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诗集》中的诗歌特征

2010-08-15 00:42王爱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开封475003
名作欣赏 2010年12期
关键词:哈代诗歌

□王爱琴(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河南 开封 475003)

托马斯·哈代生卒跨越两个世纪。作为文坛大家的他,不仅是19世纪令人称道的小说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1840年6月2日,哈代出生于英国多塞特郡海尔伯克汉普顿的一间小农舍内。这个英格兰南部的秀美小郡不仅景色宜人,而且历史气息浓厚,周遭环境洋溢着原始的古朴、素雅风格。正是以此地为基础,哈代在他的诗作中杜撰了那片充满着神秘气息的英格兰农村土地——威塞克斯。哈代的小说成就斐然,这点毋庸置疑。然而,他的诗人身份却时时遭到质疑,人们对这位文学大家的诗歌作品是非议颇多。直到20世纪,人们才渐渐接受了哈代的诗人身份,也正是此时他的诗歌才声名鹊起,被人挂在口上。这么来之不易的身份的确给大众带来无限的遐想与猜测。究竟是他的诗作名不副实,还是当时群众的审美观太差。他摇摆不定的诗人地位又为何如此令人无法笃定。这一切的一切只能从哈代的作品与生平中探寻个究竟。

其实,哈代早年的最大梦想就是当个伟大的诗人。“他当时的梦想即是能以当诗人为生。”①哈代的第一卷诗歌作品《威塞克斯诗集》直到1898年才出版发行,但实际上他的处女诗作是其早年间最清丽的诗作《设定住所》Domicilium②(1856)。这首诗描写了他的家乡多塞特郡的绿影盎然之景,颇具新意。之后不久,哈代即从事建筑业,并且尝试开始写小说,以文为生的日子便露端倪。在那个时代,诗歌还算得上是高雅文学艺术,并非碌碌无为之庸人所能企及之物。哈代自己在他20出头时就说到:“诗歌的真实感,它在文学中无上的地位,已经将我唤醒”。③

哈代所接受的正规学习教育十分有限。他八岁被送到地方学校学习,16岁便辍学去给当地的一个建筑师当学徒、打下手。然而哈代是个自我驱动力极强的人,他自己利用空闲认真浏览了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罗马诗人贺瑞斯以及古希腊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等经典诗作。他对这些作品爱不释手,显然他对文学的狂热是植根于骨子里的,是与生俱来的。很有可能哈代的文学火种来源于其母杰迈玛,因为他八岁时母亲送他的礼物就是“德莱顿的《维吉尔》,约翰逊的《拉塞拉斯王子传》”④。受到母亲的鼓励,哈代开始修习伊顿语法并开始阅读史学家尤特罗匹斯著的关于恺撒的书籍。14岁那年,哈代将查尔斯·斯维恩《旧舍之钟》一诗的诗文抄写在他家大钟的后开门上,并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⑤哈代的母亲热爱音乐,热衷弹钢琴。他父亲的家族更是时代服务于教会,且各个是乡村舞蹈的小提琴高手,教堂赞美诗与民间歌谣更是耳熟能详。受到家庭的熏陶,哈代对音乐与身俱来的天赋为他日后独特的文学审美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威塞克斯诗集》的评论有好有坏,可以说是没有定论的。而哈代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悲观主义者。就连他的妻子爱玛对此书也是颇为恼火,也许与其中的爱情诗关注了太多不同的女人有关。最为甚者,爱玛直接搬到马克斯门的顶楼上去住⑥,时常让哈代一个人独守空房。

在这本诗集中出现的“威塞克斯”一词,直至19世纪末,它一直用来指代一个纯历史范畴词汇,即中世纪早期被西撒克逊人所统治的不列颠岛西南大面积地区。但自从哈代将这一词语发掘使用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变得与它熟悉了。对于他们来讲,“威塞克斯”只是一个固定区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与撒克逊王国是密不可分的。事实如此,“威塞克斯”的确与整个英国文化相关联。在哈代的小说与诗歌里,它均用来指代乡村或非工业化地域。这个哈代杜撰的新词传播之广、影响之深令人震撼。就连在哈代有生之年,“威塞克斯”一词又再次被运用于日常交通,且专指英格兰西南部的区域。⑦

