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的古代文化及其特点

2010-08-15 00:46杨柳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4期
关键词:白城市器型时期

杨柳

(白城市博物馆吉林白城137000)

白城市的古代文化及其特点

杨柳

(白城市博物馆吉林白城137000)

白城市境内有松花江和嫩江两大水系,地上、地下资源丰富,自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全市共有900多处古代人类生活遗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上曾有许多民族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区域,因此,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构成了具有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区,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城市;古代人类;文化特点

在白城市这块土地上,已经有6千多年的人类生活史了,先后有东湖、濊貊、鲜卑、夫余、契丹、室韦、女真、蒙古、锡伯、汉、满等十余个民族在这里生活居住。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开发着这块土地,留下了900多处生活遗址和大量的文物。

一、新石器时期文化

白城市新石器时期的早、中期处于母系氏族的兴盛时期,到了晚期母系氏族便逐渐被父系氏族所取代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通榆县兴隆山镇的敖包山遗址、镇赉县坦途镇向阳南岗遗址和胜利乡二井子遗址、洮北区德顺乡双塔遗址和西郊靶山遗址,是有代表性的距今6千至4千年间的人类生活遗存,保存下来的大量石器、细石器、陶器、骨器和房址、墓葬等实物资料,反映了当时人类的生活状况。人们依山傍水而居,除了打猎捕鱼、采集野生植物外,还学会了畜养动物和种植粟类作物。由于大自然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人们较普遍地崇拜太阳和月亮,还学会用贝壳、绿松石做成装饰品来打扮自己。生活是艰苦的,也是颇有情趣的。

这一时期的陶器,均为手制,火候低,胎质松软,呈黄褐色或灰褐色,还有少量的黑色。多数质地夹砂,并羼有蚌壳粉,少量的是细泥夹蚌壳粉,有的还夹有草叶。

器表的纹饰有席纹、绳纹、“人”字纹、刻划三角几何纹、压印网格纹、细密篦点纹、指甲纹、指按纹、锥刺纹、附加堆纹、鼓钉纹、压印“之”字纹等。[1]

器型比较单一,只有盆、钵、罐、壶等。口沿有直口平唇、敞口圆唇等。唇部一般外凸,多数唇面上施有指按纹和豁口纹,使唇面凸凹不平,有的形似锯齿,有的形成了花边沿。器耳的样式不多,有桥形、瘤形、圆泥条环耳和橄榄形耳。多数器物是在口沿下部穿孔,代替了器耳的作用,说明了当时的制陶工艺水平较低。

石器多为细石器。一般压琢得都很精致。器型有三角形的凹底镞、双翼镞和柳叶形的凹底镞、平底镞、圆底镞,以及带挺石镞、短身圆底镞、剑锋形石镞等。刮削器有弧刃刮削器、长条单脊和长条双脊石片刮削器。还有“T”形石钻,锥形尖状器,以及一些不规则的石片、石器等,采用燧石、玛瑙、石英、沉积岩加工而成。这些器型小巧、制作精致的细石器,主要是用来从事鱼猎、切割兽肉和剔刮皮张的工具。有的还把刮削器镶在骨制的柄上,制成骨柄石刃刀这种复合工具,大大提高了小石片的使用效率。此外,还有一些花岗岩质地,器型较大的石器,如石磨盘、石磨棒、鹤嘴锄、石刀、蚌镰、石犁、石斧、敲砸器等加工谷物和农业生产及加工石器的工具。[2]

从出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情况可以看出,这里的居民过着以狩猎、捕捞为主的生活,农业生产已经在生活中占有显著地位。

二、青铜时期文化

青铜时期遗址,以大安市月亮湖镇的汉书遗址和东山头墓地最具代表性。除陶器、石器、骨器外,不仅保存下来大批青铜器,而且还出土了制造铜鱼钩的石范,说明在距今2至3千多年间,这里已经能够熔炼、铸造青铜器,生产较之新石器时期有了较大发展,制陶作坊、冶炼作坊相继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交换也随之产生。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了,在温暖的季节里,人们有的在荒原上弯弓射猎,有的在河塘中捕鱼捉蚌,有的制陶烧窑,有的冶铜浇铸,山坡上、绿水旁,一片繁忙景象。由于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白城历史上的奴隶制阶段也就在这一时期开始了。

