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芳香辟秽法在猪湿热病中的应用

2010-08-15 00:44李双锋
中国猪业 2010年9期
关键词:暑热温病藿香

李双锋

(陕西省洛南县古城镇畜牧兽医站,陕西 洛南 726107)

外感热病按挟湿与否分为湿热病(又称湿温病)和温热病两大类,若具有传染性,则相应地称之为湿热疫和暑燥疫。中医《温病学》教材《温疫》篇这样讲:“不同的外界环境形成的疫疠病邪不同,雨湿偏盛则性偏湿热,暑热偏盛则性偏燥热,所以温疫有湿热疫和暑燥疫之分。”夏季高温高湿,两种病都有可能发生,但猪所处的环境阴暗潮湿,据笔者观察,主要以湿热病为主,它与温热病的病因不同,治法各异。

1 湿热病病因病机

湿热病和温热病发生以后,都会出现高烧不退,一个是湿邪致病,一个是暑热之邪,湿性阴寒,虽发热而多是寒症,湿邪重浊粘腻,病难速解,缠绵难愈,病程长,有的可长达十天半月;暑性火热,火性急迫,火燥万物,病程短,死亡率高,但易愈。二者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病症,犹如一个是水灾,一个是旱灾,但湿热病湿邪化燥以后,就转成了温热病,就要按温热病来治疗。

湿温病热自湿中来,湿乃有形之邪,热乃熏蒸之气,湿去热自除。湿性阴寒,湿和寒如影相随,湿邪非温不化,湿气应于脾,易伤脾胃阳气,湿邪阻滞气机,胃气上逆则吐,湿注大肠则泻,湿邪流注关节则肿胀跛行,湿邪蕴蓄日久即见发热,发热则粪便干,湿盛则泻,所以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湿阻肠道气机,则粪便粘滞不爽,若见其排粪困难,误用攻下法则徒流稀水,脾阳大伤,危及生命。

2 辩证方法

湿温病和温热病一个是寒证,一个是热证,治疗时首先要辨别寒热。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是一大治疗原则,切记湿温病热自湿中来,湿去热自除,不可乱投寒凉药以阻遏气机。察舌苔,诊脉象是中兽医医学的法宝,苔白属寒,主表,苔黄属热,主里,粘腻为湿之证据,湿证脉濡或滑,热盛脉数。察舌苔最好选择在自然光源下观察比较准确,看到舌白,要联想到雪,霜,冰天雪地,用寒凉药就要慎重;热是什么?是火,是红色的,苔黄,或黑燥,给人以焚木成炭之象。粘腻是什么感觉呢?即油腻感或滑腻感,色白明亮,如水银色,用手指触摸舌面如摸鱼身。

3 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猪的夏季热病有以下几种情况。

3.1 湿重于热型多发于立秋以后,但不绝对。病初体温略高,无食欲或略有食欲,有的鼻塞、流清涕,有的高烧达40℃以上,苔白厚腻,舌上如涂脂粉,舌尖不红,有的滑腻或水滑,有的由舌根向前有黑纹,或满舌黑腻,脉象濡数或滑数,有的猪呕吐清水,有的腹泻,有的吐泻交作,治疗十分棘手。呕吐者先灌服少量藿香正气散以止吐,量大则吐,宜将方中的白术改为苍术,增强燥湿之功。

这个证候的治疗,宜按三焦分治,上焦宣肺,中焦芳香化湿,下焦淡渗利湿。宣肺宜仿麻杏苡甘汤,还有前胡、枇杷叶等,芳香化湿的药有藿香、佩兰、白蔻仁、苍术、草果、白芷、青蒿、石菖蒲等,再用厚朴、枳壳、槟榔等药疏利气机,荆芥、防风、羌活、独活类的祛风除湿药也可,利湿的药有茯苓、泽泻、滑石、茵陈、木通、大腹皮等,方剂有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三仁汤、五积散 (去掉当归、白芍、川芎)等。

有的现代医家提出:湿重于热,即赖附子。在实际治疗中,重症病例的猪急剧衰弱,不用含附子一类的如四逆汤、真武汤等方剂将无力回天。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如药中之太阳,要是阳光普照大地,阴霾之气自散。其次,湿温病因痰饮、水湿混杂,要注意对《伤寒论》中温化痰饮方剂的研究,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

