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7—2008年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0-07-29 13:45
中国药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药制剂中西药药品

郭 峰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44)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或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剂量的中药所致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我院于2003年7月成立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组,制定了ADR报告制度开展ADR的监测和反馈工作。迄今共收到中西药ADR报告964份,其中中药制剂ADR报告214份,且近两年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现就2007—2008年收到的118份中药制剂ADR报告进行汇总分析,以便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到的118份合格的中药ADR报告表。将ADR一般情况以表格形式录入,利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进行差别分析,并对ADR的程度进行分级。Ⅰ级:致命或有生命危险需立即撤药并作紧急处理,或不良反应持续1个月以上者;Ⅱ级:患者ADR症状明显,各器官有病理生理改变或检验异常,被迫撤药并作特殊处理,对患者康复已产生直接影响,或ADR持续7 d以上者;Ⅲ级:患者难以忍受,被迫停药或减量,经一般对应处理后好转,对患者康复无直接影响;Ⅳ级:患者可忍受,不需停药或减量,经一般处理或不需处理即刻恢复,对康复无直接影响。

2 结果

118份ADR报告涉及患者男64例,女54例;年龄不大于18岁 2例(1.69%),18~59岁 46例(38.98%),不小于 60岁 70例(59.32%);ADR 程度Ⅰ级 1例(0.85%),Ⅱ级 5例(4.24%),Ⅲ级95例(80.51%),Ⅳ级17例(14.41%);涉及中药制剂78个品种,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9例(83.90%),外用2例(1.69%),口服13例(11.02%),肌肉注射4例(3.39%);用药与ADR的出现有合理关系的113例,无关4例,不明确1例;ADR转归为好转47例,治愈64例,不明确6例,留有后遗症1例。

ADR损害几乎涉及了机体各系统,受损害最多的是皮肤及附件,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皮炎、灼热;其次是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为恶心、腹泻、腹痛、呕吐等;再次是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手足发麻、眩晕、意识模糊;第四是循环系统,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等,与有关文献报道相近[1],具体情况见表1。118例ADR发生的时间分布见表2。

表1 ADR损害的器官/系统与涉及的药品

表2 ADR发生时间分布与涉及的药品

3 分析与讨论

3.1 临床表现特点

中药制剂所致ADR涉及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皮肤、血液等各大组织系统,其中以皮肤过敏反应和消化、神经系统损害多见。过敏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是中药制剂组成成分复杂,其中的蛋白、淀粉、鞣酸、色素、树脂、挥发油等半抗原一旦进入血液就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另外,制剂工艺不规范导致其质量不稳定,加入助溶剂、增溶剂等添加剂都是产生致敏物质的重要因素[2]。

3.2 中西药联用

有资料表明[3],两种药物合用的ADR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的ADR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的ADR发生率高达80%。此外,由于一些医生对中药ADR认识不清,认为中药没有ADR或ADR很小而应用剂量偏大、用药时间较长,从而导致药物的蓄积而发生ADR。中西药注射剂不恰当地加在同一溶剂内滴注会增加ADR的发生,主要原因有:产生络合物,妨碍吸收;酸碱中和,改变药物成分、影响疗效;用药重复,增加剂量;因酶抑制作用增加毒副作用;因酶促作用降低药效;药理作用增强;相互拮抗,使中西药物降低疗效或加重毒副反应;影响药物排泄;产生有毒化合物。另外,有些刺激血管的药物输液时滴速过快也会发生ADR。

3.3 ADR发生时间

118例ADR中,79例(66.95%)在24 h内发生,以过敏反应为主,大多是在首次用药2 h内发生。提示用药当天尤其是用药2 h以内,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备齐抢救药品,尽量避免ADR的发生或将其损害减小到最低程度。胃肠道的ADR大多发生在口服制剂1~2 d后。因此,药师应做好用药交待,叮嘱患者应饭后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

3.4 新的ADR

新的ADR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注明的ADR。中药制剂ADR多是其说明书上少见的。因此,应要求中药说明书实事求是地详细列出应用该药时可能发生的ADR,并按ADR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或症状系统性列出,以便用药过程中注意避免ADR的发生。

4 结语

中药制剂在传统观念中被人们认为安全、有效、毒性低,故其ADR往往被忽视。随着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严重ADR被不断报道,有关部门和广大医务工作者日益关注和重视中药制剂ADR问题。只有加强对中药制剂ADR的报告、监测和研究,科学提示中药制剂ADR,才能进一步提高中药制剂临床使用的安全性,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1]周慧萍,丁 汀,刘 云,等.我院21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07,16(1):43.

[2]高志瑞,韩 冬,徐 峰,等.中药制剂注射剂的不良反应[J].中国新医药,2003,2(7):62-64.

[3]郑 策,梅 丹,王 兰,等.关注制剂中辅料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644.

猜你喜欢
药制剂中西药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肉牛口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中西药治疗和预防措施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肉牛前胃弛缓的临床症状、中西药疗法和预防措施
常用妇科中药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196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原因探讨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286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预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