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蚕桑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0-08-15 00:51
蚕学通讯 2010年1期
关键词:蚕业蚕农蚕桑

李 洪

(重庆市开县蚕桑技术推广站 405400)

重庆市开县地处渝东北,面积近4 000km2,地形以浅丘为主,气候温和,适宜发展蚕桑业,且养蚕历史悠久,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近几年,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县的蚕桑生产严重滑坡,蚕茧产量逐年下降,已到了最危急的关头。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促进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应积极解决蚕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蚕桑发展现状

1.1 发种量、产茧量逐年下滑

全县发种量、产茧量由高潮时1995年的10 000多张、250 000kg下降到 2009年的855 张、26 000kg.

1.2 桑树总数逐年下降

1995年全县桑树总数达1 000多万株,但近几年毁桑严重,到2009年底仅余78万株,下降了近93%。

1.3 蚕农积极性下降

1995年养蚕户曾达到 10 000户,到2009年底,仅余500户左右。农民中普遍存在有桑不养蚕,或桑多少养蚕的现象。

2 影响蚕桑发展的原因

2.1 劳动力大量外出

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我县的农村青壮年大都弃农外出务工,家中只剩妇女,儿童和老人。据统计,我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50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蚕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给我县蚕桑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2 养蚕比较效益下降,竞争力不强

自2004年中央1号文件和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各地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由于粮价的提高,养蚕的比较效益相对下降,茧丝绸行业一直不景气,茧价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价格,蚕农缺乏积极性,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毁桑种粮。在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茧价继续走低,蚕桑产业的竞争力将会大大降低,这是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否则,蚕桑产业将会越来越弱。

2.3 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近几年,全县养蚕农户户平季养蚕量不足1张,户年均养蚕收入仅300多元,这就调动不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没有把它作为产业来发展。而蚕业基地建设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发展缓慢,推进乏力。

2.4 防病意识淡薄

虽然县蚕桑技术推广站的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宣传消毒防病的重要性,但蚕农的防病意识依然淡薄,消毒防病走过场。

2.5 缺少资金,技术难以落实

由于生产滑坡,发展蚕桑生产的经费减少,蚕桑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低下,难以贯彻各种技术培训。加之蚕农养蚕数量少,不重视养蚕技术,更不愿意投入改善养蚕条件,造成养蚕设施简陋,更不利于蚕桑生产的发展。

3 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结合我县农村经济的实际,在保护和调动栽桑养蚕积极性的前提下,遵循市场经济和蚕桑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实现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由单一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促进蚕桑生产健康发展。

3.1 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蚕业生产的领导,理顺关系,强化部门协作,整合部门对蚕业的政策支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体系,加大对蚕业的投入。

3.2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蚕业组织化程度

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在蚕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中更需要依托龙头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培育壮大我县的龙头企业-平安茧丝绸公司,让龙头企业直接参与蚕业生产发展,创新管理机制,构建让蚕农、企业、政府三满意的和谐共同体,建立确保蚕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3.3 调整布局,建立重点基地,抓集约化生产

我县蚕桑生产要彻底摈弃过去小而全的生产方式,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之路,科学规划,重点发展,推广科技,保证质量,增加产量,提高效益以稳步发展我县的蚕以。

3.4 搞好桑树的深加工,增加蚕农收入

桑树全身都是宝,桑叶除喂蚕外,其叶、椹、枝、根都是地道中药,药用价值极高,若对桑树进行综合利用,特别是药用价值的开发,桑树就成了“商树”,“钱图”无量.据了解,桑树除养蚕外,广东省在食用方面已有开发利用推向市场。如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中山宝鼎以及雷州国宝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统一规划桑园,种植果桑品种,开发了桑果汁、桑果酒、桑茶、桑灵芝及其他食用产品数十种,效益比种桑养蚕有十倍乃至数十倍增长。我认为,开县要发挥优势,建设桑树药源基地,按照要求种植、采收、加工、制作,为桑树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新路。

猜你喜欢
蚕业蚕农蚕桑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版权声明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蚕业生产中的应用进展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关于对丙麻乡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
《四川蚕业》编辑部有关声明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
躲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