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秋》:打工游子的母爱之歌

2010-08-15 00:42/高
名作欣赏 2010年13期
关键词:克利韵律首诗

/高 军

尤克利早年就致力于诗歌创作,后来沉寂了一段时间。通过深刻反思,并经过多年的生活积累、文化沉淀和精神准备,2004年起又开始呈现喷薄而出的持续状态,一出手就被《诗刊》慧眼识珠,复出后的新作《远秋》在2004年10月下半月号刊出,立即以广阔的背景、厚重的意象、真挚的感情赢得了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并被多种选本多次选载。

尤克利高中毕业后回村种过地,承包过果园,到日本种过菜,近些年一直四处打工,至今仍漂泊在一些城市里搞建筑。他写的诗由于都是自己真实经历、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总能拨动读者的心灵琴弦。

《远秋》就是一首记录自己打工历程中对在家乡关注着、牵挂着自己的母亲的思念之情的优秀之作。诗歌充分展示了作者擅长捕捉原生态的生活细节的才能。作者的很多优秀诗篇,总是以独特的原汁原味的细节打动读者。这首诗中,身在徐州的作者在秋天里,思念生养自己的母亲,从想象母亲黄昏里久久伫立、夜露打湿母亲的头巾入手。这是诗人的想象之境,更是母亲在家乡的真实形象。落叶纷飞,天高地迥,母亲怎能不牵挂远方的儿子呢?这个细节,既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表达出来,也把母亲对儿子的牵挂表现得非常真挚。血脉相连,心心相印,和谐亲切,韵味浑然。在第二节,作者又往前追溯,想起了那年在日本打工时母亲不顾天寒为儿子寄毛衣的细节,并紧接着用母亲打的一声“阿嚏”这一细节,使诗歌更加有声有色起来。母亲为孩子织毛衣、寄毛衣冻得重重感冒了一场,儿子却感到这是北海道飘落的鸟儿羽毛似的雪片让母亲感冒的,远隔千里万里的这种牵挂,这种心灵感应,是多么的感人!

这首诗通过精心组合,共写了两组意象:一是枯黄的桐叶萧瑟飘落,“我”想在黄叶上写信可黄叶不会飞回“我”的家乡,它们自己静静地落回了大地。鸿雁从作者家乡所在的北方向南方迁徙,路经自己打工的地方,传声说在夜夜凝霜的季节里,母亲挂念着远在外地的儿子。另一组先是经霜的红叶挂满枝头,继而大雪纷纷,母亲在家乡因重感冒而喷嚏连连。通过这两组紧密关联的意象,时而是当下所在的徐州,时而思绪飞回沂蒙山区的故乡,接着又飞向日本的札幌和北海道,在宏阔的背景上诗人把一曲母子深情吟唱得极有力度。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曾这样说过:“这位诗人有对生活的深沉的爱,有厚实的生活底蕴,每每在平凡无奇的景象中发现诗意,他随手拈来的意象,看似寻常,却都是其生命本色的流露。”

汉语诗歌从《诗经》《楚辞》起就孕育了自身的韵律,体现出来一种和谐美感。诗歌放弃音乐性,放弃独特的艺术性,就会背叛优秀传统,应该说不啻是自绝于大众和读者的失策行为。彰显汉语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应是每一个具有艺术良心的诗人自觉的诗歌美学追求。尤克利的诗歌有的注意运用韵脚来体现诗歌的优美韵律,有的不局限于、粘滞于凑韵脚,而是在精心锤炼中用诗句的节奏感来营构诗歌的音乐性。具体到《远秋》就属于后者。全诗13行,第一节6行,第二节7行,对应的诗行字数近似,停顿的节拍近似,心绪自然流露,情感舒缓自如,读来琅琅上口,意蕴悠远。并且全诗由第一节的6行,变化为第二节的7行,语句增多一行,感情加深一层,构成了一种越来越悠长的感情流动的韵律,对母亲那种朴素、实在、具体、明澈的怀想,毫不板滞,就像家乡的沂河那样自然流淌着,越流水量越大,感情的容量也越来越重。一曲有一丝淡淡忧伤的对母爱的深情歌唱,分量逐渐加重,显得越来越感人。对于这一点,著名诗人林莽分析得极为透彻:“尤克利的诗有一种潜在的真情,细致,温暖,感人至深。他的诗歌语言清丽,在回忆与向往中抒发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他是一位生活在当下的乡村歌手,忧伤、寂静,但不失现代生活气息。”

尤克利在这首诗中还注重选用了静态的“黄”、“红”和读者能体会出来的霜雪的“白”,同时还写出了秋高气爽的高空鸿雁的鸣叫声,大雪覆盖的辽阔大地上母亲感冒的阿嚏声,诗歌中氤氲着的纷纷飘落的雪花的簌簌声,短短的一首诗,动静结合,色彩鲜明,有机交织,灵动飞升。

“我爱自己深爱无疑的亲人,……动员身体里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为之歌唱,从清晨到黄昏,从少年到白头,不到最后时候决不放弃。”尤克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远秋》就是这样一首写伟大母爱的优秀之作。

猜你喜欢
克利韵律首诗
《上课没人抢》
书的国度
油和醋一瓶装
春天的韵律
我和我的好朋友们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阳光照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