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心甘又岂能情愿——《西厢记》中老夫人赖婚心态探源

2010-08-15 00:42邯郸学院中文系河北邯郸056005
名作欣赏 2010年12期
关键词:老夫张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 力(邯郸学院中文系, 河北 邯郸 056005)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诞生至今已几百年,人们在赞颂张生与崔莺莺历经磨难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同时,大都不约而同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老夫人。他们认为老夫人是一个为了维护崔氏家族的高贵门第,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的“顽固而狡猾的老虔婆”①。而作者安排老夫人竭力反对崔、张婚姻的目的是为了彻底揭露唐朝大姓“恃其望族耻与他姓为婚”的婚娶制度。②杜豫的《中国古代文学》认为:“‘拷红’一折着重刻画了老夫人的冷酷与虚弱,而整个性格的刻画都注重突出了她维护封建礼教和门第家声的思想本质。”③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老夫人之所以答应让莺莺许配张生,绝非承认他们那段非法的恋情,而是害怕‘玷辱家门’,说到底,是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④可见,无论是许婚还是赖婚老夫人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家谱,这似乎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当然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老夫人赖婚固然有家谱的因素但对女儿的疼爱之心更是主要原因”⑤。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本人认为老夫人之所以赖婚除门第观念外,从一开始许婚时她就是被迫无奈而非出于自觉自愿也是主要原因,这种心态正是她以后屡次赖婚的一个重要根源。

一、“寺警”事件老夫人被迫许婚是导致她以后赖婚的根源

老夫人护送丈夫崔相国的灵柩回博陵安葬,在普救寺停留,叛军孙飞虎带领五千兵马包围寺院,要强娶莺莺为妻,否则便要杀光寺内所有僧俗。虽然曾贵为相国夫人,虽然有高贵的门第,但现在独撑门庭的老夫人面对这危急的局面只能束手无策。为了挽救众人的性命,莺莺主动提出将自己献给贼兵,或自尽后将尸体献给贼兵,老夫人当然不会答应。莺莺最后提出无论何人能退贼兵即与之成亲,这就是著名的“五便三计”,对这最后一个计策,老夫人的反应是“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如陷于贼中”⑥。可见,老夫人此时的许婚并非出于自愿,完全是形势所迫下的权益之计。女儿无论嫁给何人总比嫁给贼人强,更比失去女儿强。虽然老夫人还是念念不忘她的门户观念,但此时,作为孤儿寡母的老夫人又能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呢?也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更何况老夫人可能会猜测,能够退贼兵的人不应是等闲之辈,也总有些本领吧。女儿嫁给这样的人也可能重振崔家逐渐衰落的门风。

这恰巧给了张生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正如周建忠在《中国文学史》中所指出的“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给了张生立功求婚和莺莺如愿以偿的极佳机会”⑦。张生又是怎样利用这个绝佳的机会表现的呢?孙飞虎带兵包围普救寺,莺莺提出要以死退兵或将自己献给贼兵。此时,寺内寺外乱成一团,张生不可能一无所知,但我们在文本中看不到他有任何的行动。一直要到老夫人让长老当众宣布,谁能退贼兵便将莺莺许他为妻,张生这才声明自己有退兵之计。老夫人急忙问他“计将安在?”张生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罚若明,其计必成。”⑧其寓意不言自明,要老夫人当面允诺以莺莺作为“重赏”,自己才会当一回“勇夫”。老夫人当面亲口答应,有能退贼兵者,便将小姐许他为妻,张生这才献上了退兵之计,并马上写信请白马将军出面解了普救寺之围。

对张生在“寺警”事件中的表现,被长老称为“处事温简,治家有方,是是非非,人莫敢犯”⑨的老夫人心中自有分寸。说张生乘人之危可能有些过分,但要说张生有借“寺警”这个天赐良机,想达到娶莺莺为妻的目的,恐怕没有冤枉他。如果说在许婚退兵的开始老夫人是被孙飞虎强迫的话;那么,在与张生的交谈中,老夫人无疑会感觉出张生在讨价还价,他的献计退兵,绝非出于打抱不平的侠义之心而是另有所图。

这种被人强迫利用的感觉,为老夫人以后的悔婚埋下了隐患。既然开始的许婚就是形势所迫之下的权益之计,献计退兵之人又有强烈的功利目的,那么,普救寺之围被解之后,老夫人又有什么必要非要信守当初那个并不是出自本意的诺言呢?

二、“拷红”中老夫人被迫再次许婚导致她的再次赖婚

孙飞虎退兵后,老夫人对张生不无感激之情,毕竟是张生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她的家庭的名誉甚至生命,但要让心爱的女儿嫁给张生,老夫人却不甘心。除了许婚出自无奈以及张生本人颇有些乘人之危之嫌的表现之外,莺莺早在相国在世时便已经许给郑恒当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对丈夫的遗命,老夫人是不愿也不忍违背的。何况郑恒是老夫人的亲侄子,与老夫人有血缘之亲,而郑家又是当时的望族。这一切都促使老夫人在孙飞虎退兵之后必然有悔婚之举。于是老夫人让莺莺认张生为兄,又想通过赠送财物的手段来表达自己对张生的感激以及愧疚之情。

