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

2010-08-08 06:53
照明工程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青岛市青岛框架

李 农 盛 华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 100124)

1 引言

得益于2008年奥帆赛在青岛市举办,青岛开展了一轮较大规模的城市景观照明建设,为此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伴随着青岛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进程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青岛目前尚存在“点不高、面不广、无特色”等品质提升阶段的诸多问题。青岛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具有国内外大多城市难以媲美的景观资源条件,对于这样一个载体独特、且已具有相当数量景观照明建设的城市,如何做好景观照明品质提升阶段的景观照明规划,便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且全新的课题。

2009年12月受青岛市亮化指挥部委托,由北京工业大学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所和北京赛高都市环境照明规划设计公司承担了青岛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编制任务,且于2010年3月通过评审。

2 规划原则与目标

2.1 规划原则

(1)特色鲜明

在夜间重塑和再现青岛市的人文、自然景观,着力突出城市的自然山水特色、海湾景观特色,把握“滨海城市”的特点,塑造具有青岛独特风格的夜景。

(2)结构清晰

建设现代化国际魅力夜景城市,响应青岛的城市发展定位和“拥湾发展”的空间发展战略,构建“大青岛”的空间格局。

(3)内涵丰富

在深入挖掘青岛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技术、艺术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建设具有较高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青岛特色明显的城市景观照明效果。

(4)节能环保

依照国家及住建部的相关标准规范,合理提出节能工作目标、重点和指标,以及落实措施。

2.2 规划目标

构建“大青岛”的城市空间格局,建设现代化国际魅力夜景城市。本规划在满足功能照明的基础上,通过景观照明展现滨海、滨河及自然山体的特征,并结合人文景观,体现青岛“山、海、城、河、岛”有机交融的城市特色。以青岛主城区的景观照明为引擎,轴向辐射山东半岛,带动青岛市域的景观照明整体发展,并着力打造红岛、黄岛、崂山三个副中心和青岛环胶州湾海岸线的景观照明,使各区域与青岛主城区的景观照明相统一,打造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使“大青岛”形神兼备并最终实现“大青岛”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3 规划成果与城市意象

3.1 市域照明定位分划

为构建“大青岛”城市空间布局,依据青岛市用地现状、城市总体规划、各分区功能定位、城市发展战略等的分析,确定了“一主三副三区、两轴三角一环”的市域照明格局,使城市各景观区之间以线状景观带相联系,形成依托主城、带状向心、辐射分布、一主三副带动三区,且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观照明空间格局,从而将青岛中心城区的各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的联合在一起,让“大青岛”的发展战略落到建设实处 (见图1)。

其中“一主三副三区”即由市南构成的综合景观主中心,由崂山、黄岛、红岛分别构成的三个综合景观副中心,以及由市北、四方、李沧构成的三个景观区。

而“两轴”即城市形象发展轴线、现代商贸景观轴线。以轴线组织空间序列,对空间产生强烈的制约力,通过这两条轴线加强夜景的秩序感,反映城市的特色、形成各具风格、区别而又有机统一的夜景观序列。

此外,“三角”和“一环”是构建“大青岛”的重要手段。“三角”即“生态景观三角”,是指以红岛、黄岛和崂山三个综合景观副中心为三点,贯穿综合景观主中心而形成的三角结构。“一环”即“生态景观环”,是指依托“一主”为核心, “三副”为着力点,辐射带动其他区域的环状整体结构。

通过这样的市域照明定位,可有效引导胶州湾两翼的整合,形成以胶州湾为依托,以青岛、黄岛、红岛为支撑,打造环胶州湾的城市圈,从而使“大青岛”夜晚形神兼备。

3.2 主城区城市景观照明分区定位与框架体系

(1)城市景观照明分区定位

在充分研究和尊重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各分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景观资源载体状况,本规划确定了各景观照明区域的分区定位 (见图2),从而确定了各相关区域夜景观表现的“大风格”,依此所确定的景观照明分区定位集中体现了青岛城市特色资源和区域特征,其本质是对城市肌理的再梳理和城市空间的有机组织。由此所定位的各景观照明区域必将形成形象鲜明、特色明显的夜景观视觉效果,同时此项工作也是对各区域夜景观表现形态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和照明风格的高度凝练,可进一步强化城市照明层次,提高区域夜景观的标识性和可识别性,凸显各景观区的形态特征和特色。

