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0-07-19 12:22张俊雄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22期
关键词:内囊包虫病囊肿

张俊雄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人民医院(515200)

包虫病是畜牧场区常见寄生虫病,与哺乳动物接触密切者也可见发病,其中以肝包虫病最为常见。该病可引起黄疸、上腹部疼痛、腹水、乏力、消瘦等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1]。手术治疗是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响,我们对72例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方法

从2005年3月到2010年1月惠来县人民医院共收治肝包虫病患者72例,均经B超及CT等检查确诊,均为单房性病变,囊肿面积均在10cm以上。男38例,女34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76岁,平均32.7岁。囊肿部位:肝右叶54例,肝左叶15例,肝尾状叶部3例。所有患者根据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和诊断结果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7例,对照组35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内囊完整摘除。硬脊膜外阻滞麻醉或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根据包虫囊肿在肝脏的部位决定体位,常采用仰卧位并在右腰背加垫。手术切口常选用右肋缘下斜切口或右腹直肌直切口;开腹后用等渗盐水纱布在肝周围垫隔离病灶和周围健康组织,仅露出准备作切口的取囊部位,并准备好有强吸力的吸引器。小心切开囊肿外包绕的肝纤维层,因内囊压力较高,刀稍倾斜,避免直接切入内囊。于囊肿顶部刺入穿刺针,将囊内液体尽量吸出。然后注入10% 甲醛溶液后吸出,以助杀死原头蚴,重复2~3次,每次约为5min。由于内外囊间粘连较小,延长切口,借助肝压把内囊腔推出完整取下[2]。再用10% 甲醛溶液纱布涂擦外囊内壁,并用盐水冲冼残腔。然后对照组给予外表残腔放置引流管,实验组切除大部分外囊壁,缝扎胆瘘。术后两组均给予精心的护理和严密的监测。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实验组在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和半年复发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统计如表1所示,显示了更好的临床效果。

表1 两组临床效果统计

3 讨 论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传染性疾病[3],分为泡型包虫病(多房棘球蚴病)和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误食寄生于犬、狼等动物小肠内的棘球绦虫成虫排出的虫卵后,虫卵经口在胃及十二指肠内经胃酸作用,六钩蚴脱壳逸出,钻入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而到达门脉系统,在不同器官形成病灶。棘球蚴不断生长,可对寄生的器官及邻近组织器官产生挤压,引起组织细胞的萎缩和坏死。寄生在肝脏时,可引起肝区痛,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刺激症状。

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外层与邻近受挤压的肝汇管区、肝静脉系统无明确界限,可见较多扩张小胆管、小血管、小淋巴管和神经等,主要是由于异物型肉芽肿不断扩大,不断刺激,压迫周围肝组织,导致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残留肝和肝静脉系统包绕肉芽肿形成外层前体。单核巨噬细胞和肝脏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刺激肝脏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并大量沉积于肝静脉系统和Glisson系统的基底膜,促使包虫囊肿周围受挤压的外层前体不断增生纤维化,出现玻璃样变甚至钙化,同时邻近肝实质的纤维化进一步增加了外层的厚度,最终形成一层较为致密的纤维囊——肝包虫囊肿外囊[4]。临床上药物治疗主要有甲苯米唑、丙硫苯唑和吡喹酮等,可使生发层和原头蚴退化变质,另外还有中药治疗等,但临床效果并不显著,仅用于多发囊肿无法手术的患者,目前临床上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

对于囊肿已破裂,肝组织有严重感染,并发支气扩张、支气管胸膜瘘或脓胸的患者,一般采用肝切除手术,但损伤肝内管道的概率较大,或多或少的损坏正常肝组织,术中出血较多,因此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对于单房或泡性包虫病患者,一般以内囊摘除为原则,但在处理残腔上可有多种方法。囊壁内翻缝合易出现残腔积液;带蒂大网膜充填残腔容易误伤血管和胆管。开放残腔主要用于包囊虫小、表浅、无胆汁渗漏或肝顶部小包虫病患者,但不易暴露残腔和修补胆瘘。残腔引流术为临床上常用的术式,但其带管时间长,术后残腔较大,渗出液多,引流时间长,感染和复发率高。外囊壁大部切除术,可使大部分包虫残腔变成壁,从而降低了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可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

从临床统计来看,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和半年复发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显示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患者术后感染和复发的痛苦,因此我们认为,内囊摘除术联合外囊大部切除术应用于早期肝包虫病患者的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患者值得考虑的手术选择之一。

[1] 史晶怀,张海峰.肝包虫病的手术方式选择[J].基层医学坛,2008,l2(22):767-768.

[2] 彭心宇,张示杰,牛建华等.肝包虫外膜内完整摘除术(30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9):529-530.

[3] 温浩.两型肝包虫病手术疗效547例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07,6(1):13-14.

[4] 吕海龙.囊型肝包虫病的临床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8,24(8):779-781.

猜你喜欢
内囊包虫病囊肿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内囊前肢破坏术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SLAP损伤合并冈盂切迹囊肿的关节镜治疗
哪些表现提示我们得了巧克力囊肿
浅析西藏家畜包虫病防治对策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会厌囊肿术后并发会厌部分缺损1 例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