哈代转向诗歌的契机与一个人是分不开的,他就是古典文学学者、评论家、作家贺瑞斯·穆尔。穆尔是哈代早年的密友、老师,更是他的启蒙者。⑧后来穆尔在剑桥自杀,但是他对哈代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这起源于1862年穆尔赠给哈代的那本《英诗金库》。哈代正是从这本书开始系统学习诗歌语言的。哈代将从《英诗金库》中摘选的语句进行半科学化的注释与符号标注,并把所有笔记汇总成册取名曰“学习,标本”。正是这本笔记被穆尔称为哈代“对风格细微的审视”⑨。这本笔记的编撰完毕即是哈代正式成熟的诗歌生涯的开端。

哈代学诗作诗的十年正是一段特殊的文学发展时期,此时的十四行诗、民谣、赞美诗等皆经历着变革性的发展,一些异域的文学形式也正涌入英国且位置凸显。这时的哈代也正值诗歌高产,总共写出150多首脍炙人口的赞美体诗。

特征一:感知性

哈代《威塞克斯诗集》中的《无法感受》(Impercipient)一诗就是典型模仿艾米丽·迪金森诗风的赞美体诗,它发展为一种自觉,不在仅仅信守旧的宗教束缚。并且此中的哈代还目睹了效仿19世纪末经典音步的复苏。“该诗中的前缀否定‘i m’印证了哈代诗歌里的现代性,即对个体意识的削弱。”⑩全诗如下:

在这群聪慧的信徒当中 我惨遭驱逐,

同志们所坚守的信仰 我视为幻想,

他们那海市蜃楼、迷雾昭彰的极乐世界,

无非是阴霾的命运定数。

为何我的灵魂注定 如此不幸,

为何兄弟们眼中的景色 我永远无法目睹,

为何他人所得之快乐我却不能体会,

这永远是个谜团。

既然我心无从轻松体会 他们的所知,

既然上帝给他人的灵气赐福 我却未曾获得,

我的缺陷可能引发他们的怜悯

获得基督的施舍!

我就像个凝望者 面对着那内地的同伴

他站立伸出指头指给我看,喊道:

“听!听!远方宏伟的海!” 我却想:

“啊,对我来说 只是那边风吹深暗松树的声响罢了!”

然而我只会安静地接受自己的缺陷,

但对那些赐福的事物,

我的快乐、欣喜,不复存在。

唉,折翅的鸟儿 焉能欣然扑向大地!

……

够了。不安此时依旧困扰,就让我们安息吧。

纵观全诗,诗的题目“Im perci pi ent”(无知觉) 一词本身就是指感官的缺失,暗示着构成人体某种官能的丧失。别人所观、所闻、所思,“我”均无法认同。这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与悲哀,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悲观情绪。是造物主弄人,还是聪慧被掩盖,作者与读者都无从得知。面对失聪,近似“麻木”的无知无觉,就仿佛自由翱翔的鸟儿突然丧失了畅快飞翔的能力,“我”充满了悲伤与无奈。在第四节,作为“凝视者”的讲话者无法感受到“内地伙伴”自以为听到的“远方宏伟的海”的声音。讲话者只能听见风呼啸穿过树林的声响。本诗完全抛弃华兹华斯的讲话者在“不朽颂”中第九节感受的“安慰”,尽管“远在内陆”,讲话者依旧可以看到“不朽的大海”,听见“滔滔江水翻流不息”。因为无法获取,“所见”与“所听”对哈代的“无知觉”讲话者没有任何安慰及意义可言。这是哈代诗歌强调“感知性”重要的完美体现。