图2 城市景观照明分区定位图

(2)城市景观照明框架体系

根据整个青岛市城区的地形地貌特点、片区现状、用地性质和具体城市形态特征等因素,将部分重点道路、水系、节点、重点区域纳入城市景观照明框架体系,从而形成“一带五河九区、五横五纵及片区微结构、多点布局”的城市景观照明框架体系 (见图3)。

图3 城市景观照明结构图

“一带”是海岸景观带,将其作为构建“大青岛”夜景观的重要手段。城市海岸线主要部分 (团岛湾到石老人段)和形成对景效果的黄岛海底隧道出入口到竹岔岛对景方向段海岸线规划为城市滨海景观照明带,共同形成青岛夜景观的重中之重表现区域,以此来进一步提升青岛夜景观特色。

“五河”是城市的水体景观照明带,包括海泊河、西大村河等五大河流的部分区段,是体现青岛山水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对提升青岛夜景观、突出山水城市夜间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九区”是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观区,具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是重点景观照明区域,包括城市核心景观区、城市历史风貌区、特色商贸形象区、民俗文化形象区等九个区域。

“五横五纵”是城市重要的区域连接线,是城市脉络的夜间展现,由东海路及其延长线、香港西路—香港中路、黑龙江路—海尔路、重庆路—山东路等五横五纵共同构成景观照明主要的框架道路。

“片区微结构”包括各片区级的部分道路,其中照明区域边界围合道路及其内部道路与“五横五纵”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也作为景观照明的重点部分。

“多点布局”即规划所确定的多处景观照明节点,包括框架节点和独立节点。

3.3 照明意象的表达

本规划在反复分析城市照明结构与城市肌理要素、深入挖掘青岛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判断与创造性的联想,反复提炼城市照明空间结构,将无序零散的照明要素梳理组织起来,最终形成了青岛市生动而形象的城市夜间景观体系。

(1)城市山体水系照明体系意象

根据青岛“山、海、城、河、岛”有机交融的城市特色,在分析片区现状、照明性质、水系、海岸线及山体的重要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山体水系照明体系所形成的纹理,犹如一只航行在大海上的帆船 (见图4),形成了“山水相依扬风帆”的规划构想,由此打造的“帆都”城市意象,构架起了青岛海洋文化的“城市图腾”。其中滨海的景观带形成了帆船的船身,市区的西大村等五大河流 (部分河段)构成了风帆,通过生动的姿态,象征优美的青岛乘风破浪、不畏艰险,彰显了青岛“海洋之城、帆船之都”的地域特色和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

图4 城市景观照明山水意象图

(2)城市景观照明框架体系意象

根据城市用地性质,道路等级、片区现状及城市肌理等因素规划形成的照明框架系统犹如一只海鸥 (见图5),无畏地在巨浪之巅振翅飞翔,各分区的照明框架道路有机地形成了海鸥的各个部分,火车站节点恰好形成了框架意象的画龙点睛之笔,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夜瞰岛城青鸟腾”的规划构想,突显了青岛振翅翱翔的城市精神。

4 结语

图5 城市景观照明框架意象图

青岛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在充分考虑青岛特殊景观载体和深入挖掘青岛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清晰的景观照明结构框架,突出了青岛的城市特色,并建立起了高品位的、富有山水城市特色及丰富人文内涵的青岛夜景观体系,为进一步提升青岛的景观照明品质,创建现代化国际夜景魅力城市,以及构建“大青岛”的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思路。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本规划的介绍,对今后滨海城市的照明规划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1]青岛市景观照明总体规划 (2010—2020).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城市照明规划设计研究所,北京赛高都市环境照明规划设计公司.

猜你喜欢
青岛市青岛框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