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与中国文学

2010-08-15 00:46赵苗
黑龙江史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佛经佛教文学

赵苗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北京 100081)

一、关于佛教文学

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学,目前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佛教文学是指佛教典籍中的经典文学,即佛教典籍中具有文学色彩的部分,例如本生、本缘、本事、譬喻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佛教文学是指具有佛教色彩的小说、戏曲、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这种佛教文学定义的外延比较宽泛,也是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日本近代开始使用“佛教文学”这个词汇。1923年中野义照与大佛卫合译的日文版温特尼玆的《印度佛教文学史》,就是以“佛教文学史”题名。1952年深浦正文的《新稿佛教文学物语》二卷出版,同样是以“佛教文学”题名。1965年加地哲定出版《中国佛教文学》,此书是日本第一部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的专著。加地哲定的《中国佛教文学》从汉魏六朝写至唐朝,宋代以后的内容比较简略,主要涉及禅宗门派与文人的诗论。此后又有平野显照的《唐代文学与佛教》于1978出版,这本书的章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唐代正统文学中诗人;其次是俗文学中的讲唱文学;接下去是唐代文学与佛教的关系问题。在日本以加地哲定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经典的佛教文学,不是纯粹的佛教文学,因为经典中的文学,只是阐明教理的手段,并不是从文学创作的意识去写,真正的佛教文学应当是将对佛教理论的心得、体验及信仰,有意识地从事文学创作,由此化为文学作品来表达。

①与此相对,也有部分日本学者更倾向于将佛教经典中具有文学意味的经典视为佛教文学的范畴。

二、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概况

梁启超是中国第一个谈到佛教文学价值的人。梁启超对佛教文学界定比较宽泛,他认为一切具有佛教色彩的文学作品都可称之为佛教文学。在梁启超的《饮冰室佛学论集》的“翻译文学与佛典”一章中,他特别强调“我国近代之纯文学,若小说、若歌曲,皆与佛典之翻译文学有密切关系……自《搜神记》以下同类之小说,与《大庄严经论》一类书因缘很深。至于《水浒传》、《红楼梦》,其结体运笔,受《华严经》、《涅盘经》的影响也极深。宋元明以来,杂剧、传奇等长篇歌曲,也间接受到佛经等书的影响。”②梁启超认为近代文学与大乘经典,存在相当微妙的关系,简而要之有五方面的影响:一、国语实质的扩大;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比如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受到佛教经典,皆以极壮阔之交澜,演释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像力,革新了中国人的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四、歌舞剧的传入;五、字母的仿造。

继梁启超之后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代表人物是胡适。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用了两章的篇幅来介绍佛教的翻译文学。胡适认为佛经“给中国文学史开了无穷新意境,开创了不少新文体,添了无数新材料”。③胡适认为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主要有三大影响:一、佛教的译经诸大师,用朴实平易的白话文体来翻译佛经,但求易晓,不加藻饰,造成一种白话的文体,佛寺禅门成为白话文与白话诗的重要发源地。二、佛教文学最富想像力,对于最缺乏想像力的中国文学,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中国浪漫主义的作品,像《西游记》等小说是印度文学影响下的产物。三、印度文学很注重形式的布局与结构,这些佛经的输入,对后代话、小说、戏剧的发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贡献。而且佛经的散文与偈体夹杂并用,也对中国后来的文学体裁有影响或关系。