特征二:连续综合性

哈代的诗歌具有连续综合体的特征。这一特点的由来可能源于多塞特郡秀美风光的力量,哈代爱情的悲剧情节,以及诗歌结构中类似萨福诗体的文风。⑪哈代作品中常见的母题之一即“追溯”或“回顾”,它除了重复并无其他阐明功用。这种回顾是一种对古老岁月的追溯,封存记忆已久却依旧伤痛如初。哈代原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意象组合大师,将某些固定图案加以整合定型。他的诗歌具有哈代式的独特结构特征(或许这与他早年从事建筑不无关系),这也突出了维多利亚末期的核心议题:在失去重心依靠的茫茫大千宇宙世界里,人的本身意义、价值何在?这既体现了人对世界的认识,也体现了人对自身的寻问。根源何所在?也许哈代曾经试图在宗教中找寻解脱或答案。1866年做的一首小诗《偶然》(Hap),试图解释所以然。诗中运用高度的人格化特征来进行特异的问题性陈述。诗文如下:

但求有个复仇之神从天上喊我,

并且大笑着说:“受苦受难的东西!

要明白你的哀戚正是我的娱乐,

你的爱之亏损正是我的恨之盈利!”

那时啊,我将默然忍受,坚持至死,

在不公正的神谴之下心如铁石;

同时又因我所流的全部眼泪

均由比我更强者判定,而稍感宽慰。

可惜并无此事。为什么欢乐被杀戮,

为什么播下的美好希望从未实现?

——是纯粹的偶然遮住了阳光雨露,

掷子的时运不掷欢欣却掷出悲叹……

这些盲目的裁判本来能在我的旅途

播撒幸福,并不比播撒痛苦更难。

这首诗属于典型的十四行诗,淋漓尽致地指出了哈代所面临的历史性难题。诚如1866年另一首小诗《她的窘境》一样,点出来哈代的立场:抛弃“如此定好的世界,或待呼吸,这一切窘境皆可被大自然所改变”。如此的牢骚,就像在裘德的信仰告诫他切不可对已婚妇女有非分之想时导致他宗教信心全部丧失那样干脆利落。

特征三:语意含混性

哈代的语言具有含混性,这也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他的诗往往修辞格跳跃交叉,规律不定,模糊不清的指涉,晦涩的比喻,多种声音与面孔的交杂,肯定与否定的频繁交替,俨然将他与其他古往今来之文人骚客既区别又融合。故此,言语含义的暧昧不清,又是哈代诗歌的一个“怪”处。以他的一首诗标题为例《英诗金库》(Nature’s Questioning),这又是一个典型的模棱两可之案例。单个词的词义清晰可辨,但是奇怪的组合却让人摸不到头脑。究竟是想说人问自然还是自然问人?答案各有千秋。从言语角度考虑,这也属于是属格与所有格之间的矛盾对立,宛如“花园幽径”一般迷离扑朔。全诗如下:

当我向前望着黎明,池塘

田野,鸟群,孤独的树,

一切似乎都在向我注目

如同被惩戒的孩子们沉默地坐在学堂;

他们的脸迟钝,拘泥,疲倦,

似乎老师教育的方式

经过漫长的教学时日

已冷却和压制了他们最初大地的喜悦

在他们身上激起感想,但仅是双唇微翕

(似乎曾经是清晰的呼喊

现在却连微弱的声息也失散)

“我们好奇,永远好奇,为什么我们发现自己在这里!

“是否某种‘广阔的低能’,

有力量建造和混合事物,

却无力去把它们照顾,

在玩笑中将我们塑成,之后却将我们遗弃在危难中?

“或者我们来自一个自动机器

它意识不到我们的痛苦?

或者我们是神垂死下降的头部

一些苟活的残余,大脑和眼睛都已失去?

“或者只是产生于某种高高在上的阴谋

它却不曾懂得

被善所攻击的恶,

我们就在踏步在荒凉的希望上取得成就?”

