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中央财政比重应低于小国

2010-08-03 02:07卓勇良
浙江经济 2010年7期
关键词:中央财政欠发达中央政府

卓勇良,1955年生,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现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0年进入浙江省政府调研室工作,历任省发展研究中心副处长、新疆自治区体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体改办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1996-1997年在日本进修。长期从事浙江经济研究,主持和执笔省内多个重大课题研究,多次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优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党政系统调研奖等奖项。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上,应该有一个重要的客观规律,这就是大国的中央财政比重,应低于小国。

这里的情况当然比较复杂,存在着国情、历史因素的影响,还有政治因素等。但有一点应该是比较明确的,像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及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与那些人口数千万、国土面积几十万平方公里的所谓“大国”相比,应该有较大区别,至少不能和这些国家进行类比。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由于国防、外交、以及中央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就好比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固定成本一样,并不可能有较多减少,因此中央政府财政比重应该高一些。而当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以后,国防、外交以及中央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并不会同比例增长,这时,中央政府的财政比重就可以适当低一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仍能满足中央政府包括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在内的支出要求,也是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应该还与国土面积大小有关。比较典型的是加拿大,尽管人口只有3000多万,但国土面积多达998.5万平方公里,2000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9.6%,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重高达70.4%。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尽管现代社会交通通信高度发达,但“天高皇帝远”使得中央政府不可能事必躬亲,因而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角度出发,没有必要掌握较多的财政收入。

另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应该是一种效率较低的支付方式。其基本模式,是A拿B的钱,让C给D,再由D给E使用(也有一部分钱返回给B)。在这个格局中,可以说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缺少较强的提高效率的激励和约束。

很可能有人会强调,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并不完全是个经济问题,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笔者不否认经济必须考虑政治。然而政治优先是有前提的,这就是政治因素不能损害长期的经济利益,如果由于政治因素而损害了长期的经济利益,则政治利益也必定受到影响。因此,这里实际应该是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的长期均衡,即两者共同利益的长期最大化。

进一步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降低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比重的同时,不影响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

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应限定在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方面,至于其他方面的支出,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宜由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承担。而目前的状况是,在2008年中西部19个省份的财政支出中,工业、商业、金融等支出占8.3%,农林水事务占10.0%,社会保障和就业占15.0%,交通运输占3.3%,这几块占当地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36.6%。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出,中央财政应该是具有压缩转移支付潜力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效率明显较低、不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专项转移支付,更是具有较大的压缩潜力。

适度弱化中央财政的“输血”机制后,将形成两个较好的效应。首先是减少欠发达地区对于中央财政的高度依赖,这将有利于更好地激发这些地区的内在活力。

其次是将强化发达地区的企业对欠发达地区投资的“造血”机制。这是因为在中央政府减少转移支付后,由于同时也减少了发达地区的财政上缴,发达地区的活力将大大增强。在这一状况下,就可以强化发达地区企业向欠发达地区的投资。与此同时,发达地区活力的进一步增强,也有利于进一步吸收欠发达地区人口向发达地区的转移,在这一格局下,即使欠发达地区GDP增长并没有相应加快,也能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人均GDP水平。

还应该建立和健全发达地区对于欠发达地区多层面的“对口”支援机制,以降低中央财政减少转移支付的负面影响。在这一机制中,由于大大减少了资金周转环节,增强了支付方和收入方的激励与约束,有利于提高资金效率。

猜你喜欢
中央财政欠发达中央政府
关于欠发达地区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思考
中央财政明确支持粮食生产一揽子政策
中央政府将首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
元明中央政府治藏宗教政策不同特点成因分析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清朝中央政府的筹藏方略与西藏宗教事务管理基本经验
中央财政各项税收
中央财政今年已下达1300多亿元支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
中央财政今年已下达266.9亿元支持农村危房改造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