游业住宿部门呈现出外汇增长速度逐渐超过并高于整个入境旅游业平均增长速度的趋势,部门效益相对较优;对于竞争分量,2006年以前为正 (除 2003年外),2006年和 2007年住宿部门处于竞争劣势中,且由于 2003年的较大负值(-1 356.25),导致累计额为负(-856.1),说明住宿部门竞争力较弱,优势不明显。考察期内总偏离累计额在六部门中最高,为较小负值(-523.57),而 2003年后总偏离逐年下降,表明住宿部门在陕西省入境旅游业六大主要部门中发展水平较高,但增长势头明显衰退。

(4)餐饮部门偏离状况。由表4和图5,结构分量在 2001— 2004年基本为较小额负值(除 2003为89.35),2005— 2006年结构分量呈现较大正值,说明2004年以前餐饮部门结构效率较低,2005年餐饮部门结构优化,效益好、发展快的餐饮项目比重增加,部门结构效益上了大台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 2007年又大幅下降(当年结构分量为-903.61),乐观的发展趋势中仍有隐忧。竞争分量多数年份处于水平轴之上,而其发展波动幅度较大,表明了餐饮部门有竞争优势,但发挥水平有限,不够稳定。从总偏离年度发展上看,虽餐饮部门多数年份发展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稍高 (2001、2004、2005和 2006年),但 2007年的大额负值(-3 326.98)反映了近期餐饮部门发展水平的大幅下降。

图4 住宿部门偏离份额变化趋势

图5 餐饮部门偏离份额变化趋势

(5)商品和娱乐部门偏离状况。由表4,商品部门总偏离在2003年以后出现正值,波动上升(2006年又呈现负值-10.73),发展迅速,表明入境旅游业商品部门发展水平处于逐渐上升中。结构分量波动上扬,累计为正(4 918),而竞争分量多为负值,累计为负(-6 670.77),说明商品部门结构效益高于全国水平,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对于娱乐部门,总偏离在考察期内始终为负,说明该部门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构分量仅在 2001年和2007年为正(分别为85.75和338.17),其余年份皆为负,且呈现大幅下降趋势,竞争分量上升趋势明显,但多数年份为在水平轴之下,两个分量累计皆为负,表明入境旅游娱乐部门处于结构效益低下的竞争劣势中。

表4 餐饮、商品和娱乐部门动态偏离分析结果

综合起来看,考察期内的 2003年由于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入境旅游所有部门各项发展指标都大幅下降,对考察期内整体发展起了很大的反作用。2006— 2007年,多数部门结构和竞争分量呈现明显震荡起伏,说明近年来陕西省入境旅游业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部门区域增长分量均高于两个偏离分量,而所有部门累计总偏离均为负,说明考察期内全省入境旅游业各部门的增长主要靠全国经济环境的带动。此外,各部门结构分量变化平缓,结构效益发展水平在 2006年以前多与全国水平相当或在其之下,其中住宿、餐饮和商品部门结构分量发展呈上升态势,说明这些部门内部发展迅速的优势项目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内部结构得到优化;而交通部门结构效益发展水平始终较低,也无明显上升势头,反映了其内部发展缓慢的衰退项目所占比例过高,结构效率低下;游览和娱乐部门在考察期内波动大且有明显下降趋势,其部门结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各部门竞争分量均波动明显,仅有游览和娱乐部门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依据灰色关联理论,设旅游外汇收入随时间变化的数列为参考数列{X(t)0},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商品、娱乐、邮电和其他部门为陕西省旅游外汇收入 8种影响因素 X1,X2… ,X8,构成 8个时间数列{X(t)1},{X(t)2},…,{X(t)8},计算出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各部门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关联度(表5)。

表5 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各部门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关联度(%)

灰色系统理论指出:在关联度分析中,关联度的大小反映因子的重要程度。关联度越大,表明因子的作用越大,也就是对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越大。一般认为,关联度大于0.7才有影响。因此,由表6可知,在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部门中,对旅游外汇收入增长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交通>商品>餐饮>住宿>游览>娱乐>邮电>其他。这说明,交通、商品、餐饮对陕西旅游外汇收入影响最大,在入境旅游收入增长方面起着最主要的作用,而住宿和游览影响一般。其中,商品和游览部门需求弹性高,发展潜力大,应重点扶持。娱乐和邮电部门与旅游外汇收入关联度最低,均未达到0.7,几乎对旅游外汇收入无影响,说明这两个部门应作为未来陕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四、结论和讨论

陕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其入境旅游业兴起较早且发展迅速,但自2001年开始,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有所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陕西省入境旅游业结构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变化,对于协调旅游创汇部门内部关系,提高旅游产业的聚合质量和整体效益,促进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高效率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认识,本研究对 2000— 2007年的陕西入境旅游产业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陕西省入境旅游产业及其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旅游外汇收入中,需求弹性较大的游览和娱乐部门所占比重较小,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关联度较低,说明入境旅游者真正用于旅游的支出较少。而且,娱乐部门结构效益低下并缺乏竞争力,游览部门仅竞争力有一定优势,因而亟需调整。旅游商品部门在 2000— 2007年创汇比重一直在 30%以下,与全国同行相比缺乏竞争优势,而该部门对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较大(关联度为0.8732),需求弹性高发展潜力大,所以应重点扶持。交通、住宿和餐饮3个部门的旅游外汇收入关联度较大,但都只有弱竞争力,住宿和餐饮部门结构效益相对较优,交通部门结构效益较差,不利于陕西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的时间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以便更全面地分析陕西入境旅游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入境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1] 汪惠萍,章锦河.黄山市旅游产业结构评价与优化分析 [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12-15.

[2] 王良举.基于 SSM的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0):76-78.

[3] 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 SSM分析 [J].人文地理,2005,20(1):49-52.

[4] 楚新正,李艳红,靳万贵.新疆国际旅游产业结构效益现状及成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119-123.

[5] 庄小丽,康传德.湖北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50-54.

[6] 李刚,赵静玮.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2):93-99.

[7] 吕帅,汪明宇,龚伟,程怡.旅游市场客源结构的 SSM分析[J].中国城市研究,2006,1(2):66-72.

[8] 王薇,陆林.山西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288-292.

[9] 刘随华.基于 SSM法的铜川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 [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0] Katrina Cornish,Jenny L.Brichta,Pau line Yu,et al.Guayule Latex Provides A Solution for the Critical Demands of the Non- A llergenic Medical Products Market[J].Agro-Food-Industry,Hi-Tech-Novem ber/December,2001.

[11] 王颜齐,郭翔宇,曹玉昆.黑龙江省农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97-102.

[12] 傅立.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13] 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方法、案例 [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204-205.

猜你喜欢
分量入境产业结构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画里有话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一物千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