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内涵探析——兼论职业化研究的几个视角

2010-07-23 02:07李厚本
河北职业教育 2010年7期
关键词:职业化观点职业

李厚本

(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

在我国,对“职业化”一词存在多种理解。概括而言,有的已经被广泛提及,但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不仅不同人员如政府部门、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在提起这个词时,有着不同的特定含义,而且在谈论不同行业或群体的职业化时,其含义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与“职业化”有关的讨论

目前,有关职业化的讨论涉及我国众多的行业或群体。大致概括如下:

1.针对某一特定职业群体的职业化。如企业家职业化、医院院长职业化、大学校长职业化、法官职业化、公务员职业化、教师职业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职业化、社会工作人员职业化。类似的讨论还涉及到了律师、记者、节目主持人、慈善人员、猎头、保险业务员、营业员、医院护理人员、保姆等。

2.针对更广泛群体的职业化。如企业员工的职业化、农民的职业化。

3.针对某种活动或工作的职业化。如社会工作职业化、工会工作职业化、企业公关管理职业化、项目管理职业化、各种体育赛事的职业化等。

4.针对某行业或某种类型组织管理的职业化。如家族企业管理的职业化、医院管理的职业化、期刊业管理的职业化、家政服务业的职业化。

二、对“职业化”内涵的不同界定

在以上不同语境下,“职业化”有着众多差异性较大的含义,概括如下:

1.一种观点认为,“职业化”就是某种活动发展成为职业活动的过程。研究社会工作职业化、工会工作职业化等的学者一般持有这种观点。如尹保华认为,“社会工作职业化,一般是指在满足人类特定需要基础上的社会工作活动被社会认定为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领域并获得专业化发展的过程”[1]。郭宇强认为,“职业化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是指职业的形成、发展的过程,是职业的各项管理机制的形成与完善过程,是职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形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2]。这类观点一般都从社会分工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某种职业形成的过程,即某种活动因专业性、专门性逐步形成,开始成为具有特定模式的职业活动,并得到社会认可。这种观点关注的重点,是某种还不能称之为“职业活动”的活动,如何发展为“职业活动”的过程。

2.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化”是某种已经存在的职业,因专业性的增强获得更高专业地位的过程,而这种专业地位往往形成职业壁垒。帕森斯(Talcott Parsons)通过对profession和occupation之间区别的描述来分析职业化的特征。profession本意为职业,是occupation(行业)之一种,但绝不是普通的行业,它专指需要接受高深教育及特殊训练的专门职业,如律师、医生、会计师、建筑师等,这些职业者发挥着社会所珍视的某种功能,并通过其职业活动来营生。他们主要是按照职业传统训练的,需要经过规范的教育过程,只有那些拥有这种训练的人才有资格从事这一职业,同时,也只有职业化的从业者才有资格对这一传统作出权威解释,并发展这一传统。[3]拉森(Magali Larson)在其经典之作《职业主义的兴起: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一书中,将职业化定义为“特殊服务的提供者,为他们所拥有的专门技术建立市场并加以控制的过程”。职业人士正是通过他们对市场的从能力到思想的垄断,以达到保护与提升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的效果[4]。在国内,对经理人职业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的赵曙明教授指出,“职业化是指普通的非专业性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性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动态过程”[5]。国内人力资源管理著名学者曾湘泉教授则认为“职业化”是与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阶梯、壁垒联系在一起的。职业不同,标准也不同。[6]按照这种观点,现有的职业在职业化程度上是存在差别的。如医生、律师等就属于职业化程度高的职业,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就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具体表现为职业资格认证以及较长的培训期和见习期。