梁启超、胡适以后,中国学者进一步对佛经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研究阐释,如钱钟书、陈寅恪、郑振铎、季羡林、汤一介、金克木、向达、柳存仁、饶宗颐、周绍良等,都对佛经与文学的关系作过研究。近三十年来关于佛经与中国文学的著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印文学关系研究》,裴普贤著,台北商务书局1968年版。随后有《佛教与中国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化》二书出版,张曼涛主编,1978台北大乘出版社出版。七年后大陆学者孙昌武的《唐代文学与佛教》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大陆学者张锡坤的《佛教与东方艺术》,1988年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同年孙昌武的《佛教与中国文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对佛教信仰、佛教思想如何作用于中国文人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历史性的描述,主要包括汉译佛典及其文学价值、佛教与中国文人、佛教与中国文学创作、佛教与中国文学思想四个方面。此后陆续有多部有关佛教与中国文学的专著问世,如《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蒋述卓,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此书从佛经翻译的进程来考察其与中古文学思潮的关系,探讨了佛典传译对中古文学思潮的嬗变所产生的影响,既把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的关系置于中古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去宏观审视,同时又从一些细节上作了扎实的考辩与分析。199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洪的《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此书以文学四体─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分述佛教的影响,主要也是由历史的角度进行描述的工作。在文学四体内,也并非做源流演变类有系统的叙说,而是在每个文类内选择几个主题来写。2001年王立出版了《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一书,并在此书的基础上完成了《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体研究》。后者《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体研究》2006年由昆仑出版社出版,从汉译佛经文献、印度民间故事、巴利文佛本生故事出发,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传、野史笔记中寻究出21个母题、类型与佛经文学相对应,构成以小说为核心的中国叙事文学所受印度佛经文学影响的具体线索。具体分为氛围武技与幻术编、性别与情爱编、动物与人兽关系编,医术及其他神秘崇拜。侯传文的《佛经的文学性解读》,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文学的角度解读一些著名佛经,对其文学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进行分析。下篇主要是对佛经中的一些文学现象进行探讨,揭示佛经文学的意义和研究价值。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2006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探讨了佛教西来与敦煌藏经洞保存下来的中国早期白话小说作品的关系,从佛教西来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的大背景谈起,在对“译经”、“讲经”、“俗讲”等具体的考察的基础之上,论述了这批中国早期白话小说的形成过程,对白话小说的的形式体制、题材内容、精神意象及其小说史意义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孙鸿亮的《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此书绪论部分论述佛经的文学属性及价值,第一章对佛经叙事文学的类别及分布情况作了精当的论述,第二章为佛经传播途径研究,第三章揭示佛经对唐代小说观念题材方面的影响,第四章转入叙事形式研究。

在佛教与中国文学方面较有影响的著作还有吴海勇的《中古汉译佛经叙事文学研究》、陈允吉的《中国古典文学佛教溯源论》、普慧的《南朝佛教文学》、葛晓音的《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兆光的《禅宗与中国文学》、龚贤的《佛典与南朝文学》等。近年来此方面较有新意的论文有徐俊的《敦煌先唐诗考》,王小盾的《敦煌维摩诘艺术研究》,何剑平的《敦煌维摩诘文学中的金粟如米》,全寅初的《唐代变文话本小说初探》,王志鹏的《从变文里的套语运用看中国传统口语文学的创作艺术》等,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俗文学的影响更大。魏晋以后,佛教与一般百姓的生活更加密切,因此魏晋以后各种体裁的俗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佛教的影响。有关这方面的情况,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佛教自身的俗文学创作,即所谓“变文”;二是受佛教影响的其他俗文学作品。变文用讲唱交替的形式演述故事,在体裁方面为中国的俗文学提供了借鉴,唐、宋以后不少俗文学作品是用这种体裁写的。唐传奇小说也是受变文的影响,如张鷟《游仙窟》就是用散文韵文交替的形式写的。宋人的“话本”,如《京本通俗小说》和《清平山堂话本》,明朝的“拟话本”,如“三言”“二拍”,这类短篇小说一般是用诗或词开头,用诗煞尾。其中需要重点评说的内容,往往引用诗词或骈文来印证,这种文学样式就是明显脱胎于变文。中国小说作品的大部分内容与佛教有些关联。张中行先生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中就谈到“作品的故事内容不管是用什么体裁表现的,往往会提到僧徒、寺院、修持、神通、菩萨、罗汉、乃至阎罗、地狱、鬼魂、报应等等,这样的题材显然是受到佛教影响的。”也就是说中国的俗文学作品中即使不是演述佛教的故事,但其中却混合着不少佛教成分。如《宣验记》、《冥祥记》、《西游记》、《封神演义》、《西厢记》、《白蛇传》、《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的与佛教有关。在古典小说中直接来源佛教题材的代表作品是《西游记》,间接来自佛教的代表有六朝志怪小说《阳羡鹅笼》的故事。

此外,还有学者指出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和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观念,这样就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扩大了,从而进一步拓宽了中国人的想象力。尽管中国自身的作品本来也不乏想象力,但是在传统的中国人的思想中只有今生的概念,而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开始思考前世与来生,这就令想象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文学作品的内容也由此更加丰富起来。《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续齐谐记》都是受佛经影响下的文学产物,并对后代的文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总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仅仅限于题材,中国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多样化。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与之朝夕相处,接受佛教的影响,佛教已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水乳交融了。

①参阅丁敏,《中国当代佛教文学研究初步评价——以台湾为中心》,台湾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二期

②梁启超,《饮冰室佛学论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③胡适,《白话文学史》,团结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佛经佛教文学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美丽的佛经故事
我们需要文学
佛教艺术
协通论视佛经一例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