这一时期的陶器,亦为手制,仍以黄褐色和灰褐色为主,少量的为红褐色。火候较之新石器时期的略高一些,扣之有清脆之声。质地夹砂,与新石器时代的相比,含砂量明显增多,而羼蚌壳粉的陶片少见了,夹草叶的陶片没有了。

器型较之新石器时期有明显的增加,除盆、钵、罐等外,又出现了鬲、鼎、碗、盅、带耳杯,支座和一些带有假圈足的盘、碗类器物。与新石器时期相比,器耳出现了飞跃,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形式多样,有圆泥条环耳、扁泥条环耳、桥状耳、小横惯耳、瘤耳、板耳、鸡冠耳等。[3]

器表的纹饰除具有和新石器时期相同的纹饰外,还出现了由蓖点所构成母题纹饰的有条带、方块、三角形和菱形;由复合划纹构成母题纹饰的条带形,三角形和方格等。由这些母题纹饰构成了颇为复杂而简明的几何形图案,它代表着当时制陶工艺的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4]

石器,在这一时期,仍以细石器为主,器型变化不大,只是在数量上有所减少,并且发现有矛形和舌形的石犁。

三、辽金时期文化

公元六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的主要是契丹族人和女真族人,他们先后建立起了辽国和金国,与中原的宋朝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这七百多年间,是白城市历史上空前发展时期,社会形态也由奴隶制过渡为封建制,生产力水平与中原已无大差别。辽金两代最高统治者有29次来到今大安的月亮湖一带进行“春捺钵”活动,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召开政治、军事会议。这些活动说明,当年这里水肥草美、春光明媚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农业、畜牧业都有较大发展,月亮湖俗称“运粮泡”,是当时的粮食转运站。

在今白城市这块土地上,分布着17座辽金时期的城址。它们是目前发现的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城址,也是白城这块土地在辽金时期空前发展的历史见证。这17座城址基本都呈正方形,极少数为长方形或略呈梯形;城外均有护城河,城内建筑遗迹清晰;遗物多为砖、瓦、陶片、铜钱、铁器残块。17座城址分三个档次为洲城址、县级城址、镇级城址。具有代表性的洮北区德顺乡的城四家子古城,周长5 748米,墙残高5至9米,砖瓦块、陶瓷片遍布城内外,当年的官府、作坊、寺庙、民宅遗迹尚清晰可辨,是白城历史上辽、金、元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

在今白城市所辖5县市区范围内,分布着多处辽金时期的白灰窑址、砖窑址、瓦窑址和陶窑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辽金时期窑址中蕴含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砖瓦、白灰的使用,提升了当年地上、地下建筑物的档次和质量,满足了一部分人们在居住上的需求。

契丹人祖居西拉木伦河一带,于公元六世纪末向东北发展,逐步从游牧转为半游牧半定居生活。在中原文化大力影响下,集市城镇开始出现,并于公元十世纪初建立了契丹国,后改为辽。城市的出现和发展需要建砖窑、瓦窑、白灰窑烧制砖、瓦、白灰来满足建筑城镇中的官府、衙门、驿馆、寺庙等建筑材料的需求。

如城四家子古城,是辽泰州治所,始建于辽代早中期,属上京道临潢府,为东北统军司驻地[5]。至今城内外散布的建筑材料有青砖、灰瓦、鴟吻、勾滴、花缘板瓦等。尤其是黄釉、绿釉琉璃筒瓦和兽面瓦当的大量存在,说明这里当年曾有高大雄伟、鴟兽凌空、雕梁画栋的建筑物存在。在镇赉县境内有一座高居嫩江西岸的后少力古城,虽周长仅700米,但城内散布有大量青砖、布纹瓦残块,红、绿、黄釉的琉璃瓦和灰色的兽面瓦当,这说明在辽代不管是大的州城还是小的集镇都有一定数量的砖、瓦、白灰等建筑物存在,高大建筑物的兴建,促使砖、瓦、白灰等烧窑业应运而生,烧窑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推动了当时建筑行业的发展。

白城这块土地养育了难以计数的各族人民,各族人民继往开来,开发建设着这块土地。原始人类的遗存、多民族的风土习俗协调地融合在这块土地上,构成了祖国北疆边陲的独特风韵。

[1][2][3][4]吴喜才.白城地区文物古迹[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脱脱.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白城市器型时期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引领农村致富能人 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