3.还有一种观点,把“职业化”作为“行政式”管理或“家族式”管理的对立面或改善方向提出。专注研究和推动校长职业化的王继华教授认为:“校长职业化就是要把不介入市场的‘官本位’的职务校长,化为能够介入市场经营教育产业的职业校长”。“职业校长”是针对“职务校长”提出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由政府统辖,校长是政府任命的一种行政职务,并按政府指令以行政手段管理学校,拥有职务权力,称为“职务校长”。[7]针对家族企业管理上的弊端,有学者提出家族企业应推行职业化的管理,如盖勇等认为,“职业化管理就是企业治理是靠法治而不是人治,企业内部是法治的组织而非人治的组织,整个企业在一个高度透明和规范化的平台上管理和运行。它的基本特征是:清晰、开放的股本结构和多层级组织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与适度授权;分权体系;职业化的管理班子和制度化决策;明确的职责边界和责权利体系等”[8]。显然,这类观点把职业化理解为一种管理方式或管理思想,其内核是以市场化、法治化的管理替代行政色彩、人治色彩浓厚的管理方式或思想。

4.专注于研究企业员工职业化的学者,则给予“职业化”迥乎不同的理解。如郭晨炜认为,“职业化是指经过长期的培养与训练将员工塑造成具有专业服务理念和职业道德并能运用专门的知识与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9]。他指出,职业化能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客户。刘喜才认为,“职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劳动者或专业化人才的基本素质。在现实中,通常是指他具备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准高,行为规范,且具有良好职业操守。[10]他指出职业化的员工通常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备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资格;第二,具有自我管理、自我领导的职业意识,同时严格遵循职业行为规范;第三,具有强烈的职业精神,并且在工作实践中身体力行。有相当多的企业界人士认同这种观点,他们大多从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寻求优势的角度,提出员工职业化的重要意义,并把员工职业化的最终目标集中在员工的思维和行为上。

5.还有学者对“职业化”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李希贵指出,“职业化已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心态稳压器。通过职业化,人们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可以让人心平气和地生活”[11]。这个观点是从个人与职业的融合角度,对职业化进行的深层思考。

三、“职业化”研究的几个视角

以上5类观点,差异似乎很大。但不难发现,这些差异产生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如第1类和第2类观点,都是从职业的角度对职业化进行的解释,只不过前者更多地关注“非职业”或“准职业”向“职业”的发展,后者更多地关注专业性程度较低的职业向专业性程度较高的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近似地把第1类观点的解释角度概括为“职业形成”,第2类观点的解释角度概括为“职业发展”。持这两类观点的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是某些特定职业的形成和发展问题。第3类观点,侧重于从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的角度解释职业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是某些行业或某些类型组织的管理转型的问题。第4类观点,则侧重于从员工态度和行为的角度理解职业化,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是微观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员工职业发展的问题。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对职业化研究的不同视角,其研究对象各所有侧重。职业是“人”与“活动”的结合,因而,以“职业化”为题的研究,因对“人”或“活动”的侧重不同,而从总体上形成了两类虽然相互联系但却相互独立的研究对象。

表1 关于职业化研究视角的总结

表1显示,因研究对象的不同,我国研究者对“职业化”这个概念的界定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一方面说明“职业化”在我国还没有成为一个严格的学术名词,另一方面也说明“职业化”在我国可以用来分析和研究诸多领域的问题。

对职业化研究视角的总结,便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准确把握这个名词的内涵,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奠定认识上的基础。

[1]尹保华.社会工作职业化概念解读[J].社会工作,2008,(4):19.

[2]郭宇强.工会工作职业化的一个分析框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22(5):51.

[3]Yash Gha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654-655.

[4]Magali Larson: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A Socilogical Analysis,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5]赵曙明.人力资源经理职业化的发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5):73.

[6]骆萧.管理职业化迫在眉睫[J].职业,2004,(8):15.

[7]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5.

[8]盖勇,李英.论家族企业的职业化管理[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88.

[9]郭晨炜.以职业化为导向的新员工入职培训[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4):22.

[10]刘喜才.浅论企业员工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就业与保障,2005,(1).

[11]李希贵.职业化:让人心平气和地生活[J].人民教育,2006,(22).

猜你喜欢
职业化观点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观点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我爱的职业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业内观点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