湿温病有三个发展方向:以机体抗邪力的盛衰,将出现湿从热化、湿遏热伏、湿从寒化。

对湿遏热伏证,蒲辅周说:“若苔白舌绛,是湿遏热伏,应泄湿透热,俾湿开、热透自解。”湿聚则为水,所以蒲老用了一个 “泄”字。此证湿阻于外,热伏于里,俗称湿包火,湿不去热不除,热自内发,热入营血,血热沸腾,皮肤发红充血,一个白猪会变成“红猪”。可用达原饮为主方治疗。

寒湿证:湿温病日久,阳气衰微,形寒肢冷,神疲气短,脉沉细,舌淡滑,或者因误投白虎汤、清瘟败毒饮、大承气汤等大寒之剂,出现凛凛恶寒,卧地不起,困顿而死,这是笔者屡治屡败的原因之所在。这个证侯多见于仔猪和母猪,方剂用真武汤,用大剂附子回阳救逆。母猪承担着繁育仔猪的任务,肾主生殖,肾阳不足,仔猪稚阴稚阳,都是阳气不足,无力抗邪,则湿从寒化。猪的耳朵慢慢变红,变蓝,成了“蓝耳”,其实质是心肺循环衰竭,末梢循环障碍。

3.2 湿从热化,湿热并重,这是因为机体不断发热是抗邪的过程,阳气强盛,抗邪有力,奋力将湿邪排除干净,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猪可以自愈。但抗邪太过即转成温热病,需要用清法、下法以平其亢。

此证舌苔黄腻,或淡黄而滑,脉濡数或滑数,舌上出现黄苔,是邪热由表入里的明证。黄,就如杏黄色,淡黄热轻,黄甚热盛,黄燥是邪热伤及津液。所以,判断热证寒证,不是以体温的高低来区分。这一阶段是既有湿又有热,吴鞠通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故宜辛温燥湿,苦寒泄热,即用辛开苦降之法两解之。清热用黄芩、黄连,取其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再加入利湿的药,三类药物合用,方剂有连朴饮、甘露消毒丹、黄芩滑石汤等。王孟英尤为推崇甘露消毒丹,赞之“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

3.3 热重于湿,多发于立秋以前。外界气候长期干燥炎热,或者圈舍干燥,或者病猪平时粪便干,尿液黄,体内有郁热,感邪之后多发生温热病,即偏于暑之热者是 “夏暑发自阳明”,舌红苔黄,脉洪数,治疗用白虎汤;偏于暑之湿者是暑温兼湿困阻中焦脾胃,以阳明暑热为主,兼挟太阴脾湿,苔黄微腻,脉洪数或滑数,方剂用白虎加苍术汤,可另加藿香、半夏、佩兰等药。 “夏季炎热多雨,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暑热每多挟湿而形成暑温挟湿证,其临床表现除了暑热见症外,并兼有湿邪困阻的症状,如身重、胸脘痞闷、苔腻等 (中医《温病学》教材)。”暑湿初起(苔薄白腻)用三物香薷饮或新加香薷饮。

湿从热化以后,一方面要注意寒凉药用量太大,会转成寒湿证,又要注意燥化太过,有助热之弊,在湿和热之间掌握好平衡。当湿热化燥以后,又要及时清热滋阴,特别是热盛耗伤津液,燥屎内结肠道,舌苔黄燥,脉沉实而小,要急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若到了血沸离经,臀部、耳朵血瘀成片的严重阶段,需要清热、攻下、凉血活血共用。这个阳明腑实证的皮肤颜色深红,紫红,血液瘀滞,毒热深重,湿遏热伏的淡红,浅红,重者全身通红。

夏季湿热交蒸,既要看到热的问题,更要重视湿的危害性,临床诊治时必须辨别清是湿邪致病,还是暑邪致病,再不要犯笔者所犯的将湿温病当温热病治疗的错误了。若辨证准确,剂量合适,应一剂见效,二到三剂治愈,否则,要重新辨证。

猜你喜欢
暑热温病藿香
中暑后别乱喝藿香正气水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有口臭用藿香煎汤漱口
暑 热
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藿香片中6种成分
冰爽夏日派对
藿香正气水致皮肌炎1例并文献复习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让“暑热宝宝”清凉一夏