周围事物就是如此。回答我无法做出……

同时风,雨

大地古老的忧郁与痛苦

依然一如过去,最快乐的生命旁死亡是最近的邻居。

全诗中描绘的场景包含有田地、鸟群、树林等。在读到“dawni ng”一词时,我们不禁再次遭遇不明确的尴尬。也许这是指讲话者在拂晓观望池塘或者其他景观,抑或拂晓本身即是讲话人视野中景色的一部分。这本身的涵义可以是瞬间的也可以时永恒客观的。从词性语法角度来讲,-ing是充当了动名词还是分词?这一特点已经明显露出了现代性诗歌风格的端倪。

自然与诗歌中讲话者主体共存,也许均为无声或窒息。这一拟人化的技巧运用一改往昔文风,抹杀了浪漫主义的核心因素,这种风格的特性是哈代向现代主义转变的力证。

不管是谁对谁的询问,问题的回答是无声无息的,寂静是不作回答的最佳办法。“风雨”和高度人性化了的“自然”在关系处理上的语言依旧暧昧。诗歌中的讲话者被(询问)加以改变,仿佛成了无法答问的“我”。看一看T.S.El i ot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开篇几句,相似之处尤为显著。讲话者的身份并不比埃及法老的身世之谜容易解开。

回顾前文提到的三点特征,不难看出哈达诗歌所受《英诗金库》的影响之深。通过对哈代早期诗作《威塞克斯诗集》中作品的细读,可以发现哈代诗歌中较为固定的抑扬音节诗格式,但更为主要的是他的感知性、连续综合性以及语意含混性的主体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决定了哈代诗歌作品向现代主义诗风跨越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这对于哈代作品来讲是一种诗歌革新尝试,但对于整个英语诗歌文学来讲,这种革命是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的。

① M urry,J.M.Katherine Mansfield and Other Literary Portraits[M].London:Nevi l l e,1949.p229.

② 哈代该诗标题dom i ci l i um一词系拉丁文,本意为“设定住所”,即指凡住在某一堂(教)区内,有意长久定居或在该区居留满五年者,即为设定其住所于该区。

③④ Millgat e,M i chael.The life and work of Thomas Hardy[M].London:Macmill an,1985,p415.p21.

⑤ Purdy,Ri chard Little.Thomas Hardy:A Bibliographical Study[M].Oxf ord:Cl arendon Press,1978.p325.

⑥ 马克斯门是哈代在多塞特郡多切斯特郊区的住宅,他从1885年居住在此直至逝世。

⑦ 参见http://en.wikipedi a.org/wiki/Thom as_H ardy's_W essex

⑧ Townsend,Jam es.“Thom as Hardy:The Tragedy of A Li f e without Chri st”.Journal of the 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Spri ng 1997 Vol um e 10:18.

⑨ Tayl or,Denni s.Hardy’s Literary Language and Victorian Philolog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p48.

⑩ Kramer,Dal e.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M].Cam 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p231.

⑪ 希腊女诗人萨福的诗体:象埃奥利克诗体的由十一个音节组成的,其中包括四个首音节、一个扬抑抑扬格中心和三个末音节。

[1] Harvey,Geoffrey.The Complete Critical Guide to Thomas Hardy[M].New York:Rout l edge,2003.

[2] Kramer,Dal e.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M].Cam 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3] Millgate,M i chael.The life and work of Thomas Hardy[M].London:Macmill an,1985.

[4] M urry,J.M.Katherine Mansfield and Other Literary Portraits[M].London:Neville,1949.

[5] Purdy,Richard Little.Thomas Hardy:A Bibliographical Stud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78.

[6] Tayl or,Denni s.Hardy’s Literary Language and Victorian Philolog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

[7] Hardy,Thom as.Collected Poems of Thomas Hardy[M].W are:Wordsworth Editions Lt d.,1994.

[8] Townsend,Jam es.“Thom as Hardy:The Tragedy of A Life without Christ”.Journal of the 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J].Spring 1997,Vol um e 10.

[9] 吴迪.哈代研究[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哈代诗歌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哈代之家
徐志摩与托玛斯·哈代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