老夫人既然让莺莺认张生为兄,自然张生也就成了老夫人的义子,做母亲的没有把自己的“义子”赶出门外的道理,更何况这个“义子”还刚刚救了她一家老小的性命。于是老人让张生留在普救寺,而这样做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崔、张二人产生爱慕之情以致私下结合。这种结果,是老夫人完全没有料到的。在“拷红”这一出中,发现莺莺有些异常的老夫人把红娘叫来拷问,红娘不但承认了崔、张二人早已经私下结为夫妻,还大胆地表示了对他们爱情的支持。这一切都大大出乎老夫人的意料,被派去担当“行监坐守”任务的红娘反而变成了帮助崔、张二人穿针引线,传递消息的爱情信使。本来号称“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对自己“内外并无一个男子出入”的家风是颇为自信的,但连偷潜出闺房都会遭到母亲呵斥的莺莺居然敢和一个男子私下结合,这是老夫人万万没有想到的。面对这个“不肖之女”,老夫人除了叹息“谁似俺养女的不长俊”以外,束手无策。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如今与女儿私自结合的张生,老夫人除了将女儿再次许配给他之外,别无他法。

如果说第一次被迫许婚老夫人感受到的压力是来自外部的话,那么,这一次被迫许婚老夫人感受到的压力则是来自家庭内部的。是她的亲生女儿与其他男子偷情,使她的“无犯法之男,无再婚之女”的家族声望受到了挑战。对老夫人来说,这一次打击与上一次相比较,要严重得多。毕竟女儿已经失去了贞节,对老夫人而言,这种打击几乎是致命的。面对“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的现状,老夫人只好在表面上再次违心地答应了这门亲事。但内心绝不会心甘情愿承认自己的失败。于是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而实际上十分苛刻的条件,以崔家“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让张生马上上京应试,高中回来娶亲,落榜就不要再来。表面上老夫人是答应了这桩婚事,实际上为再次赖婚留下了借口。也有人认为老夫人这次是真心许婚,就连聪明伶俐的红娘在听到老夫人的许婚之言后都说“张生早则喜也”⑩。实际上我们知道,在唐代,每科录取名额非常有限,像张生这样既无名望又没有后台,事先又没有经过“行卷”、“温卷”的活动,能够考中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老夫人提出这样的条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别有用心的。

张生上京应试后不久,郑恒来到普救寺。得知郑恒将红娘叫去询问亲事后,老夫人说:“据我的心,则是与孩儿(指郑恒,笔者注)是;况兼相国在时已许下了。”⑪请不要忽视这句话,它揭示了老夫人此时的真实心态,那就是打心眼里愿意将女儿嫁给郑恒。此前虽然老夫人曾经两次当面将女儿许给张生,但那只是权益之计,无奈之举,并非老夫人的真实心意。所以,当郑恒造谣说张生已经入赘在卫尚书家时,老夫人便马上让郑恒“拣个吉日,依著姑父的言语,依旧入来做女婿者”⑫。按照正常的逻辑,婚姻大事应该慎重,最起码也应该等张生回来当面澄清是非再作决定。老夫人之所以不给张生任何解释的机会,立即决定让女儿嫁给郑恒,并非是心血来潮的草率之举而是她内心真实意图的展示。幸亏张生及时赶回来与郑恒当面对质。对质时,不等张生开口解释,老夫人便立即申斥张生背信弃义另娶娇妻,为自己第三次赖婚寻找理由。在此时,老夫人丝毫不考虑婚姻当事人——崔莺莺的意愿。是她不了解女儿的心思吗?不是。如果说,莺莺与张生情投意合直到私订终身的整个过程老夫人始终被蒙在鼓里,但作为母亲的她却能从女儿的神态语言上发觉异常,从而了解女儿已与张生私下结合的真相。那么,女儿与张生在长亭送别时的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离别后被相思折磨得形容消瘦,连红娘都看出小姐近来“清减的十分厉害”⑬,作为亲生母亲怎么可能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呢?应该说,老夫人对女儿与张生之间深挚缠绵的爱情是心知肚明的,但她还是要千方百计拆散他们,将女儿嫁给她根本不爱的郑恒。究其根源,除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外,老夫人前面的许婚出于被迫也是主要原因。既然并非心甘情愿而是迫于形势所逼的权宜之计,所以,只要一有机会,她就能推就推,能赖就赖。

有人因此指责老夫人背信弃义,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对张生来说,老夫人确实多次言而无信;但对崔、郑两大家族来说,老夫人极力维护当初的婚约,却是诚实守信的。既然不论怎么做都会对一方失信,那我们又怎么能苛求老夫人不选择自己的亲侄子,却去偏袒一个无亲无故的外人呢?而且这个外人还是逼迫她屡次违心许婚的重要当事人呢?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被客观条件逼迫下许下的承诺往往得不到兑现,因为它违背了个人的内心意愿,只要条件允许,这种承诺往往会变成废纸一张。即使在当今这个大力提倡诚信的社会,我国法律也明文规定,任何协议、条约、合同等的签订,都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图的表示。其中一方在被胁迫或受欺骗条件下签订的协议、条约、合同都不受法律保护,是无效的。因此,笔者认为,既然老夫人的多次许婚并非出自她的真心;那么,她的多次赖婚也就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因为无论什么事一方当初只有真诚地许下诺言,后面才会心甘情愿地遵守诺言,老夫人如此,其他人也不例外。

① 董每戡:《五大名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9页。

② 董每戡:《五大名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页。

③ 杜豫:《中国古代文学》(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⑤ 刘清玲:《老夫人赖婚新解》,《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⑥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⑦ 周建忠:《中国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156页。

⑧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⑨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⑩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页。

⑪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⑫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⑬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猜你喜欢
老夫张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爱是什么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坦然面对别人的挑剔
雷打冬
雷打冬
张生题字喻客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坦然面对挑剔
老马
多看善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